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心理研究
——以抑郁症为例

2018-01-15,,

关键词:花鸟画绘画创作

,,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发源的,心理与生理综合型疾病。目前,国内外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多以语言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但存在治疗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艺术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心理治疗手段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开并成效显著。以绘画为起源的“艺术治疗”生发了音乐、绘画、舞蹈、诗歌、雕塑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治疗。遗憾的是,最原始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并没有以中国绘画为工具的艺术治疗方式。文章讨论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并以抑郁症为例分析治疗效果,以期为中国日益增长的抑郁症患者创造更合适的绘画艺术治疗方式。

一、绘画艺术治疗优于语言心理治疗

(一)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绘画艺术治疗更为有效

1974年,根据瑞士医生Keel Holtz的分类法,人们开始普遍了解抑郁症。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有童年时的阴影、中青年期的压力等,所导致的结果都是抑郁心理的产生,即人处于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悲伤、漠然的抑郁情绪之中。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 art therapy Association)将绘画艺术治疗诠释为以绘画活动为媒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凭借绘画使抑郁症患者进入自由联想来调节并稳定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疾病。Blomdahl等[1]通过对抑郁症的八个治疗因素(自我探索、自我表达、沟通、理解和解释、整合、象征思维、创造力和感官刺激) 进行研究,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成功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绘画艺术治疗在改善抑郁心理抑郁、完善人格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二)绘画艺术治疗使抑郁症更易被接受和理解

据关谷透[2]的统计,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隐瞒病情,能够没有任何抵触情绪去精神科就医的人数不到百分之二十,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无法轻易做到去精神病医院就诊。而绘画艺术治疗相对来说是更易被接受的就诊方式。在患者以及亲友的观念意识中,绘画艺术治疗并不是直接指向“精神病治疗”这样让人倍感压力的概念,他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一项陶冶情操的活动。

绘画艺术治疗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在欧美现已逐渐发展为专业化的心理服务项目。专业期刊的创办,美术治疗协会的成立都意味着绘画艺术治疗有了更为广阔的接受群体。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的治疗措施也让抑郁症患者在绘画治疗过程中更轻松,从而接受并理解自己。

(三)绘画艺术治疗产生的艺术交流比语言沟通更加完整

有语言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绘画艺术治疗。据20世纪的脑裂研究证明,人类大脑有功能侧化的特点。以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利(Roger.W.Sperry)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左脑主管言语化思维,右脑主管图像化知觉。鉴于这种机制,人类的大脑形成左脑取向和右脑取向的两种认知模式。言语心理疗法[3],在矫正患者由错误认知或思维所引起的疾病方面有疗效,而在处理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无能为力。最完整的情绪在大脑中以图像的形式储存,那么只有通过意象而不是通过语言才能完整地展现这些情绪。心理学家Ley[4]说:“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打开右半球的锁”。绘画过程将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或者羞于启齿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出来。绘画作品无疑将“不可见”的心理过程赋予了“看得见”的生命形式。因此,以图像形式进行交流的绘画艺术治疗表达出的情绪是最原始也是最完整的。

(四)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视觉艺术形式直接触及心理情绪

根据艺术治疗师孟沛欣[5]团队的临床实践,很多抑郁症患者处于情绪困扰中,有的对环境产生认知偏差而深陷痛苦,却试图用语言呈现他的体验。咨询师顺着语言提供的线索进行下去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在绘画艺术治疗中,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形式充当介质,以图像代替语言,绕开患者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左脑,与图像能力正常甚至优于常人的右脑进行“对话”,直达患者内心。

绘画艺术治疗的特质即为直达人的内心。以左脑模式为主的语言表达做不到准确鉴别某些情感,也无法客观、完整地表述这种感受。左脑无法向外输出情绪内容本身而仅限于判断、分析、归类,用左脑交流的患者也就不能真正地释放内心。以右脑模式为主的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自我、缓解紧张与压力的方式,创作中发散性的思考也能够让人解开禁锢感受自由。最重要的是患者可以借助视觉图像形式,用右脑接触并处理深藏在内心的情绪,直接向外输出郁结于胸的困苦情境。绘画艺术治疗让患者用新的方式通过自我的力量建立内心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二、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改善心理因素的机制

