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琴书唱腔音乐发展手法分析

2018-01-15李鸿熙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过门琴书凤阳

李鸿熙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它萌芽于距今二百多年鲁西南曹州地区的俗曲小唱,原为农民自娱的“庄稼耍”。清末进入城市演出,由自娱性演唱向职业性演唱转化,逐渐形成南东北三路,占领山东曲艺市场,风靡大江南北,于1933年由邓九如在天津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唱腔音乐由联缀曲牌为主转变为以板式变化为主,其音乐素材大量减少,而山东琴书所表现的内容多样,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说唱艺人需要对有限的素材进行丰富的变化,来适应不同形象的塑造,不同情绪的渲染与不同故事情节的推动。分析山东琴书的唱腔音乐形态,挖掘其中对音乐发展与处理的手法,对琴书创作、演员表演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山东琴书作为说唱艺术,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将故事清晰的输送给受众,音乐是重要的载体。音乐不像唱词与念(韵)白,可直接传达故事的各个环节,而是通过转瞬即逝的声音来激发受众对故事素材的联想与塑造,这就需要在表达不同人物、场景、气氛时,使用不同手段对音乐进行发展、衍伸,将各具特色的故事烙印在受众脑海之中。以下从重复的运用、引伸(承递)发展、过门衔接几个方面阐述。

一、重复的运用

在唱腔中,为了保持唱腔的风格特点,将旋律进行完全的或变化的再现,这即是重复的运用。重复可以出现在单句唱腔内部,或句式间重复,或段与段间重复,或由于男女分腔,表达不同的情绪所造成的移位重复。

(一)句式内部重复

谱例1

例1为句内短小腔读的变化重复,A与A’最为相似,连续跳进与密集节奏表现了慌张的情绪。四、五小节节奏放宽,音亦不同,但旋律走向与A类似。

谱例2

例2中,A旋律走势大体为g2—c3—a2—e2—c2,以其为原型,做两次变化重复。A’前半段与A相同,后段将e2位置削弱,后围绕c2做波浪进行,大体呈g2—c3—a2—f2—c2。A”前半段将c3位置削弱,后半段将a2位置削弱,大体呈g2—a2—g2—e2—c2。宏观来看,三个乐节均在徵→宫框架内运行,共同巩固了【上河调】头句落宫音的特点,整句风格统一。

谱例3

例3中,A’是A的变化重复,a节前部分相似,将g2—e2做了扩展。b节则更多在节奏上做出变化。

(二)上下句重复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三)段式重复

谱例8

例8取自《小姑贤》【垛子板】。B段是A段的变化重复。A①与B①在前两小节(3-4与22-23)相同,B①在后部对g2与c2(24-25)做了跳进润饰;A②与B②结尾差异较大,在33-34小节并未将旋律下行至宫音,而做平行进行,停留在徵音;A③与B③旋律走向与节奏相仿,B③位置较低,前者落商音,后者落宫音。另外,由于AB两段各句间差异不大,也可以将此两段看为一段,以第一句为原型,做出五次变化重复。这类段式重复常出现在叙事性较强的唱腔中,保留了首段的起落板、旋律骨干,音阶序列与节奏型亦相似,所对应的唱词内容往往带有排比性质。

谱例9

例9取自《三堂会审》【凤阳歌】。此段是将【凤阳歌】由基本的四句形态扩展为六句,材料比较统一,结构为A+A’→A’’+B→A’’’+B’。其中一、二句属于上下句重复。A以e2—a2—e2为原型,做三次变化,位置分别在一、三、五句,B句材料取自A的后部,以#f2—e2—d2为原型,做两次变化,位置分别在四、六句。整体来看,此例段式重复建立在上下句重复的基础之上,分别是上句与下句的重复与上下句之间的重复。

(四)移位重复

移位重复主要指以上句唱腔为基础,上下腔句的旋律旋法、节奏律动类似,在不同的音高位置进行重复,具体来看:

谱例10

例10选自《断桥》【凤阳歌】。由谱例可以看出,下句向下做较自由的四、五度移位,具体形式是头尾五度移位相互呼应,句中以四度为主做自由移位。

谱例11

例11选自《大林还家》【双叠翠】。由于男女嗓音条件的不同,男女合唱时往往男腔位置比女腔低。框1是男腔向下四度、五度的自由移位;框2男女腔位置相同,旋律素材取自框1前两小节,男腔在前,女腔在后;框3为女腔向上八度移位,交错前进,男腔将女腔倒数第二小节拉伸至两小节,拖慢了节奏,两腔结合,更体现了高大林与郭素真之间情深意切。另外,此段亦有其他形式重复,如5-6小节是对1-2小节的变化重复,17-18小节是对5-6小节的变化重复,19-20小节是对11-12小节的变化重复,全段材料比较统一。

谱例12

例12取自《锔瓷盆》【垛子板】。这四句重复并不严谨:旋律走向一致,为下行,节奏型类似。但节节攀高,落音呈d2—e2—#f2—a2不断向上推进。这类移位重复多用于速度较快的唱腔,此段描述孙大嫂与老王坤争论的场景,表现了不断高涨的人物情绪。

