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效果及因素研究

2018-01-15房志华卞野苏立军王建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6期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

房志华 卞野 苏立军 王建中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效果及因素。方法 40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均实施介入治疗, 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分为观察组(治疗显效, 22例)和对照组(治疗无效, 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血脂异常率、冠心病家族史率、吸烟史或饮酒史率、糖尿病史率、單支血管病变率、空腹血糖(FPG)、血清肌酐(SCr)、侧枝循环程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结果 两组血脂异常率、吸烟史或饮酒史率、冠心病家族史率、糖尿病史率、LDL-C、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1.02±0.64)年短于对照组(5.86±0.44)年、年龄(65.38±2.43)岁小于对照组(78.95±5.33)岁,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水平(6.85±2.16)mmol/L、单支血管病变率68.18%高于对照组(5.22±1.37)mmol/L、33.33%, SCr水平(72.11±5.69)μmol/L、侧枝循环程度(1.23±0.45)级低于对照组(79.86±5.22)μmol/L、(2.96±0.42)级,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年龄、FPG、SCr、病变血管数量、侧枝循环程度均是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心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2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属于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病变类型, 主要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 加上机体病变和血栓形成, 引起管腔闭塞3个月以上的病变, 若干预不及时, 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心室重构, 目前常实施介入治疗 [1]。而本文旨在探索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后心功能改善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 共40例, 均为2016年3月26日~2017年3月26日收治。其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69.15±5.23)岁。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 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分为观察组(治疗显效, 22例)和对照组(治疗无效, 18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在实施介入治疗前出现了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 且经检查可发现桥侧枝血管堵塞或靶血管闭塞;②患者既往存在心肌缺血症状, 且经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冠状动脉CT检查确诊;③患者闭塞血管直径≥2.5 mm, 远端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0级, 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显示为100.00%动脉血管闭塞。

1. 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病程、血脂异常病史、吸烟史或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年龄、FPG、SCr、LDL-C、TG等。采用Amplatz法和Judkins法经桡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随后使用Retrop法评估侧枝循环。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血脂异常率、冠心病家族史率、吸烟史或饮酒史率、糖尿病史率、单支血管病变率、FPG、SCr、侧枝循环程度、LDL-C、TG。侧枝循环程度分为0~3级:3级:对比剂浓度和病变远端血管一致;2级:患者在远端病变可发现长段血管, 且发现病变血管比正常血管缓慢、浅淡;1级:病变远端存在轻微小段血管显影;0级:病变远端无对比剂显影。2~3级为侧枝循环良好;0~1级为侧枝循环不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程(1.02±0.64)年短于对照组(5.86±0.44)年、年龄(65.38±2.43)岁小于对照组(78.95±5.33)岁,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异常率、吸烟史或饮酒史率、冠心病家族史率、糖尿病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各项试验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LDL-C、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水平(6.85±2.16)mmol/L、单支血管病变率68.18%高于对照组(5.22±1.37)mmol/L、33.33%, SCr水平(72.11±5.69)μmol/L、侧枝循环程度(1.23±0.45)级低于对照组(79.86±5.22)μmol/L、(2.96±0.42)级,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具有死亡率高、预后差、病残率高等特点, 早期常实施药物治疗, 虽然能够缓解梗阻现象, 但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因此目前常实施血管化治疗, 其中以介入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其能够加快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2, 3]。

通过分析研究, 发现年龄较大者治疗风险性增加, 影响整体疗效, 且对于存在糖尿病患者还可引起侧枝循环形成, 影响内皮细胞功能[4, 5]。大部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均存在心肌缺血、心绞痛现象, 通过介入治疗后, 能够明显改善病情, 但由于年龄、病程、侧枝循环程度等因素, 可影响心功能恢复, 且促使心肌细胞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 从而导致心功能暂时失去舒缩功能, 限制心室负性重塑[6, 7]。侧枝循环程度虽存在差异, 但差异幅度较小, 主要是因为机体缺血区域的心肌侧枝循环一旦发生缺血、缺氧, 可促使细胞凋亡, 影响心功能恢复, 导致心肌长时间无法得到灌注, 从而造成不可逆损伤, 形成坏死心肌[8-10]。endprint

总之, 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效果显著, 但由于病变血管数量、侧枝循环程度、病程、年龄、FPG、SCr的不同, 可对患者發挥不同疗效。

参考文献

[1] 彭育红, 汝磊生, 孙家安, 等. 管腔扩张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3):153-157.

[2] 张建刚, 杨金潼, 徐泽升.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及其介入治疗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5(4):480-483.

[3] 王世超, 刘玉昊, 武越, 等.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4):332-336.

[4] 徐承义, 苏晞, 宋丹, 等. 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2):105-108.

[5] 陈纪言, 董豪坚, 孙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不同介入途径选择及相关技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12):

810-813.

[6] 杨俊杰, 陈韵岱.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指导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6):341-343.

[7] 芦涤. 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 15(19):1948-1950.

[8] 邱茹洁, 张存泰, 徐承义, 等.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及预后分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 21(1):12-15.

[9] 姜春玉, 杨钰, 王艳丽.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变化与存活心肌的研究.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6):2967-2968.

[10] 陈玉善, 张燕, 李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 12(6):424-426.

[收稿日期:2017-08-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球囊保护技术与分支导丝技术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