(一)花鸟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起源于在河南的陶瓮彩画,陶瓮上的白鹤、鱼和斧子是花鸟画可考的最早资料。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画科之一,主要描绘动植物,可细分为花卉、蔬果、鸟类、畜兽等支科,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物的审美,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花鸟作为绘画的形式,比山水和人物出现得早,但是早期并没有出现杰出的画家,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精通花鸟画的画家出现。

到了唐代,我国的花鸟画才算真正开始,此时花鸟画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到晚唐时期,花鸟画已经发展出精致与豪放两种风格,后来孕育出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宋代达到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顶峰,在那之后,花鸟画逐渐分化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注重色彩,而写意画注重水墨变化。元代,梅花和竹子变得流行,当时的士大夫都爱画墨竹消遣。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和上海等地开放通商口岸,吸引了各地的画家前来聚集。画家接受了外来思想,对传统的花鸟画进行大胆的创新,“海上画派”应运而生。现代的许多花鸟画大师均受到“海上画派”的影响。

(二)花鸟画艺术治疗以艺术本身治愈性为特性

花鸟画艺术治疗即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通过花鸟画创作治愈负面的心理情绪。根据调查,已有的绘画艺术治疗形式有油画、简笔画、蜡笔画、水粉画或运用编织材料、旧报纸、湿纸巾进行艺术创作等。不同的绘画艺术治疗形式秉持不同取向的理论依据,无论是精神分析取向、客体关系取向、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取向、格式塔理论取向、教育与发展取向,还是团体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其理论重心都不是从艺术本身的治愈性出发的[5]。

而最后一种以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取向为理论依据的绘画艺术治疗能将艺术本身的治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通过自我表现的自我探索》一书中也举出病人仅通过艺术创作就治愈病症的案例。该理论取向的艺术治疗发现了患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恢复的心理平衡。通过艺术创造、潜力开发,患者在绘画艺术治疗过程中产生了接受“真实自我”的乐趣。花鸟画创作要求画者发展自己的风格,保持真我、本我的艺术特性,其理论本质与人本主义来访者取向心理学派的理论——保持个体心理自主性相同。花鸟画绘画艺术治疗以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取向为理论依据,以发挥艺术本身的治愈性为重心,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凭借绘画创作治愈自我。

人本主义理论之后的心理学第四力量——超个体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潜在目的就是寻求“觉悟”[6],而花鸟画创作的精髓也是“觉悟”。花鸟画艺术治疗使患者无压力地引发思考,潜移默化地觉悟。这就是如何在绘画艺术治疗中依靠艺术本身的治愈性,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原理。

(三)花鸟画的艺术特性养成平静和谐的心境

抑郁症患者通常这样形容自己的情绪:不明朗、寂寞、无理由的悲伤,对将来不抱希望,感到自己很没用,也没有耐心去完成一个任务。抑郁症患者内心没有平和与冷静,而花鸟画创作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花鸟画艺术特性其一是虚静悠远之美。在花鸟画作品中反映出静谧、雅致的风格,透过作品能看到画家回归自然的心态,这种美源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虚静”观。《易经》说“静中有变”,花鸟画追求“虚静”,在表面看似平静的画面中,常常蕴含了艺术家对天地万物的看法。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说:“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静”是有趣味的,画家期望赋予自然画面神圣、永恒的意义首先需要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宁静。

其二是自然和谐之美。花鸟画讲究回到本体,提炼自然的精华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文情怀,在习以为常的花草中象征性的寄寓作者的人格和理想甚至道德情操以及人生哲理。而这种能够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美就是和谐之美。花鸟画大师潘天寿曾说:“学画时,须懂得古人理法,亦须懂得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古人理法,每须舍得了自然理法,即能出人头地而为画中龙矣”。优秀画作的笔墨语言一定是符合理法又体现和谐韵味的,而欲作品体现和谐,就要求画者的内心先拥有和谐。

