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流》的涛声不息

2018-01-15张可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研修班写作者花朵

张可

从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奔流》携着中原大地几代人的文学梦想与文学情结涌动至今。六十载岁月如驹过隙,如同黄河,虽干涸时可见河中之沙,一逢雨水,便波涛涌动,气势惊人。

在琐屑般的生活和工作中回溯工作在《奔流》编辑部的日子,需居于自建的城池。城内不必红石筑墙,不必飞檐兽脊,不必波澜壮阔气势惊人,只需灵魂自由,精神纯粹,一如我们痴爱的文学。

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没人能说得清楚。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文学是沉睡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教科书上的。他的神情冷淡,内在却炽热,只要你敢于接近,他便是你的良师益友。从事编辑工作之后,文学是作者们每月或投往邮箱或发来信函的稿件,他们是静态的,无声的,带着一种被隔离的情感,等待被审阅,被品评,被发现。而在参加奔流作家研修班之后,文学就成了从生活的泥土中开出来的花朵。他从生活中来,如我们每一位参加研修班的学员,都有一张饱尝生活艰辛的面孔;但他又是高贵的,那一篇篇文章包含着一个人的锦绣心思,一首首诗歌如同璞玉被精雕细琢,他们被写作者从生活的深处挖来。

这让我不由地回想起基层写作者们的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从烟尘飘荡的生活中开出来的花朵,它们是有温度的,是充满灵性与睿智的,是摸遍了生活的脉络和骨骼探寻到的真实。基层的写作者是在生活中活得最真切的人,他们从辽阔幅员的霜雪和晨露间感悟人生,从每一桩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间辨明是非,从脚下潮湿的泥土和追逐未来的梦想间找寻自我。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在生活的深处最为挣扎的人。生活在生存之上,当他们用一颗俗世的心摇摆在生存线的时候,文学就会与之远离;相反,文学不老,不论身处何境,诗意的生活会让我们怡然惬意。

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如同已然逝去的三百六十五天,每一位写作者又将奔赴生活的前线。在生活中,我们是被束缚的劳动者,而文学,赋予我们自由。作为写作者,我们与众不同。我们的眼睛在观察时大脑在思考,我们的耳朵聆听时灵魂在歌唱,我们的双脚行走时人生在舞蹈,我们的手在写作时世界在瞩目。喜与悲,让我们对人生明悟得彻底;爱和痛,让我们对生活感受得深刻。

在与成熟的作家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速成的作品容易速朽”“情、真、美要相辅相成”“要终身坚守自己的良心”“要用向上的、向善的、向未來的眼光写作”“高规格地对待我们的作品,最深入地打造精品,最大程度地激活生命的潜能”。这就是要让我们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站在比较高的位置看待生活,让从生活中绽放的文学之花不仅光彩亮丽,而且馨香袭人,慰藉灵魂。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修班写作者花朵
春天的花朵
白马
背上的花朵
天津市举办中小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高级研修班
论写作(创作谈)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研修班“自拍自评”部分作品
写作
配花朵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开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