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1-15张学波吴善明
张学波+吴善明
摘 要 近年来广东省加快了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科技资源的转化率仍然较低,还不能满足社会科普之需求。本文调研了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法规制定、资金支持、资源共享、科普人才培养、传播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建设和完善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 科技资源;科普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2-0170-03
科技资源是指可用于开展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如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硕博士研究生等;科技财力资源,如科研事业经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科技物力资源,包括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如实验室、观察站及其实验仪器与设备等;科研成果资源,如各种论文、专利、高新技术产品等。
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的过程。在科技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向科普资源的高效转化,从而让科技成果为更多的社会民众所了解,拉近科学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1 ]。
1 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
广东省近年来依靠地区经济、政策、科技和人才等优势,不断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
1.1 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政策支持情况
广东省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条例,为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14年9月,《廣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颁布并实施,提出推动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的公开和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学普及信息化工作,以此提高社会科学普及能力。为促进全省科协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2016年广东省科协印发了《广东省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着力加快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促进广东省科普信息化建设。
广州市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最新制定的《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从管理、责任、措施以及合作等多个角度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从而为推动广州市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提供支持。为了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在2015年起草了《深圳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提出社会各界都应该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发展,共享科普资源。
1.2 科技资源科普化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情况
广东省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如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专项中含项目科普费的占67%,其中,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含科普费比例分别为72.7%、57.1%。这些科普经费基本以项目本身的预算为主,占到45.45%,另外来自政府的其他配套资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捐赠也有一定的数目,比例分别为13.64%和22.73%,但是在本项目设立专项科普经费的比较少,仅占各种经费来源的4.55%。
1.3 高校、科研场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普转化工作情况
推动高校、科研场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广东省高校、科研场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都在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广州市高校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创建了大量的科普教育和宣传基地。例如,中山大学的生物博物馆被列为全国、广东省和广州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自成立以来,博物馆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举办了“现代生物科技展”“生物入侵”等科学专题,还建成了网上生物数字博物馆,利用网络渠道进行生物知识传播。南方医科大学的“岭南药科普基地”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有关岭南中草药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并定期开展群众性的绘画、摄影、插花、盆景比赛等科普活动。
深圳市拥有“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例如,深圳华大基因于2016年11月成立了“生命科学传播联盟”,进行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播,并且通过媒体平台对科普传播内容加以推广和共享。
“佛山电力体验馆”作为佛山市的电力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开展大型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体验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施优势,通过科学讲座、自我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为社会公众直观、生动地展示电力科普知识和新能源科技成果,提高了广大受众的电力科技素质,开拓了受众的科学视野。
1.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培养科普人才,提高科普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队伍当中。
广州市广泛开展科普培训工作,加大对科普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注重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开展了“千师万苗工程”“科技馆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学传播行动”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中来。
东莞市为了提升科普工作者专业素养,扩大科普宣传队伍,组建了东莞市科普志愿讲师团。科普讲师团由科普志愿者中有专业技术特长、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科普讲师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公众需求,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
2 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存在的问题
在广东省政府的引导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工作方式、资金扶持、产业转化以及科普传播等实践探索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2.1 方式上:资源转化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形成合作机制
市场在资源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在发达国家,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国目前科技资源转化、利用的方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推动为主。
广东省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是在科技资源转化过程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市场运作机制保障,导致科技资源转化率低,甚至出现搁置闲置的状态。同时,广东省内各大主体对于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科技资源项目组、科研场所和企业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条件,自行开展科技资源的研发,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优化整合和共享。
2.2 资金上: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资金保障
为了加速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广东省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普的财政投入,但是其中科技成果科普化的专项资金仍然不足,政府在科技资源科普化项目上的支出相对较少且不均衡,与北京、上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缺乏充足的专项经费和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的开展,导致很多地区、很多单位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同时导致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后续工作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更新。
2.3 产业上:科普产品成果转化率较低,未能发挥应用价值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东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投入和产出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广东省科普产品生产加工和服务分散、产业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普遍较低。例如,2016年全省事业法人输出技术合同2 773项,成交额13.22亿元,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到2%。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科研成果往往只停留在论文、专利、试验阶段,没有转化成大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科普知识[ 2 ]。
2.4 传播上:科技报道主体单一,内容表现形式缺乏吸引力
新闻媒体是联系科技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解读,重大科技项目的宣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展示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广东省拥有“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南方网科技频道”《广东科技报》等专业的科技新闻媒体,其他新闻媒体也都开设了科技板块,例如,《南方日报》开设了“科技能见度”新闻周刊专题板块,《羊城晚报》集团旗下的新媒体网站“金羊网”也开设了科技专栏。但是这些新闻媒体的科技内容大多关于科技政策解读、科普活动播报、科学知识传播等,而有关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的报道和宣传较为缺乏,报道内容表现方式不够新颖,未能将科技成果、科学研究转化为科普知识进行宣传和报道。
3 推进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东省必须结合自身的科技资源现状,探索出适合本省发展的新路径。
3.1 制定相关法规,为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供有力保障
为促进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条例,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条例都相对较为宽泛和笼统,缺乏细则。广东省作为我国的南方经济大省,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建设、人口科学素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应尽早出台与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关的具体化、明确化、责任化的地方性法则,从法规上对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和支持。
3.2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科技资源科普化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事业,广东省除了需要依靠政府每年的科普经费财政投入以外,还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普市场体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科普招标和奖励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来,推进科普产业化的发展[ 3 ]。同时,在科普经费当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科普场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大科技投入中有关科普化资金的比重,做到专款专用,实现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有所侧重。
3.3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多方协作,共建共享
科技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差异性,政府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都有着各自的科技资源,广东省需要动用社会各方力量,将相对分散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促使科技资源更好地转换为科普产品资源进行推广和利用。加强不同单位主体间的联络协作,将各类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此推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共用。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和评价措施,提高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和转化为科普资源后的利用率。
3.4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培养科技资源科普化专业人才
政府在组织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同时,需要对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方面需要进行“互联网+科普”教育培训,开展网络互动、科普新媒体传播等一系列科普信息化培训,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科普能力和技巧[ 4 ]。
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科学技术相关专业课程,对科普人员进行专业的科学技术、运行管理、经济知识和科普创作等方面培训,提升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思路和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技术人才。
3.5 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多渠道的传播路径
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全社会重视和形成共识,这就需要动用多方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部门上,可以通过科技厅门户网站、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网等渠道,广泛宣传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
新闻媒体上,可以开设科技成果展示版面,出版发行科普读物,同时还可以制作科普动漫、视频,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宣传[ 5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开设科普展厅、开放科研实验室,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面向公众开放和展示。
参考文献
[1]胡庆华.科技资源科普化之一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252.
[2]李金惠,郑秋生.浅析广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2017(9):3-4.
[3]田何志,周宇英.发达国家科普(技)教育基地建设对广东省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31-35.
[4]翟帆.有计划地培养科普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03-14.
[5]王章豹,伍正兴.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