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来国内心理剧研究与发展概览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心理剧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

2018-01-15陈贵玲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文献

陈贵玲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心理剧是帮助当事人将心理事件通过演剧形式进行展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1921年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雅克布·莫雷诺(JaeobMoreno 1889~1974)创立。莫雷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当事人即时即地的表演使之能体验其既往、当前和将来的事件,或真实和想象的情节”[1](P353)。心理剧所使用的特定技术如角色转换、替身、镜照, 以及超现实表演等,“可表现表演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心感情和模棱两可的态度”[2](P353)。角色扮演削弱了个体的模式化言语防御功能, 能够帮助当事人挖掘出深层的情感, 感悟到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在更加澄澈的自我状态中,当事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更具创造性。心理剧所唤起当事人的创造力、自发性、想象力、灵活性和自我表达力等,既是心理治疗的始动力, 也能增强个体的独立、认同和企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剧在国外已有9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传入我国并得到初步发展,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实务和研究成果。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汇总与统计分析。以检索式A:主题 = 心理剧 and 关键词 = 心理剧 and 题名 %= 心理剧 and 来源标识码 = P0209 and (模糊匹配)为检索条件,检索范围是该数据库收录的1982年以来的全部文献(检索时间:2016年12月31日晚10时)。

一、起步阶段:心理剧研究为单一的精神疾病临床医疗视域

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共有三篇文献涉及心理剧,其研究视域均为治疗精神病临床医疗领域。最早涉及心理剧的文献是陈国鹏的《介绍几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该文载于1982年第4期《心理科学通讯》。其中提到心理剧是西方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之一,并对心理剧做了简要介绍。该文“选自西德《明镜》周刊1982年第7期 ‘交换角色的游戏’,陈国鹏编译”[3]。1985年,北京首钢医院的钟友彬在《论动力学心理疗法中“领悟”》中提及心理剧。该文旨在探讨心理治疗中的“领悟”的疗愈意义,心理剧被作为动力学心理疗法中的一种列举,并未展开论述。1986年,李学谦的论文《心理剧治疗》,较详细地论述了心理剧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主要技术方法、实施过程及其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影响,该文载于《上海精神医学》杂志1988年第4期,是目前所见专门探讨心理剧最早的研究文献。

二、增长时期:心理剧研究视域扩展,研究范式走向多元

进入90年代,国内关于心理剧的研究文献数量渐次增多,自1991~2000年10年间共出现23篇心理剧研究文献,数量比80年代有较大增长,研究视域也有所扩展。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朱江撰文《莫雷诺和社会关系计量学》,详细论述了莫雷诺在心理剧和社会关系计量学方面的观点,指出莫雷诺提出的社会关系计量学既是一种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是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一种学说和方法”[4]。该文详细论及社会关系计量学和社会关系计量图表的具体用法,认为可以将其用于“了解团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可据以把关系好的成员编在一起, 以提高生产效率”[5]。1993年出现的两篇文献均具有国际性特点。其中之一是金有光、郑元旭《以自发性,即兴性为基础表达人类的潜在心理》,论述韩国金城精神病院开展音乐心理剧治疗,该文被收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另一篇崔光成、张嘉玮的《日本中小学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表于1993年《心理学动态杂志》。此二文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心理剧研究开始走出单向度翻译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向着开放平台主动接纳和面向国外展开研究迈进。1995年,苏州市广济医院李鸣《心理剧的历史与理论》发表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较全面地介绍了莫雷诺和他创立心理剧的过程,并详细探讨心理剧的操作流程和内在作用机理,指出“心理剧偏重治疗过程中的正性感情。演剧中和谐友善的气氛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尝试失败的安全岛, 使之能在此环境中实践培养新行为 , 使当事人勇于冒险探索自我, 使整个治疗充满乐趣”[6]。这一年的另两篇文章:但汉礼《浅谈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问题》和朱小石《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别涉及了心理剧的内容,可看做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领域应用的开始,标志着心理剧走出精神临床治疗的狭窄范围,开始进入心理健康领域的广阔天地。

表1 心理剧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表年份(文献篇数)

