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拓展性课程定义

2018-01-15王凯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定义分析

王凯

【摘 要】分析拓展性课程定义,厘清相关内涵,有助于反思当前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文件中的拓展性课程定义,从“学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方面加以深入分析,发现学校需要加强拓展性课程的质量意识,关注学生课程需求;指向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学生选择权;设置真实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定义;分析

课程定义模糊或内涵不明往往是造成课程改革混乱的重要原因。美国学者约翰·古德莱德(J. Goodlad)曾指出,分析定义是检视课程领域的有用起点,有助于研究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1]浙江省广泛开展拓展性课程建设已有时日,回过头来分析拓展性课程的定义,厘清应有内涵,是反思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现状的有益尝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将拓展性课程定义为“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这个定义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对于指导中小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表述浅显并不意味着内涵浅薄,定义所表达的内涵还需深入地加以解析。我们可以对“学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内容”等三个部分进一步追问,挖掘所关涉的意义与价值,丰富对拓展性课程概念的认识,以期增进对当前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问题的探讨。

“学校提供”意味着什么?首先,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行为主体,享有课程开发权利,负有课程管理责任。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管理三级体系来看,拓展性课程无疑不属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应纳入学校课程的管理范围。学校是拓展性课程的供给主体,说明学校享有开发和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权利,对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规划、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案,具有课程决策权利。明晰这一点,有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正确地行使教育行政部门所赋予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权限,以及在规定权限内学校应有的作为。事实上有些学校并没有深刻理解“学校提供”所蕴含的内层意义,把学校提供拓展性课程等同于教师开发拓展性课程,学校领导层做起了甩手掌柜,课程完全由教师自行开发开设。其结果是,学校课程门数众多,散乱无序,质量低下。这表明学校没有主动地、有目的地规划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也放弃了对拓展性课程能否开设进行必要审查和监督的权力。这是学校缺乏课程管理意识的表现。

学校既享有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权利,也应该承担相应义务,向未成年人提供品质优、无毒害的拓展性课程。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的安全责任主体。学生是未成年人,因而缺乏足够理智来判断拓展性课程的质量,学生家长也并非专业人员,对拓展性课程的优劣也难以辨别。如果学校不关心拓展性课程的安全问题,不对拓展性课程的质量实施监控,那么难以确保学生的身心不会受到不良课程的威胁。显性问题易排除,潜在危险难防范。除了某些无良教师在课程中植入不道德和反教育的内容等容易被发现的问题之外大量的课程不安全因素是无意识所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存在以下两种基本情况:一是某些教师存在错误的价值观,但自认为正确。教师在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加入这些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二是某些教师缺乏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将正确的但不适合本阶段学习的内容放入拓展性课程,造成对学生不必要的身心伤害。显性的校园安全问题易于防范,隐性的学校课程安全问题难以监控。这需要学校倍加关注拓展性课程的品质问题,将课程安全与食品安全相提并论,建立拓展性课程质量标准,健全拓展性课程集体审议机制,加强拓展性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尽可能排除每一门拓展性课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拔掉裹挟其中的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毒草”,尽可能提高每一门拓展性课程的质量,确保学生学得安全、学有收获。

