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8-01-15,,

关键词:内涵式一流高质量

,,

(1.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3.浙江工业大学 政策研究室,浙江 杭州 310014)

在中国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十九大的时间频道、思想频道和行动频道……写好‘奋进之笔’,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境界”[1]的新形势下,浙江地方高等教育要在正确应对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蕴,从思想、行动和制度三个维度上共时发力,抓好五个“坚定不移”,全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2]。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博大精深[3],我们只选取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时代主题(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密切相关的视角来阐释其精髓要义。

(一)致力于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5]。2018年5月,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6]。2018年7月,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7]。虽然这两次重要讲话并不是直接针对高等教育的,但对“一直心系国家,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使命担当”[8]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则是完全适用的,其中体现出来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二)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灵魂

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推进“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坚持“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014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9]。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5]。2018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0]。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他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不仅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明了方向[12],而且还指出了方法与途径:既要有“中国特色”的底气,也要有“世界一流”的信心;既要有中国本土情怀,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定力,更要有“世界一流”的影响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是贯穿世界大学发展史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2018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1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还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11]。

(四)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增强驱动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一直走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并把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9]。2015年8月,他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时强调,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13]。2018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0]。

(五)坚持开放办学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鲜明品质

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服务世界、造福人类,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开放办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前提下,系统阐述了关于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的重要思想,构建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战略[14]。2013年9月,他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时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5]。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11]。我们理解,“扩大”一词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坚持开放办学,而且还要创新举措、激发活力,提升开放办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从本质规律上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只有深刻把握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才能全面理解这个新要求新期望,进而洞察“高质量”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蕴。

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在“内涵式发展”前着重强调“高质量”,不仅是要强调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更要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国家发展坐标、国际竞争坐标、(国家)现代化建设坐标、以人民为中心坐标”四个战略维度出发[16],与新时代中国谋求高质量发展互动、树立世界眼光的高质量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力争在形成规则体系、完成流程再造、建立中国特色标准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1]。质言之,只有达到“高质量”,才意味着我们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了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具体而言,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可以从分析概念历史演进、适应社会需求之变和洞察国家“双一流”建设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17]。

(一)在概念的历史演进中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

“高质量”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时代意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选择发展方式的历史[18]。

从历史溯源上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更加适当,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30条”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均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国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使之呈现出历史的、具体的意蕴,那就是质量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内涵式发展也成为我国高校的办学自觉。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2009年,学校区分了社会关注的外在质量(能不能上大学)和内在质量(能不能上好大学),提出了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校内管理的全面质量概念[19];2012年,学校确立了“特色化、综合化、卓越化、国际化”四大战略[注]梅新林:《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浙江工业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鉴》第81-107页。;2015年,学校提出“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的理念,探索基于学科基础的专业设置和管理机制,切实深化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016年,学校提出“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着力打造五大优势学科群”的战略思路[21],提升了学校基于研究型大学视野的内涵式发展水平。

(二)在适应社会需求之变中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强起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质量”。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办强”[2]这一站位出发把握内涵式发展的“高质量”要求。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回应。回首人类发展史,历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兴起,都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引发并将进一步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从这一视角观察,“未来”已来,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呼唤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主动回应。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的科学判断,本质上就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在高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校自身“强、特、优”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强起来”的最大机遇、最强动力、最好环境、最广空间,就蕴藏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22]。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动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去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23]。特别是对浙江地方高等教育而言,回应好浙江人民从“要上大学”到“要上好大学”的普遍美好愿望升级,提升浙江人民的高等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理当成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之一。

(三)在洞察“双一流”战略中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方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突破性工程、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16]。而要真正做到“突破”“引领”“示范”,每一个都离不开“高质量”这一时代要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服务和支撑我国创新战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坚定不移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对大学而言,必须坚定不移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导向、动力、抓手和目标[17]。

从国家“双一流”战略高度把握“高质量”要求、结合浙江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当前阻碍大学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注]这些问题的描述参考了浙江工业大学蔡袁强教授和李小年教授的部分观点(蔡袁强:《不忘初心强使命,改革创新促转型,走在前列谱新篇——在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李小年:《强化定力,激发活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在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是“综合竞争、总量取胜”的惯性依然强大。“质量图强、特色取胜”的理念尚未形成普遍的心理认同,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彻底形成[24]。二是高峰学科不多、“尖峰”学科奇缺。一些高校相当程度上还是满足于或局限于区域竞争视野中的比较优势,“全国视野”下的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高端人才集聚度不够(总量少且集中度低)。三是科学研究上的“(水平)低、(项目)小、(方向)散”。学校(学科)缺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标志性成果产出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和重大服务能力亟待提升,重大科研的重点投入和全力推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结构性”理念和政策还十分欠缺。一些高校对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地方高校应当并且也只能追求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有限卓越”和“选择性卓越”不够坚定不移或不够坚持不懈;“一刀切”的一元评价(管理)还没有转变为“切几刀”的分类评价(管理),学院(学科)的分层次分类型发展不充分。五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上还有差距。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制度体系有待建立,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有待完善;不少高校中“科研是硬指标,教育人是良心活”的现象并不鲜见;课堂中不仅有“水课”、甚至还有一些“冰课”和“淼课”,如何打造出更多的“金课、鍂课、鑫课”还任重道远[25]。