二、延伸(承递)发展

重复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唱腔风格的统一,延伸(承递)不同,其着力点在于如何使音乐得到更加连贯的发展,具有在唱腔间穿针引线的重要功能。其形式主要有“联珠格”“连环扣”“鱼咬尾”三种。具体来看:

(一)联珠格

联珠又称顶针(真)或蝉联,源于文学修辞手法,在句子内部、句间均可使用,上下呈递。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1](P183)其在俗曲的创作中也有应用,如《西调黄鹂调集钞》二卷,【西调】之三十九曲“恨东风”:恨东风,风吹落,落红成阵。阵阵残香,香飘三经,经锁苔痕。痕露松筠,筠圃无人,人移风韵。韵散幽窗,窗静帷空。……[2](P142)联珠运用到唱腔中,即产生了“联珠格”旋律,其形式与诗词中类似,有在单句旋律中使用的,也有在句间使用的。举例来看:

谱例13

例13选自《战长沙》【凤阳歌】一番。共有五处句内联珠,其中(1)(3)(4)是单音间联珠,(2)属于节奏型联珠,(5)为短小乐汇节奏扩展后联珠,它们在单句唱腔中起到串联衔接的作用。

谱例14

例14选自《梁山伯下山》【垛子板】。垛子板常以闪板起唱,此处衬词“那个”抢板夺字,加之句与句间联珠而下,情节更为紧凑(亦有句内联珠)。

谱例15

例15选自《打黄狼》【凤阳歌】。兼有句内联珠与句间联珠,但形式又与上文不同,属于短小乐汇间,带有变化发展的串联。其中(1)(2)(3)以e3—b2—d3作为基本材料做三次变奏衔接,旋律线条跌宕起伏又富有组织性,符合此处“找兄长”不易的叙述。(4)(5)*从另一种角度看,(4)(5)也可以看作是(1)的衍变。但从听觉的"既视感"考虑,(4)(5)形成了b-d-b,即两组先上后下乐汇的串联,有别于(1)(2)(3),先下后上的进行,故在此单独阐释为联珠格。以b2—d3—b2为素材,上下联珠呈递。

(二)连环扣

连环扣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一种曲调发展手法,特点是后句开头与前句结尾的曲调相同或相似,使乐句之间环环相扣。[3](P369)在山东琴书的实际应用中,连环扣的范围有所扩展,形式自由。“连环”的材料可从前句的任意位置截取,其范围不拘泥于前后句,或者说,只有前后两句材料的相似构不成“连环”,至多形成联珠格或上下句重复。另外,当“连环”的材料取自前句开头且规模较大时,便会产生段式重复。举例来看:

谱例16

例16选自《蒙正教馆》【凤阳歌】一番。以第二小节b2—e3—d3为素材,采用扩展、加花等手法,做三次旋律骨干音、旋律走向相似的变化(e3—b2—d3),分别置于后三句开头,贯穿上下,共同构建此番凤阳歌的骨架。

(三)鱼咬尾

中国民间音乐中曲调方面或声部方面的处理手法:在曲调方面,即前句尾音与后句起音相同,好似后一条鱼紧咬住前一条鱼的尾巴;在不同声部间,如戏曲唱腔和过门之间以及对唱的民歌中和器乐合奏中,某一声部的尾音与另一声部的起音同时出现,互相重叠。[4](P742)从字面意义理解,“前句尾音与后句起音相同”涵盖了句间联珠的情况,但未包含句中联珠,故二者不能等同。“咬”更明显的体现在打破板式规律,如抢板夺字、堆字垛句等造成的前后句紧密相联。相叠的情况常现于男女分声部轮唱,亦有过门与唱腔重叠出现。举例来看:

谱例17

例17选自《锔瓷盆》【垛子板】。“光”、“我”、“也”抢板夺字,“卖”、“扒”顶板起唱,打破了闪板起唱的一般规律,它们紧密相接,造成喋喋不休,鱼儿得水般的流畅效果,表现了老王坤焦躁的情绪。另外,过门与唱腔落音的重叠,也是鱼咬尾的形式之一。

谱例18

例18选自《双赶车》【凤阳歌】。此段唱词以三字垛为基础,描绘了赶车姑娘马妙香的正面形象。唱腔与念白相交,旋律材料高度集中,各句追逐相接,字密腔紧,一气呵成。

谱例19

例19选自《锔瓷盆》【凤阳歌】。此种情况属于男女分腔轮唱堆叠产生的鱼咬尾。

三、过门衔接

过门是山东琴书唱腔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出现在腔句前、腔句后或腔句中的纯器乐旋律。过门相对于唱腔处于从属地位,其形态依据不同的唱腔发生变化,在腔句间形成过渡,亦可强调、延伸唱腔所表现的某种情绪。

