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时代的文学梦想

2018-01-15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铭刻莽原文学梦

1957年1月,《奔流》由《河南文艺》改名而来。这是《奔流》在河南文艺史上的初次登场,距今已整整60年。

关于“奔流”这个名称的来源,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说“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鲁迅先生在1928年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北京文学》知名编辑王秀云写道:“如果以魯迅先生1928年创刊《奔流》算起,《奔流》已经九十大寿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奔流》当编辑的卞光兴说,鲁迅办《奔流》、办《莽原》、办《热风》,后来都在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中得以承续。

这是《奔流》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源流。

据老一辈《奔流》编辑讲述,上世纪60年代,整个河南省文联,属《奔流》编辑部最为“兵强马壮”。编辑部提出“发现新人、培养新人”的口号,并定下“宁要三流作者的一流稿件,不要一流作者的三流稿件”的宗旨。

李佩甫、周同宾、夏挽群、周大新、南豫见……这些普普通通的名字经由《奔流》编辑的雕琢,开始变得闪闪发光。

“文革”时期,《奔流》停刊。

到了1979年1月,《奔流》复刊,仍然由《河南文艺》更名而来。这是它经历阵痛之后的新生!

1980年代,国人的文学梦复苏,人们对文学梦的渴望变得强烈。

“发现新人、培养新人”是《奔流》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在这一时期,《奔流》更加急迫地想要培养河南作者队伍。《经七路34号》一书中,南丁提及,在1985年末为《奔流》1986年1期“新春试笔”专栏中所写短文《春天的话题》中,提出“文学豫军”的想法。

《奔流》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创下几十万份的发行量。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到80年代末,《奔流》与《莽原》合并。但“奔流”这个名字,在中国文艺史上没有消失,它铭刻在曾经从《奔流》走出的一代又一代的作者心中,它铭刻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它铭刻在一代又一代的默默无闻的编辑心中……

2014年10月,《奔流》以《时代报告》半月刊的形式再次复刊!《奔流》老编辑刘学林感慨地写道:“对于河南的文学事业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幸事。”

《奔流》肩负着一个时代的文学梦想,在它迎来创刊60周年之际,人们用“奔流不息”这样的字眼来祝福它。60年的跨度,有太多值得写下的故事。

《时代报告》编辑部从寻访《奔流》老编辑入手,借用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中所写下的:

不能忘记编辑。

不能忘记那些埋首案头看稿选稿改稿发稿的编辑。

不能忘记那些由青丝而白发,由少男少女而老头老太做了一辈子编辑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他人作嫁衣。

每一个编辑部都有各自的故事……每一个编辑部的故事都很长很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铭刻莽原文学梦
姜立新
闫永杰:让每一位烈士安然回家
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佚文考述(下)
追 忆
浅谈文学梦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塑造作用
北大荒
《莽原》与微信朋友圈:点赞评论背后的共鸣
张自启插图
我永远不会忘记
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