(四)用花鸟画创作表达自我时发展出象征性的内在世界

绘画,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把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真正表达出来。中国的花鸟画是艺术家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好的方式之一。在用花鸟画创作进行自我表达时需要应用象征思维,将内在的情绪通过客观物体呈现出来。花鸟画画家陈之佛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寄托吉祥、和平的喻意。当代花鸟画画家贾广健[7]在《感悟自然》一文中也谈到:“对于自然外界的描绘不过是表皮的形骸,其内核寄予了自我的精神理想。”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己写雁荡山花》是数十年生活经历的集中抒情写照,这幅作品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人心,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寄托了画家性情深处的灵魂。花鸟画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写生”再现物象,而是在“以形写神”的审美思想指导下“缘物寄情”,是画家在对“物性”的理解中赋予它们以生命、个性和意志,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8]。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将好坏一分为二的分裂特性,他们不能整合自身内部的好与坏。他们需要的不是不断搜寻“好”的补给品来填充内部坏的、空虚的地方;而是将真实的营养进行内化,发展出一个内部的象征性世界。花鸟画创作的长期练习,能够加强抑郁症患者薄弱的象征认知能力,而在绘画经验中获得的营养也会促进其对好自己的发现和掌控,并和内部的坏客体融合在一起,最终在内心世界中达到人格的统一。

(五)花鸟画创作促进创造力与自我探索的深入发展

明代产生了一种社会现象,一些花鸟画艺术家追求成为“山人”。山人指的是一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喜爱游玩,寄情山水;他们不在乎世俗,只追求内心的心理;他们投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其中思考绘画,思考艺术哲学,思考艺术影射的人生哲理。

花鸟画创作中笔意的中侧方圆,线条的刚毅柔和,墨色的枯涩浓淡,形式的平仄开合等等都充满着思辨和意会的魅力,一笔中的阴阳、粗细、虚实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也都表现了哲理。一幅作品的完成就是对画面中所有矛盾的解决,作者的心灵与意识在花鸟画创作过程中得到宣泄、印证、启迪,直至满足。作为最直观又最内在、最感性又最抽象、最普遍又最精炼的意识表达艺术形式,花鸟画创作带给画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与创造的乐趣,更牵引着画者去深入地思考内在的自我。花鸟画创作让人忘记左脑,释放压力,表达自我,协调自身混乱的情绪,从而达到了内心的完善。

三、随着花鸟画创作而形成的心理佳境

(一)花鸟画创作表达自我时的身心愉悦让人欣然坦诚

花鸟画与诗歌文学一样属于精神产品,花鸟画创作表现了个人的特性。王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花鸟画创作离不开对自然之景的深情热爱,而画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扩大生活积累,不仅是为了搜集创作材料,更是为了体验生活与写生的过程带来的心灵愉悦与精神充实。花鸟画创作的过程就是自我表达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愉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鼓励人们不断创作,不断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画家与他们所仰慕的先贤们一样赏月、垂钓、登高、游船……清闲恬静,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世俗风雨无法打破的内心怡然之境。他们在《鹊华秋色图卷》的山水村色中看遍疏林芦狄,在《云横秀岭图》中望断群峰流云。不断感受并体悟自然景物是花鸟画创作的头等大事,而因创作产生的身心愉悦使笔墨间不断流淌出坦白、真诚的心迹。而抑郁症患者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欣然坦诚的心态。

(二)花鸟画创作促进直面本性与追求真我的心理状态形成

花鸟画发展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心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因为每个人都有心。对“真我”的追求是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追求真我也成为当时花鸟画创作的特性。画家徐渭就是追求真我的代表。徐渭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拓者,从他的“本色说”中可以看出,徐渭崇尚自然,认为名利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保持真我。入狱使徐渭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寄情于花鸟画创作,在艺术的世界中寻找现实中没有的放松。徐渭之前的画家大部分都比较温和,而他彻底突破了这种温和,他的花鸟画呈现出一种癫狂之态,个性鲜明、强烈。虽然作品有些愤世嫉俗,但却直面人性,表达了真情实感。徐渭不但在绘画中宣泄了自己的悲愤情感,还道出了他那个时代文人们共同的心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徐渭的花鸟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在表达图像的意义,更多地成为了人性的象征,真我的外化形式。