图1 心理剧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三、繁荣时期:心理剧研究范式从疾病式向发展式变迁,研究视角的应用性特征突显

进入21世纪,心理剧研究文献急速增长。2001~2010年间,心理剧研究文献出现爆发式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的23篇猛增到479篇,年均文献数量超过了此前10年的总和。心理剧研究文献的剧增,反映出心理剧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从文献来源看,400余篇文献分别来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75)、科技信息(15)、教育教学(10)、文教资料(9)、教育与职业(9)等方向。汇总起来,此间10年心理剧研究文献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占80%以上,标志着心理剧的发展全面转向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机构,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出现在这些文献中的关键词分别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剧与对策等。(见附表2)反映出该阶段心理剧研究的视角已从关注少数精神疾病人群转向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从专注精神疾病的治疗扩展到心理问题的解决,从关注障碍性问题的解决转移到关注发展性问题的指导。

表2 2001~2010年心理剧研究文献关键词统计表

在此期间,心理剧研究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出现在会议论文集中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年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年会等多个机构的学术会议收到关于心理剧研究的论文共计36篇。会议论文的集中增多通常是一个研究方向繁荣的反映,表明心理剧已经成为可以凝聚众多人注意力的共同课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

研究视角的应用性是该阶段心理剧文献又一特点。多数文献探究的是心理剧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展开和应用,其中又以心理剧作为一种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主。应用性研究的大量出现,突出地映照出这一时段心理剧在实践层面发展的繁荣局面。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对心理剧的研究已从译介国外成果,转向关注这一技术落地实践的操作性内容、方法、具体原则等探讨。

四、持续深入阶段:心理剧研究深度渐次加深,心理剧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前述检索条件下,得到2011~2016年研究文献561篇,6年间文献数量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年均文献数量94篇,是过去10年年均文献数量48篇的近两倍。文献数量持续增加表现出该领域研究热度不减、继续繁荣的态势。在研究文献持续激增的背景下,国内的心理剧研究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研究范围更加扩展,研究的深度进一步增加,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总体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从文献所涉及的研究主题看,心理剧在学校(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依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79篇,约占该时段全部文献的32%左右),此外,研究所涉及的人群更加多样化,从大、中(含中职生)小学学生到各类特殊人群,如城市留守儿童(葛缨等,2014)、网络成瘾人群(苏慧丽,2012)、未成年劳教人员(张紫尧,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流浪儿童(杜丽丽,2013)、服刑人员(顾伟,2012)、老年群体(胡琳等,2013)、戒毒人员(王魏霓,上海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15)、警察团体(孙亮,2012)、少数民族学生团体(金成玉等,2016)、受创群体(周素芳,2013)、自闭症儿童(李静等,2014)等均有涉及。心理剧研究所涉及的专题范围更广,也更加深入和具体化。有心理剧对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应用研究(李丹萍,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有心理剧对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信任与干预研究(于小溪等,2011;何艳丽,2012;刘成东,2016)、心理剧对抑郁症状改善的研究(刘巧,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马田,山东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14;仲永如,2016;邓旭阳,2014)、心理剧对朋辈团体指导的研究(汪隽,2015)、心理剧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干预研究(陈志平,江西师大硕士论文,2010)、心理剧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甘瑜,2015;殷翠云,2016)。

综观以上研究文献,心理剧应用性研究依然是突出热点。但这一时段的应用研究视角已开始逐渐超越关于心理剧的作用、方法、途径、原则方面的探讨,开始进展到一个新的层面。心理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除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外,出现了关于心理剧在班级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朋辈团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论文。此外,也有文献开始关注心理剧技术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梁黛婧,2016)、对大专生共情能力干预中的效用(罗湘莲等2016)、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焦虑情绪干预(刘艺,南京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14)等具体问题,更有文章探讨了心理剧课程建设问题(陈允芳,2016)。这些研究方向的出现,表明近6年来心理剧应用研究的范围渐次扩充与延展。

