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教材资源 优化品德教学

2018-01-15边佳楣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米粒稻谷教学资源

边佳楣

【摘 要】教学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托和载体。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原点,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关注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得到落实,又能减轻品德教师课外搜寻教学资源的负担。

【关键词】教材资源;优化品德教学

教学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托和载体,没有它,课堂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型的教材观提倡“教材是一个范例”,要真正落实“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要求,教师应该尽量用足用好教材资源。众所周知,教材汇聚了无数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教学资源多选择具有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适合儿童的生活事件,这些资源蕴含着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具有价值导向性,是达成目标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的教材,谈谈自己用足用好教材资源的做法。

一、 以学生生活为起点,筛选教材资源

“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指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和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新教材的编写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融品德教育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书中没有用大量的文字抽象地说理,而是将知识技能、做人的道理镶嵌于真实的情境与生活之中。

《大自然,谢谢您》的第一部分“大自然的礼物”,教材中呈现了“农民插秧—收割—米饭”“农民养蚕—蚕吐丝—五颜六色的丝绸”“制砖—建筑工人造房子—高大宽敞的房子”“果农修枝—采摘—小朋友高兴地吃水果”四组生活场景的图片,并分别配以简短的文字,如“地里种出的稻谷变成香甜的米饭”“春蚕吐出的丝织成漂亮的丝绸”等。细观这四组图,其内容都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生活中吃、穿、住的典型事例,是并列关系,且又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如果四个教材资源平均用力,显然教学比较散且学生感悟不深。为此,教师可以“以点带面”地筛选资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大自然会给勤劳的人们丰厚的回报。分析这四组图的内容,不难发现第二组图:雖然有些学生有养蚕的经历,但纯粹是出于“好玩”或科学课的要求,无论是劳作的付出,还是情感的体验,与农民养蚕都是无可比拟的。第三组图:建筑工人造房子远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第四组图:虽然学生经常吃水果,但相对于米饭来说,水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要逊色许多。基于以学生生活为起点的考量,笔者把“点”锁定在第一组图,因为米饭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重要的食物,很多食品也是由稻米加工而成的。但事实上,学生对最熟悉的东西往往也是最熟视无睹的,尤其是城区的学生只认识大米,不认识稻谷。虽然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的道理,但因没有实践体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为此,选择稻谷这组资源展开教学是非常适切的。

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资源,分析它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与展开教学的关系,与达成目标的关系。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来选择教材资源,既符合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基本原则,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抽象的道理,又能以典型性教材资源为例,举一反三,拓展到其他教材的资源中,使得课堂教学简约又高效。

二、以教学目标为原点,活用教材资源

林林总总的教学资源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以此为原点,用足用好教材资源。

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地里种出的稻谷变成香甜的米饭”这组图文,四次运用同一教材资源,以达成目标。

第一次:摸摸猜猜,了解大自然的礼物。

师: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比如这件礼物,摸上去硬硬的、方方正正的,我猜可能是造房子的砖。下面请小朋友学着老师,来摸一摸或者闻一闻,猜一猜这是什么礼物。

(生上台,学着老师的样来猜猜其他礼物)

生:有点长,有点弯,我猜可能是香蕉。

生:软软的,松松的,是可以做衣服的棉花。

生:小小的,硬硬的,有点圆,是小麦。

师:孩子们真棒,大部分都猜对了。不过最后一件礼物不是小麦,是稻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让学生知道砖、香蕉、棉花、稻谷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这四种物品都来自于教材所提供的四组图片资源。这样,教师就不用另辟蹊径去搜寻资源,简单易行。

第二次:寻找新“礼物”,感悟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出示稻谷)你们知道把稻谷的壳剥掉可以变成什么新礼物?

生:大米。

师:大米加工后还可以变成哪些“礼物”呢?

生:年糕、汤圆、寿司、米线……

师:大米竟然能变出这么多“礼物”(出示图片),这些“礼物”你吃过吗?味道怎样?(学生进行交流)

师:米饭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食物。年糕、汤圆等食物不仅好吃,还包含人们美好的祝福呢!大自然真是位神奇的魔术师,能变出这么多好吃的“礼物”。如果没有了这些食物,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师:大自然还送过你们哪些礼物?你用来干什么?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的礼物,体会人类与大自然的依附关系,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第三次:游戏剥米粒,体会劳动成果的不易。

师:孩子们,我们感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丽的风景,还送给我们这么多礼物。但大自然是随随便便就把礼物送给我们的吗?

师:我们来玩个“剥米粒”的游戏,四人小组合作,一起把稻谷变成米粒。(出示“剥米粒”的温馨提示:小组合作,用手剥一剥。剥米感受,用心想一想)

师:稻谷是怎样变成米粒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难剥了,手有点疼。endprint

让孩子玩一玩“剥米粒”的游戏,通过实践体验感受把稻谷变成米粒的不易,为体会劳动成果“粒粒皆辛苦”做铺垫。

第四次:了解大自然的礼物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剥了几颗米粒就感受到不容易了,农民伯伯从种下稻秧到制成大米的过程,就更加辛苦了,我们去看一看《一粒米的故事》(播放微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农民“选种—耕地—育苗—播种—除虫—施肥—收割—脱粒—米粒”的劳作过程)。

师:看了《一粒米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从一粒种子到变成大米给我们吃,太不容易了。

生:我们应该珍惜,把饭吃完。

師:是啊,只有农民伯伯辛勤劳动(板书:辛勤劳动),大自然才会让种下去的稻谷丰收,才能让我们吃到香喷喷的白米饭。我们平常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我们一起来读读《悯农》这首诗吧。

播放农民从种下稻谷到收获白米的微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不会随随便便送礼物给人类,每一份礼物的获取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引导儿童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美好生活取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爱护,更取决于人类的辛勤劳作。

对教材第一组资源的四次灵活运用,构成了四个教学活动。“稻谷”这一资源让四个活动串点成线,体现了整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每个活动都指向特定的目标,且层层递进,课堂教学有增量,有实效。虽然教材中的资源仅仅是一幅图、一句话,但只要充分挖掘其内涵,灵活处理,一样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以学习兴趣为关注点,丰富教材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占主体地位,因此,注意力很难长久地集中。期望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求知欲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知识。目前的品德教材资源大多还是以图和文字等平面的、静态的方式呈现。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显然方式单一,难以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况且,学生明理、激情、导行等目标的达成,更多依赖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因此,在运用教材资源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对内容的改编、形式的调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自然,谢谢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虽然选用了教材中第一组图文资源,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呈现形式进行教学,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再处理。例如第一次运用是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认识稻谷,了解它们就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学生在游戏中都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当他们几次猜错后,教师告知“这是稻谷,脱壳后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大米”,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刻,学生对稻谷的认识会比较到位,又为下一步“大米加工后可以变出好多礼物”的教学环节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次是采用图片展示,感受礼物之多。第三次是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剥米粒,真切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第四次是观看微课《一粒米的故事》。虽然四个活动出自同一个资源——稻谷,但是内涵不一,目标不一,因此呈现的形式也不一。

由此可见,单一的教材资源只要经过灵活处理,让其变得更为丰富,更具内涵,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托和载体,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只有用好教材,才能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教材虽给教师提供了再度开发的空间,但是用足用好教材资源还是我们的首选。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减轻负担,何乐而不为?

(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315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米粒稻谷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稻谷的故事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米粒很怕黑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江汉平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