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微”镜头 “润物细无声”

2018-01-15杨晶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杨晶

【摘 要】将传统文化寓于德育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与改革前的小学品德课程比较,《道德与法治》更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捕捉问题“微镜头”、榜样“微镜头”和民俗“微镜头”等学生身边的资源,将之有机融入课堂,以求取得教学实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微镜头;教学策略

将《品德与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强化中国特色,更强调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渗透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的编写原则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也是法治教育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的信号灯,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中华传统文化寓于德育中,笔者尝试抓准学生的“微镜头”(片段式的,容易消逝的,但又值得教学聚焦的瞬间),结合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寻找学生身边的人、事、物作为课程资源,着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巧借问题“微镜头”,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的优秀道德遗产。小学生课余生活中出现的细微问题,反映了小学生自然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好载体。

(一)讲诚信,宽于待人

“微镜头”一:一年级的学生总会丢失学习用品,教师会让同学相互借用,并交代及时归还。有一次,一个女生跑来“告状”:某同学总是不还铅笔。笔者叫来一问,说是忘了。向全班询问后,发现班上能准时归还借用东西的学生寥寥无几!

诚信,是为人之本。“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微镜头”现象体现的是“诚信”的缺失,是极好的教学素材。在《拉拉手,交朋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微镜头”追问:向同学借了学习用品,用完之后怎么办?万一忘记还,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记住归还?为什么要想办法记住?通过交流,最后总结:答应别人要还的,就一定要做到,因为我们都是讲信用的孩子。只有说到做到,别人以后才会乐意再次帮助你。

此时再播放《一诺千金》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为人之本分,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中的小事着手,努力养成守信的习惯。

(二)乐于学,勤于律己

“微镜头”二:萱萱的妈妈说孩子在家做作业总是很磨叽,这与她在校积极完成课堂作业的表现有很大差异。了解后得知:在校积极是为了得积分卡,本质上她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的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并不多。基于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上课了》时,笔者抛出问题:“短短一个多月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快乐?”交流的时候,自然有很多孩子提及“得到积分卡很快乐”。教师再追问:“积分卡代表着什么?”以引导学生明白,积分卡只是一种形式,它代表着自觉、主动、努力地学习等,这都是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紧接着播放《凿壁借光》的动画片,进行“乐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逐步懂得好学就是喜欢学习,并善于学习,要做一个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孩子,从学习中寻找更多的快乐。

(三)善敦亲,爱家人

“微镜头”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班的“娇滴滴小姐”又在发脾气。她在哭哭啼啼之后竟冒出了一句:“妈妈没有工作了,我不愿意妈妈没有工作,她会不开心的。”

百善孝为先。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安排了一个单元来学习这一传统美德,可见培养一年级学生“敦亲”的意识和习惯很重要。而这个“微镜头”成为敦亲教育的切入点。在执教《新年的礼物》一课时,笔者请“微镜头”的主人公来讲讲她这次“发脾气”的原因,让其他学生知道她的哭闹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对家人的担心。接着大家交流:为什么要让家人开心?有什么办法让家人开心? 笔者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师生一起观看了《黄香温席》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敦亲”就是爱长辈,听长辈的话,能想着他们,小小的举动就能表达对家人满满的爱。

二、善用榜样“微镜头”,养成文明礼仪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一年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际交往变得更加独立,是文明礼貌养成的关键期。

(一)勤理学习用品,做个整洁少年

“微镜头”四:在《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A和B的书本包了封面,每本书的边角都十分平整,并按大小有序地放在桌面上。

日常的礼仪往往与生活习惯和基本常规连在一起。礼仪的培养可以从养成文明健康的好习惯和基本常规入手。爱护书包、学会整理书包是小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养成好习惯的开端。

笔者在教學中,将A和B的书本、书包作为榜样,问大家:“你们喜欢这样的书本、书包吗?为什么喜欢它?怎样做也可以让你的书本、书包变得漂亮?”在榜样的示范下,学生意识到整洁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快乐。教师再请A和B向大家介绍自己爱护书本、整理书包的办法,现场演示,并接受同学采访,使学生产生了共识: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保持整洁是对它的爱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爱。 最后,教师从整理书包延伸到整理文具盒、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小学生的礼仪是从整理学习用品开始,要做个整洁的小学生。

