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8-01-15张晓西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张晓西

【摘要】本文分析和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方法及效果。随机抽取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为其实施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1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具有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持续且剧烈的疼痛等,同时有些患者还会伴随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并发症。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特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随机抽取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4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在41-79岁,平均(45.9±1.5)岁,其中梗死部位:23例下壁、26例前壁、11例前间壁、10例前壁合并下壁;实验组中4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在40-79岁,平均(45.4±1.4)岁,其中梗死部位:25例下壁、24例前壁、12例前间壁、9例前壁合并下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临床数据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然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如发现异常需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缓解。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会担心治疗后出现相关的并发症,从而影响自身的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耐心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而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

1.2.2 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会伴随有持续且剧烈的疼痛,其往往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要对疼痛部位、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并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或物理治疗,从而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

1.2.3 饮食护理。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呕吐症状,此时需要为患者静脉补液,并为其提供流食、半流食、易消化的食物。由于患者需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这样会降低胃肠蠕动,降低患者的消化功能,因此可以为患者提供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发病3d后可以为患者提供流质饮食,每次进食量控制在100-150mL,每天控制在6-7次即可。急性期后可以为患者提供高糖、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严禁使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1.2.4 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为了避免肢体血栓形成,需要定期做肢体被动锻炼。同时,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减低压疮的发生率。此外,在心电监护下为患者提供拍背、翻身护理,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1.3 临床评定标准:(1)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且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虽然还存在一定异常,但是已经明显改善,且心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未恢复正常,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分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按照要求录入到Excel中,并选择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经过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治愈出院,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而对照组患者中有25例患者治愈出院,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评分对比

统计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变化一般比较快,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單一的治疗,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临床护理服务。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病情和指标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10):67-6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灵动耳环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