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2018-01-15李文艳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李文艳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中心进行生物标本检验的样本260份,对260份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的微生物标本所占有的比例,分析造成其不合格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关的质控举措。结果:在260份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55份样本不合格,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21.2%。其中,水质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23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41.82%,公共卫生用具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17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30.92%,一次性消毒餐具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7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12.72%,空气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8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14.54%。现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样本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达不到检测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是送检样品真正出现相关的质量问题。结论:从本次研究中发现,公共卫生用具和水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所占的比例最高。在质量控制对策方面,需要加大对此种类型的监控力度,同时在疾控中心内部,还需要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发挥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规范送检过程,对相关检验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举措都是保证样本质量的重要策略,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2

1 引言

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其在临床以及其他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技术能够对人类的传染病进行监督和检测,并且提高卫生细菌学和医院的消毒质量。微生物检验技术是综合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学科的综合技术,在本次实验中,笔者以本中心近一年来对微生物检验样本进行研究,具体的检验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中心进行生物标本检验的样本260份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本次试验所用的样本主要由本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采集,样本的种类主要有水质、公共卫生用具、一次性消毒餐具、空气等。

2.2 方法

首先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采集样本的质量进行检验,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检测的基本条件,主要检验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样本的采集时间、外观状态、检验分析结果和复查情况等,并且在检验完成后对不符合检验标准的样本进行记录,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详细标注。然后对符合检验标准的样本按照微生物检验的具体方式进行检验。

2.2.1 水质微生物检验的具体方法

本次检验中对水质中微生物的检验依据的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的标准为:菌落总数应小于100CFU/ml,而且检测结果中不应出现大肠菌群,同样以此方法检验样本是否合格[1]。

2.2.2 公共卫生用具微生物检验的具体方法

本次检验中对公共卫生用具的微生物检验依据的是《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中微生物学部分所介绍的方法进行相关检验,主要檢测的对象包括样本中的细菌总数,以及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数量,同样以此方法可以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检验的标准要求[2]。

2.3 统计学方法

在对以上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完成之后,对检验得到的各项记录和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汇总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并以百分数和绝对值进行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经过对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可知,在所有260份样本中有55份样本不合格,不合格样本的占比为21.2%,其中有23份水质检验样本不合格,有17份公共卫生用具检验样本不合格,有7份一次性消毒餐具检验样本不合格,有8份空气检验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分别为41.82%、30.92%、12.72%、14.54%。

在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同样分析不同原因导致检验样本不合格的样本数量及其占比,分析结果如表3.1所示。

4 讨论

对表3.1中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其样本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致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由于采集和检验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的,如采集过程错误和检测程序不当;二是由于实验室的环境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三是检验样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公共卫生用具在生产、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受到污染等原因。

针对以上原因特提出以下对检验样本的质量控制策略:一是对实验室内的样本检验过程进行规范,按照相关的检验规范和标准要求,制定严格的采样和检验流程和具体要求,保证实验室环境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降低因为违规操作和实验室环境问题而导致样本不合格的概率;二是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检验人员之间进行采样、检验等相关技能的学习和交流,不断积累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卫生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应进行详细记录和上报;四是加强微生物检验各科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5 结语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公共卫生用具和水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所占的比例最高。在质量控制对策方面,需要加大对此种类型的监控力度,同时在疾控中心内部,还需要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发挥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规范送检过程,对相关检验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举措都是保证样本质量的重要策略,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李慧怀,唐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5(11):41-42

黎丛飞,周照华,杨永先.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医疗装备,2016,29(16):162-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