(一)过门的形态

过门之形态取决于唱腔板式的不同。如一板三眼的【凤阳歌】,其过门较一板一眼或有板无眼的【垛子板】要长大许多。各路间的过门也不尽相同,如南路【凤阳歌】常在腔句间添加一板过门,番与番间加四至六板过门,东路【凤阳歌】与北路【凤阳歌】类似,在腔句内也加入过门,使唱腔更加绵长。举例来看:

谱例20

例20选自南路山东琴书《老王卖瓜》【凤阳歌】。腔句间均有过门,长度为一小节。第一个过门以首句落音商音为中心环绕进行;第二个过门取材于前一小节,是对a2—f2—d2—b—a在不同位置上的再一次强调;第三个过门在f—a,b—d两个三度间进行,与第三句风格类似,结束在羽音,具有不稳定性,起到推动唱腔发展的作用;第四句后的过门是【凤阳歌】番与番间的典型过门,共五小节,旋律在五声内进行,节奏平稳,落于徵音。

谱例21

例21选自北路山东琴书《打黄狼》【凤阳歌】。其中,第一、二、四句内有过门,每腔句间均有过门。第一个过门仅有两音,起句读作用;第二个过门并未使用之前腔句的材料,它起于商音又落于商音,使得此番【凤阳歌】的落音(包括过门)呈商、徵、羽、徵之态,更加传统,再者,它是对“天气长”之“长”所做的进一步润色;第三个过门在腔句内,其后半e2—d2—e2可看作是唱腔的先现,与“来了个”构成“咬尾”关系;第四个过门围绕第三句落音徵环绕进行;第五个过门是对唱腔的不严谨的重复,起强调作用;第六个过门前半部分与唱腔形成倒叙关系(e3f3d3b2—b2d3f3e3),接着围绕徵音进行,是后面唱腔的先现;第七个过门材料来源于唱腔,框2材料共做出三次变化,分别是此过门的第一二小节,第三四小节与第六七小节,主要手法是对框2局部材料的反复强调与扩充,如对b—d小三度的多次强调,使用颤音手法延长#f音,第六七小节则在节奏上做出变化。另外,框1材料在框2的第二、三次变化间起衔接作用。

谱例22

谱例23

以上两例是【垛子板】中的过门。例22为腔句内过门,起音与落音均与位于它们前后的唱腔音相同,其自身也采用了腔中节奏型,令前后腔读衔接自然流畅,风格统一。例23是腔后过门,基本再现了之前唱腔的旋律,是随腔伴奏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过门衔接的类型

根据过门与唱腔形态的相互比对,可将山东琴书过门划分为复述性过门、贯穿性过门、延伸性过门、律动性过门、承递性过门。

复述性过门,是对过门前唱腔的复述,复述部分可以是整句唱腔,也可以是唱腔中的乐汇、乐节甚至是落音。如上文所选《打黄狼》【凤阳歌】(例21),其中第三句后的过门是对乐节的复述;上文二例【垛子板】(例22、例23)后的过门是对整个腔句的复述。

贯穿性过门,是指贯穿于某段唱腔的各个腔句之间,旋律材料比较一致的过门,如《锔瓷盆》中,老王坤将瓷盆砸碎后,孙大嫂对他百般刁难,后遇秀春才知二人是亲家。这一段使用的过门就比较接近(例24),共43句唱腔,过门共有12个,使用两种材料作为基础,材料1中为十六分音符拱形进行接八度上跳,倚音下跳六度接二度下行;材料2由两组弱起乐汇构成,分别为下行级进至商音,上跳后上行级进至商音。两种材料的使用形式有:1、2单独使用、1+2、2+1、1+2+2、1+2+1几种。它们的作用与唱腔中的“连环扣”在形式上类似,使腔句紧密联结,风格统一。

谱例24

延伸性过门,是指先将腔句落音进行重复,后经过一个或数个乐节又迂回至腔句落音(见例25)。

谱例25

律动性过门,是指在过门中,重复出现紧凑的音型,此种过门动感极强,适于烘托激烈或欢快的氛围(见例26)。

谱例26

承递性过门,指的是较为平稳的过渡性过门,其规模短小,在腔句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句落音和后句起音往往呈平行或级进关系(见例27)。

谱例27

综上所述,山东琴书的音乐发展手法丰富,有重复的运用,包括强调短小乐汇的句内重复、上下句的重复(完全重复、同头换尾或换头同尾)、段式重复与位移重复;有延伸(承递)发展,包括环环相扣的联珠格、提纲切领的连环扣、比肩联袂的鱼咬尾;有不同的过门衔接方式,包括复述性过门、贯穿性过门、延伸性过门、律动性过门、承递性过门。它们的综合运用统一了曲调风格,灵活地推动了山东琴书音乐的发展。

[1]任朝第著.李杜诗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廷绍.霓裳续谱[A].明清民歌时调集(下)[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过门琴书凤阳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新媒体时代凤阳民歌的传播探析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保护
旧凤阳花鼓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