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带来的问题意识探析

2018-01-15王苏琪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教育

王苏琪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44)

一、慕课带来的问题与范式挑战

2012年,慕课在美国诞生,Coursera,edx,Udacity三大巨头投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被称为美国的慕课(MOOC)元年。2013年,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加入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1],不久,清华构建了自主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也与慕课旗下的 Coursera 在线课堂签约,并自主研发了“好大学在线”,对外发布,并支持西南片高校的跨校学习,学分互认。2014 年,“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深圳大学牵头组建UOOC联盟,以联盟形式推动慕课建设,并与企业合作构建慕课平台。高校之外,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与北京科技中心组建的“酷学习”,共同形成了中国慕课阵营,主要服务的目标人群是高校大学生。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二百多所高水平大学参与其中,开设课程5000 余门,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人,选课人次超过7000万人次[2]。

慕课的便利,使得学习者可以循环重复随心学习,并能参与讨论,不受时空的限制,既缩小了不同区域教育的不均衡,也打破了不同行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平等、共享,扫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割性、独享性和重复性配置,做到了物尽其用,促进了教育的质量提升。慕课率先在高校扩散开来,这与高校学生群体95后身份密切相关,属于网络原住民,也与青年群体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有关。慕课的到来突破了围墙、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打破了知识壁垒,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育的现代化与大数据和信息化互联互通,实现了高等教育的优质化和智能化。但问题接踵而至,学生不在学校不在课堂,安全问题提上日程,校园管理难度飙升,每天专注刷手机的低头学生,忧患的老师,面临生源压力的非一流高校,被置于舆论漩涡的教育管理部门,不断被质疑的高等教育,所有高等教育的元素和环节,在互联网中无处遁形。学分共享、评价同等,学生课程学习和认证完全一样,学生的培养质量一致,但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度不同,甚至差异迥然。明星老师打造的慕课,经互联网的传播,不断复制,如同流水线的产品一样,任何机构、高校都可以享用,线上线下播放,倒逼高校大幅度减缩师资,高校很多岗位机器人都可以替代,优质的慕课也取代了师资,慕课带来的工业化、产业化必然对高等教育造成冲击。学生接受千篇一律的网课,平台推送统一教学,消失的校园,虚拟的群体和班级,隐形的学生,知识的同质化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情感的培养,思想的交流,在工业化的程序中如何实现育人功能,无不引起教育者们思考和担忧。

心理学将问题意识称之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泛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3]。通常我们说,意识到问题,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被发现时,才能引起人们关注、思索、解决它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前者则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4]。要探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必须透过现象找到本质。从当前慕课反映出的问题看,现象范式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慕课的受众,注册和进入慕课的人数众多,飞速增长的“慕客”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较高的学习动机以及强烈的交互意愿,但“慕客”即“飞客”,云聚云散,持久者少,流动性大;其次是慕课的授课者,改变了传统的授课环境,信息化多样性的授课方法一开始很吸引人,但视频的传播、音画的讲解,隔屏讲授总是被线上的其他交流信息干扰,犹如课堂肆无忌惮的私聊和开小差,学习者易受干扰易带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再次就是慕课的平台,免费的慕课课程,围绕开发教育资源的核心,增长用户数量,提升用户体验,在交流和沟通基础上,给用户以极大的便利。但慕课的制作也投入了巨大成本,如果国家不能给予补贴,要使成本回收和价值创造,应采取哪些方法,打出怎样的组合拳?是使用者成本分摊共同付费,还是依靠广告收入,社会资本推动更新换代,还是国家注资参股,如何依法依规的管理,都是当下迫不及待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慕课引起的问题意识和本质解构

我国实行实体课程和慕课课程自选的双轨制度。这是因为,我国采取国家统一招考,高校按照级别分批录取,由于门槛不一,录取学生的分数和学费不同,学费自然就包括了教学课程,课程、学分与学位联系在一起,若能通过实体课堂获得学分,大部分大学生会倾向于此。特殊情形下选择慕课,多数是为了获得学分,一旦学位需要的学分得到满足,学位水到渠成,学生得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就证明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人才市场也是通过高校的学位证、毕业证来确定人才的智力、禀赋、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的。这说明高校的学位证、毕业证本身就具有层次说服力,大学作为社会分层体系的顶端筛选器,对学生进行的社会分层,已经为学生和社会接受。高校能够接受慕课带来的教育功能,却不能完全接受其抹杀社会分层的功能。