三、新时代我国大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场伟大变革,要求大学对自身地位作用必须有更深刻认识、对大学发展规律必须有更准确把握、对国家历史责任必须有更主动担当[26]。2018年8月,作为落实浙江第十四次党代会“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浙委发〔2018〕36号)正式出台,这是新时代浙江高等教育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浙江地方高校要准确把握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趁势而上、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这一“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27],吃透省委省政府“36号”文件精神,强化理论指导和问题导向,针对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影响大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思想、行动和制度三个维度上共时发力,集“深邃理论力、敏锐洞察力、锐意改革力、强大组织力、坚定执行力”于一体,切实抓好五个“坚定不移”,全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必须以坚定不移践行“学高、德厚、贡献大”为内在要求

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生成和本质要求。大学之大,首在“高深学问”。毫无疑问,大学要为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作贡献,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其强有力支柱只能是“学高”。但是,培养人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组织差别,这一使命内在规定了大学必须自觉追求“德厚”。大学的“德厚”,归根结底表现在大学能自觉地把立德树人、追求真理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能自觉地把服务国家和地方、引领社会和经济当作一种社会责任。高水平大学不会远离社会做象牙塔中的“所谓”学问,而是怀抱浓烈“家国情怀”,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重任,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进而共赢腾飞,以其培养的优秀人才、发展的高深知识、适切的科技和竭诚服务而获得盛誉。可见,高水平大学的本义还内置了重大贡献,没有重大贡献则无力成就“高水平大学”[19]。这一内在规定性,要求大学牢固确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22]理念,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质言之,“学高、德厚、贡献大”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高水平大学[28]。在新时代语境中,这是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呼唤大学要从关注以“论文中心主义”为导向的大学竞争力排名转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大学能力建设,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呈现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强大本领[29]。

(二)必须以坚定不移聚焦大学核心能力建设为着力点

这是走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合理规模为基础;在客观社会实践中,既没有绝对离开外延式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也不存在绝对不含蕴内涵提升的外延式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规模扩张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阶段甚至成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意义,则是对大学合理规模的“强调”和对大学过度综合化倾向的“纠偏”[17]。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综观浙江地方高校的整体规模,即使用全国视野来观察,应当说都不算小,但具体到高校的单个学科、尤其是单个优势学科的规模,却大多因学校的(过度)综合化定位或学院学科的分散设置而导致规模偏小,其结果便是缺乏全国范围的竞争力,其最新表现是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档(含A+、A、A-)学科数量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这就要求浙江地方高校必须在关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坚强的毅力聚焦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而言,是要以核心竞争力引领综合实力提升,综合实力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布局。

(三)必须以坚定不移打造鲜明特色为关键

这是实践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鲜明特色”已成为决定大学出奇制胜的“胜负手”,成为大学充满底气、保持定力、竞争取胜的法宝和“压仓石”。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较,“双一流”更加凸显学科的大学细胞地位。这就要求大学必须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顶尖)学者”为原则,科学整合办学资源,坚持不懈打造学科“尖峰”并带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尖峰”学科是全国高校学科中的“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有青藏高原才相得益彰[24])。为此,对浙江地方高等教育来说,必须正确处理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在“有所先为”和“有所后为”战略战术上保持高度清醒,坚定不移实施“雁式发展战略”以造就学科有机生态结构[30],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尖峰”学科、优势学科、优秀学科,着力“立地顶天”,以“立地”支撑“顶天”、以“顶天”引领“立地”,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重大服务能力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条主线,敢于卓越、善于卓越,校准自己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努力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31]做出大贡献。

(四)必须以坚定不移优化结构为支撑

这是指导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调整结构为主线,服务国计民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既有利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利于解决高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融合问题[12]。对于浙江地方高校来说,必须高度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彰显自己的作为[32]。《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浙委发〔2018〕36号)提出,要“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探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律”“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壮大优势、建设一流”。浙江地方高校既要“安于定位”又要“争先进位”,聚焦一流、对标对表、实现突破,进一步形成与浙江发展高度适配的学科专业和社会服务生态系统,为浙江高水平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浙江探索”和“浙江贡献”。

(五)必须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为保障

这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富民之路、强国之路,当然是大学的强校之路、奋进之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来讲,改革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实现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系统化”改革而非“碎片化”改革。大学一定要树立“抓(综合)改革就是抓发展、谋(综合)改革就是谋未来”理念[33],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定位“大学改革方位”,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中强化“大学改革内容”,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交锋中优化“大学改革方式”。对浙江地方高等教育来说,要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营造“安于定位、争先进位,办出特色、创造一流”的办学环境。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既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招生及就业制度,又涉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总之,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9],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34]。

猜你喜欢

内涵式一流高质量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