其次,从课程功能来看,“学校提供”意味着学校提供的拓展性课程必须满足本校的课程需求。学校应坚持学校本位的课程供给立场,开发、开设以本地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基于这种立场,学校提供的应该是特定的课程,而不是普惠的课程。生生都要学习,校校都应开设,恐怕不是学校拓展性课程供给的方向。因此,学校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不应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盲目追新,什么课程时髦就开设什么课程,名校开什么课程,就复制什么课程,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引进”其他学校课程上,完全不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课程需求。这是一种错误的拓展性课程开发方向。衡量一门拓展性课程是否优秀,不能仅从拓展性课程选题、内容等课程内部要素来考察,还需要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上审视该课程在何种层面上体现了学校的课程需求。那么学校的课程需求又指的是什么呢?不同的学校对需求的理解也不一样。有学校从学校特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角度看待课程需求,认为拓展性课程是达成校本育人目的、体现办学特色的手段。比如,有学校打造手球校园特色,手球课程就成了这一校本特色的有力支撑。这种理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认为课程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拓展性课程要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归根结底,拓展性课程是生本课程。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首先要关注本校的学生需要发展什么,然后,再看哪些外部项目可以直接拿来满足本校需求,哪些还需要依据本校资源进行开发。我们不是说学校不要去关注校外课程发展动态,不能引进其他学校的課程,而是首先需要内视而非外观,不是先抬头望天,捕捉流星,而是俯视大地,了解需求。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不能只关注课程理念是否很前沿、课程内容是否有特色、课程实施能否造成影响,而应把扎扎实实做好本校学生课程需求调研作为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来对待。研究学生的课程需求,做到课程精准供给,以学校精准供给课程创学校拓展性课程特色。

最后,从学校功能定位来看,学校提供的课程应该反映学校的特点、学校的育人目标。普通中小学以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因此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既要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然而,一些学校重视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内容,却忽略了课程指向的素养目标,以致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过于专业、课程的目的片面地定位于培养某种实用技能。杜威(J. Dewey)曾指出这类课程进入中小学,其主要目的不是训练职业技能,而是发展学生的理智与道德。[3]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立足学生发展的理智与道德的素养来设置课程。比如,魔术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拓展性课程的时候,必须思考魔术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否则,难免受人质疑:魔术是中小学的课程吗?难道不是魔术师培养学校的课程?有一位开发魔术课程的教师认为学生沟通素养的培养远比学生掌握魔术知识和技巧重要。她将魔术资源开发为“交际魔术”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魔术技巧的过程中学会善于与人交往,乐于与人沟通。因此,学校在开发手工、制作、编织等涉及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拓展性课程的时候,需要分析这些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澄清它们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可能作出的贡献,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开发,避免拓展性课程过度职业化、专门化。endprint

“学生自主选择”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课程开发者需要思考学习者以何种方式接受课程。拓展性课程应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简单地说,面向全体学生统一必修的课程应归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面向学校部分学生学习的课程。因而选择性是拓展性课程的关键属性,也是拓展性课程区分于以往校本课程概念的核心所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广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还存在不足,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2015年浙江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展性课程应运而生,它正是针对选择性教育思想,是落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载体。坚持体现拓展性课程的选学性,就是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内容”又意味着什么?它表明学校提供的拓展性课程要切实引起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真实内容。不能徒有课程之名,而无课程之实。美国课程专家泰勒(R. Tyler)曾提出了编制一门课程需要考虑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其中第2、3个问题是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就是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两个问题是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概念的关键所在。缺乏实质性学习内容的课程难以被称为课程。关于学习内容是什么,在课程论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也有人认为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经验。后者在中小学中拥有众多支持者。将学生的经验视为课程,是对课程概念作出的广义理解。这种课程认识有助于学校开阔视野,丰富学校课程形态。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经验都是课程。课程主要涉及教育性经验,是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真实作用的经验。[4]我们看到,一些学校认为一切经验皆课程,将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都冠以某某课程的称谓,实则泛化了课程概念。比如,有学校将春游活动设置为课程,这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意义上的春游主要是让学生放松心情、欣赏春景的休闲活动。它虽有价值,但没有明显的实质性学习内容,不应属于课程范畴。但是不可否认,春游可以作为某些课程运作的活动载体,比如在春游过程中,设置语文实践活动,组织诵诗会。

基于上述拓展性课程的定义分析,不难发现,拓展性课程开发对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既然被赋予了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的权利,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因此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不能草率从事,需要增强课程质量意识,关注学生的课程需求,指向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学生的选择权,设置真实的学习内容,做到有效地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Marsh CJ.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4th ed). London: Routledge, 2009:7.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54.

[3]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07-208.

[4]拉爾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施良方,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3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性课程定义分析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定义“风格”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的拓展性课程研究
由易到难分层设计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基于教材增设素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Units 13—14解题分析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