慕课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必要但并非必需。共享的慕课可以作为辅修的学分,但实体课程的学分有更多的福利:师生的互动、班级的交流、同学的分享,人的社会性和社交性在群体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即使共享课程能够校际之间学分互认,但因课程评估、教学监督、学习考核不同,学分的价值不同,学生的选择,以学位需要为主,以自我兴趣为辅。大学教师既是国家高知高教的栋梁,也是高校竞赛的财富,各高校不遗余力地争抢大师,重金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有计划的培养老中青梯队,提高师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部分高校虽然受到慕课“客座明星”的挤压,压力明显上升,但压力之下,没有大量减员,反而倡导“客座明星”“人气明星”“明日之星”群星璀璨,严把入口、增量提质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处于上升期相适应。技术的推进日新月异,慕课带来的翻转校园、数据在线、课余训练等,作为提升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手段,正在铺展开来。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几十年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42.7%达到50%。”[5]高等教育作为提升劳动力价值的投资领域,为学习者提供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颁发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作为质量信号,帮助学生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机会。而且,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由国家计划统筹,学生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按序进入,学位由教育管理部门依法授予,即使社会力量所办的高等教育也受到国家招生和学位认定的控制和约束,以国家和政府为后盾的公信力得到充分保障,因而拥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我国慕课的课程证书只作为课程修读和学分的证明,只是构成学位证书的很小一部分,含金量还远远不能与社会认可的学历学位证书或执业资格相比较,其价值不能够独立显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是国家计划与高校自主招生的结合,实行国家财政拨付,是公共事业,与西方高等教育市场配置资源不同。慕课一开始,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有偿的、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性配置方式达到教育经济性目的”[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现实反映,也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层次的不同需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配,在奔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正在整合资源,为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努力,短时期内不可能像西方一样形成教育经济和名校垄断,不追求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更大程度上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党的十九大再次确定高等教育改革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7]。强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是国家的导向,至于借助MOOC使教学方式方法更加高效化和多样化,目前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三、慕课的问题导向与顶层设计

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前瞻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我们称之为问题导向。这不是新鲜话题,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在抢占教育全球化中要想弯道超车,在多元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应主动找寻跟上时代发展的中国方案,对现实保持敏锐,对慕课发展深入研究,促使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直面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倡导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迎接新事物,在慕课中兴利除弊,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高效服务的姿态,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求,并就课程建设给出导向性指引,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目的是促进慕课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7月份,国务院推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接新技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把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鼓励国内高校,根据自我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积极推动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相关专业教学中。鼓励高校聘请互联网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促进“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宏观上,保障和协调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都是必需的;微观上,选择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模式、程序,组织启动机制,遵守和采用相应的技术规范,在实践中边用边学边改造,实现慕课的落地开花,是高校迎头追赶国际化的新任务。

四、慕课的实践重构与路径选择

慕课带来的教育资源优质化、标准化,引发的同质化疑问,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攻自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个体的体验和信息加工不同,对信息的筛选和吸收不可能相同。慕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独特的诊断,制定不同的方案,提出相应的阅读建议和学习路径,能够做到共同学习与量身定制高度统一,更加促进了有的放矢的个性化培育。 “慕课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9]。高校的教师,作为讲授的角色,将被丰富生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慕课所代替,但替代的只是知识传授的部分,互动和交流、引申和引导是取代不了的,他们更像课堂的“主持人”,将不同慕课的学术性、艺术性、功能性、实用性串联起来,成为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的指导者、同行者。网络校园,移动终端的课堂,师生正在从知识的消费者向知识的创造者转变。

招生、学籍、学分、文凭、职称、职位等教育管理的关键因素既是高校围栏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掣肘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藩篱。文凭和能力之争无需赘言,从就业市场和人才创新机制看,社会、企业从“文凭至上”向“实践能力至上”的改变,说明评判人才的标准多样化了,信息时代“雇主”和“雇工”的关系,被常态“合伙人”所替代。新型的校企合作、智能实验平台,推动每个人都在数据端走向多节点联通,不仅在线上线下交互融合,扩大行业和高校的知名度,而且实现社会机构和组织招聘的无缝对接,新的“订单式”合作机制和用人机制更加透明、公平。

国家在慕课的发展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服务的监督者和文化的保护者。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支持慕课的课程传播和技术钻研,是责之所在;高等教育同样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是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关键途径,对慕课的传播、碰撞、融合进行严格把关,在教育全球化中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也是应有之义。庞大的慕课体系和数据,进入、浏览、交互沟通的信息安全和数据存储安全是保障,国家应建立更强大的管理监督机制,保护教育资源共享环境的纯净和安全,维护学习者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公序良俗,推动慕课更好更快的发展。

五、结语

慕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教育供给侧的变革,它还将以新的技术形态,带给师生关系以全新的定位,带来高等教育迎接变革的思考和探索,带给社会以更系统更高效的用人机制和人才生态的实践和检验,同时带来更深远更强大的国家意识、文化传播战略。在问题中迎接挑战,在变化中拥抱未来,在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中找到登高望远的路径,是当下的核心任务。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