抑郁症患者不愿面对负面情绪,他们会隐藏自己消极的一面,甚至有意忽略不好的自我,只希望将积极的、光明的自我展现给外界而形成了一个“虚假自体”[9],一个保护性的伪装自体。他们害怕外界的审视与评判,内心更加自责于自我的不完美。以心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之一的花鸟画创作鼓励患者直面内心真实的自我,在直视自我的过程中去追求真我美。长期的花鸟画艺术治疗可以让患者不再自卑自闭,不再执念于拥有完美的人性与人格。

(三)花鸟画创作使人卸下浮躁而享于虚静

“作画贵静净,静则雅,净则美,静在心灵之修养,净在技巧之修养”[10],在花鸟画创作中,画者首先会投入其中,进而培养出耐心。在创作与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对于画者来说,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心态和精神状态,这心态要清、要静、要洁、要寂寞。笃守虚静,在动荡中安静下来,在变动中安定下来,这符合抑郁症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的需求。艺术家以花鸟画创作修养身心,抑郁症患者同样可以借此改善心性。抑郁症患者已经具备了“寂寞”的作画心理条件,但是此“寂寞”非彼“寂寞”,艺术的寂寞是享受的、自在的,而抑郁症患者的寂寞是痛苦的、煎熬的。患者通过花鸟画创作可以转变面对“寂寞”的心情。憨山大师在多年的花鸟画创作后,晚年的作品中全无迫、利、率的痕迹。患者通过花鸟画的深度学习,也能更好地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急迫、功利、草率等问题。花鸟画创作越深入,境界越高,则心境越平和、越享受。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进行时间越长,效果越稳固,最终患者将卸下浮躁而享于虚静。

四、花鸟画艺术治疗对中国抑郁症患者独特的心理影响

(一)秉承传统艺术文化的花鸟画艺术治疗构建了审美创造与健康心理的双向过程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逻辑会发生混乱。当抑郁症最主要的病症,在医学上被称作“抑郁感”的低落情绪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时,不仅对一切工作、娱乐活动没有兴趣,连最正常的审美观也会错乱。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用中国人创造的文化艺术之美重塑中国抑郁症患者内心健康的美的形象,从而让患者回归审美的正轨。患者会领会到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会产生正常的审美愉悦之情。

以谭先生[11]花鸟画创作的选材而言,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都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而是溶入了画家独特审美情感的景物。郭未蕖[12]的花鸟画中笔墨语言古朴雅洁、静中寓动,那是在他审美视角下的生命律动,画中景象无论动还是静,其中蕴含着画家的审美追求,透露出画家本身的心境与审美方式。花鸟画中的中国式审美理论承载着传统艺术文化的基因,蕴含着炎黄子孙的仁义、博爱和智慧。这种审美理论传承至今,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对艺术家的治学态度与胸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佛心静似山含玉,文气清如水养鱼”这种心态就是中国式审美熏陶出的心理美学气质。在花鸟画绘画艺术治疗过程中,患者感受并理解到健康的中式审美意识会自动传达给大脑,进而改造内心混乱的审美逻辑,重塑对“美”的认知。

(二)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方式更适合中国人

国际上的绘画艺术治疗主要采用西方绘画,这种建立在国外文化基础上的绘画治疗方式在我国存在曲高和寡的问题,我国借助西方绘画艺术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报道寥寥无几。花鸟画创作包含着中国人的特性,也包含着中国社会的特性。从社会认同感与民族历史文化层面考虑,花鸟画是中国抑郁症患者更易接受的,也更易理解的绘画形式。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也是更适合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绘画艺术治疗方式。这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更是一项对中国抑郁症患者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对于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可以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

笔者就花鸟画创作带来的心理影响进行研究,在艺术治疗领域中考察以视觉图像为本质的绘画艺术治疗,对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进行分析,将花鸟画创作对抑郁症患者产生的积极作用、对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意义做出详细的阐述,来说明以花鸟画为工具的绘画艺术治疗对抑郁症治疗的心理机制与深刻意义。现下社会高速发展,国内抑郁症人群不断增加,我们急需研究出一项易被大众接受的抑郁症治疗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要满足抑郁症的长期治疗需求。花鸟画艺术治疗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艺术本身的治愈性,让艺术的清泉流入抑郁症患者贫瘠干涸的内心,从而改善或补偿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最终使抑郁症患者恢复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猜你喜欢

花鸟画绘画创作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