高水平研究文献数量增多,研究主题更加深化。前述条件下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2001年以来收录的博硕士毕业论文,共得到符合要求的27篇文献。其中2011~2016年间硕士毕业论文18篇,占总数的约67%。18篇硕士毕业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4)、南京大学(2)、西南大学(2)、郑州大学(2)、南京师范大学(1)、华中农业大学(1)、安徽工业大学(1)等13所院校(见图2)。学位论文分别来自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等12个研究方向。从中发现,近6年来心理剧相关硕士论文数量较多但研究方向相对分散,论文选题多来自其他临近学科,没有任何一篇是出自心理剧专门方向,这表明国内心理剧研究虽已引起高校相关研究方向的较多关注,但是心理剧学科建设和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表3 2011~2016年度硕士论文来源分布

按条件:核心期刊=Y 或者 CSSCI期刊=Y 并且年 between (2011,2016 and 主题=心理剧 and 关键词=心理剧 and (精确匹配)进行检索,得到符合条件的论文28篇。各年度分布及论文来源分布状况见附图4、图5。

图4中可见,心理剧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在各年度分布较为均衡,除2015年外,其余各年度论文分别在4~7篇之间,占总数的20%左右,表明心理剧研究的高水平文献年度数量较为稳定。图5内容显示,心理剧核心期刊论文来源相对集中于教育、教学以及职业与技术管理层面,共有59%的文献来自上述领域,另外41%左右的文献分别来自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戏剧文学、中国成人教育及其他。比较而言论文来源范围较广。而从这一时段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所来自的机构看,28篇文献57位作者分别来自48个机构(学校、医院或科研院所),其中有16篇论文为独立作者,另有12篇论文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见附图6)从研究受基金支持的状况看,28篇文献中基金文献只有一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3.6%,非基金文献占96.4%(见附图7),反映目前心理剧研究受关注的程度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论文选题来看,近年来高水平研究主题相对深化。例如陈立娜《心理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性、适应性、一致性以及使命性四个特征阐述心理剧可以提升学校教育外部灵活性和内部稳定性以及心理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7]并探寻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推广心理剧的建议与对策。[8]葛缨《心理剧对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及社交回避的改善效果》探索了心理剧对改善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及社交回避的效果。[9]研究采用规范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提示,心理剧团体辅导可用于改善城市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症状和降低其社交回避。[10]李静等的《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影响的个案研究》对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心理剧训练,训练全程实况记录,同时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于训练前后对患儿进行病情评定,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于每次训练后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最后分析训练全过程的实况记录和前后量表的数值变化。[11]研究发现,经过3个月的训练,患儿的社交障碍状况有所改善。周显宝《身心健康之维——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历史与哲学考略》一文从这一新兴学科的发生发展,思想来源及其在中国建构与本土化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和发展前景等情况,对表现艺术治疗如何在中国建立与发展、如何服务于人民大众、如何解决民生健康等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12]

总之,30年来国内心理剧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文献数量激增到持续繁荣,研究视角从单向到多元,心理剧治疗的应用性研究繁荣活跃,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对治疗原理、内在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尤其匮乏。心理剧本土化研究尚有较大空间值得挖掘。应用性研究热闹繁盛与基础理论研究冷落寂寥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图景,心理剧的深入发展既需要实务活动与相应的实务研究的持续繁荣,更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力开进和支撑。实务活动的兴盛生发出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学科建设的空白造成该领域人才培养的明显缺口,两者遭遇形成一对突出的现实矛盾。心理剧的研究与发展亟需引起学界的真正关注。

[1][2][6]李鸣.心理剧的历史和理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6).

[3]陈国鹏.介绍几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J].心理科学通讯,1982,(4).

[4][5]朱江.莫雷诺和社会关系计量学[J].管理现代化,1992,(2).

[7][8]陈立娜.心理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基于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的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

[9][10]葛缨,胡媛艳,张知,张进辅.心理剧对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及社交回避的改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6).

[11]李静,王丹洋,周海燕,杨丽春.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影响的个案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12).

[12]周显忠.身心健康之维——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历史与哲学考略[J].黄钟,2013,(1).

猜你喜欢

心理剧心理健康文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与特征辨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