(二)练好坐立行,做个精气神少年

“微镜头”五:《开开心心上学去》讲到“坐立行”时,个别孩子表现得特别有精神。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句俗语表现出中华儿女的精气神之所在。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无法持久性地站如松,坐如钟,趴在桌上、东倒西歪的现象不时出现,缺少了精气神。在执教这一课时,基于“微镜头”中出现的亮点,笔者采取一边诵读,一边找找哪些同学的姿态如钟、如松、如风的方法,采取指名示范、现场演练、点名表扬、拍照留念等方式,让学生明白站得直、坐得正,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特别能展现出充满阳光的精神面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学生。endprint

(三)會礼貌交流,做个礼仪棒少年

“微镜头”六:教学《我认识您了》一课,进行课前师生相互问好,学生都很有礼貌。

一年级学生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可真让他们公开地、流利地、有礼貌地交流,就有些困难。在教学中,笔者及时夸奖并询问学生:“向你们问好,我真开心!知道为什么吗?”然后师生交流礼貌问候的动作要点并进行现场演练。看到学生的进步后,随之追问:“看到你们这么懂礼貌,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想想,你还应该礼貌地和谁问候?”由此延伸到与父母的问候、与爷爷奶奶的问候等等。笔者还布置课后实践任务:有礼貌地问候家里的长辈,经常和他们交流情感。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较幼儿园阶段能更有礼貌地与他人交流,逐步培养礼貌待人的习惯。

三、活用民俗“微镜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在对105班44名学生“你最喜欢哪个节日”的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孩子选了圣诞节,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不了解。所以从小让学生熟悉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应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农历,我们有个新日期

“微镜头”七:10月的一次班队课上,小寿说今天是他的生日。可上个月他刚请全班同学吃过生日蛋糕。

一年级学生对“公历”的概念是模糊的,更别说“农历”。农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基于“微镜头”,笔者通过了解,明白了“两个生日”分别是指小寿的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这个“微镜头”是进行《快乐过新年》一课教学很好的课程资源。笔者先请小寿说说为什么自己能过两次生日,再借助视频故事讲述“农历”的来历。同时布置课后小实践:找找自己的农历生日是哪一天。考虑到祖辈基本上过的都是农历生日,又让学生回去调查他们的农历生日是哪一天,对应的公历又是哪一天。学生发现不仅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日,而且还有两个新年——元旦、春节。这样的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虽然课结束了,但学生对于“农历”的兴趣并未随着教学的结束而消逝,他们开始喜欢问“今天是农历的哪一天”,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更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中秋,我们吃个甜月饼

“微镜头”八:《让爱住我家》的课前,虎头虎脑的小周塞给我一个手工制作的月饼,问他为什么送,他只是摇摇头。

中秋节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但学生只知道中秋节可以连着休息三天,却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涵体验不深。小周的表现恰恰是教育应当正视的问题。这个微镜头可以作为本课“中秋节到了,我们全家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这一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先播放与中秋节有关的民间故事——嫦娥奔月,感受中秋节浓浓的节日氛围,并出示日历,借助对“农历”的认知,找到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让学生讨论交流: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为什么叫月饼?你吃过哪些月饼?你觉得应该和谁一起吃月饼?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阖家团圆、快乐祥和的节日内涵,突出“让爱住我家”的主题。

(三)春节,我们过个红火年

“微镜头”九:在教学《快乐过新年》的课堂上,学生所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中最多的是“年的故事”。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所呈现出来的节日民俗也是非常典型和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用了一个单元来教育学生过好这个传统节日,让学生体验春节的民风民俗。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对春节的民俗有所了解但不深入,加之他们喜欢听故事,笔者便从传说“年的故事”入手,通过讲讲故事,找找故事引所出的各种传统习俗。让学生感受到年节时,家人大扫除、贴对联、吃年夜饭、发压岁红包等习俗都是由“年”引发的。通过“一头年兽引发的传统习俗大追踪”的活动,学生感受到这些民风民俗充满独特的中国韵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的情感。

“面向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有意识地抓住学生课余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微镜头”,并将之有机地融入到德育课程中,注重学生体验和内化导行,真正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本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福建教育,2016(39).

[2]林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J].求知导刊,2016(1).

[3]蔡岳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J] .中小学德育,201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3-26.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 311122 )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