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蔓延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2018-01-15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郑州市规模发展

夏 宏

(河南大学 财务处,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城市蔓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的表现,使原本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逐步扩散到城市周边,呈现出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高度依赖于交通工具的城市空间形态特点。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人群逐渐向城市集聚,产生了对教育的强烈需求,而政府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促使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张为城市发展输送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发展,高层次人才数量的增多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城市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于城市蔓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卡尔索普、富尔顿[1]认为通过集约化策略,比如增大已有区域的住房密度、提高已有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城市蔓延。孙三百、万广华[2]分析了城市蔓延对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的居民平均福利水平明显高于老城区和城郊,而福利不均等程度最高的是城郊。秦蒙、刘修岩[3]通过实证分析证实城市蔓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城市内部还普遍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经济效应。程玉鸿、卢婧[4]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蔓延理论的梳理,将城市蔓延概括为城市蔓延是基于私家车普及背景下,发生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空间向郊区高速度、低密度的扩展,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城市空间增长形式。秦蒙、刘修岩、李松林[5]认为中国的城市蔓延具有特殊性,他们从土地财政和区域竞争的维度分析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影响城市蔓延的深层机制,得出地级市之间的竞争、同一地级市内部辖区的竞争是推动中国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王家庭、张邓斓、孙哲[6]认为私家车消费不断扩展了城市的边界,显著加剧了城市蔓延,应控制特大城市的小汽车消费数量,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王家庭、谢郁[7]认为房价上涨、城市化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通勤成本、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显著影响了城市蔓延。张帆[8]认为城市蔓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城市化率、经济发展速度、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达性。城市蔓延使原来集中在市中心的城市活动范围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化、低密度和严重依赖于汽车交通的特点,城市发展呈现出失控与蔓延的现象。

关于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文献研究则较少。胡茂波、史静寰[9]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在全国呈现出变化期高度重叠的同方向变化,在省域呈现出高程度的差异,并且东部、中部协调度低于西部、东北地区。刘忠京、王毅[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属于追随型的协同模式,并呈现出区域非均衡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的协同性较高。

目前,对于高等教育与城市蔓延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有限,很多细节性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中部城市郑州市为例,采用2002—2016年共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高等教育规模和城市蔓延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一)政府政策引导和高等院校郊区集聚促使城市蔓延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四个直辖市和各省的省会城市为核心。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经济圈实力逐步增强,教育成了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的投资领域。政府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在校学生的增多带来了校园占地面积的不断扩张,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等院校的扩展空间越来越小。政府为了给市中心的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同时也为了高等院校集聚起来便于集约化管理和进一步扩大规模,纷纷将高校整体或者高校的新校区迁移至郊区,比如郑州的龙子湖大学城和北部大学城。政府的政策倾向使得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张,高校迁移到郊区后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市区逐渐增加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压力使得一些企业纷纷往郊区迁移。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协同性,纷纷在郊区择地建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边界逐渐向外扩张,促进了城市蔓延。

(二)高等教育通过促进产业发展以推进城市蔓延

发达国家的城市蔓延进程表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蔓延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土地资源有着强烈的渴求,带动了城市边缘区的扩展,推动了城市蔓延。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都需要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集聚。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恰恰可以提供这些要素。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培养使得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工作效率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能适应城市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也比较向往大城市的高工资,所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财政加上新增人口对于住房的大量需求带来房地产住房出售价格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群由于自身有较强的工作竞争力,工资水平也在逐年稳步提高,也开始逐步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市区拥挤的人群,拥堵的交通,高企的房价和自身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越来越普及的私人汽车和更加便捷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促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选择在郊区定居,促使城市边界逐步扩大,导致城市蔓延。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

从2002—2016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中选取郑州市的市辖区面积、常住人口数、建成区面积、高校在校生人数、道路面积、住房均价、房地产投资额等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处理。

(二)理论模型

为了研究郑州市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蔓延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基于王家庭、臧家新[11]的理论模型:

Z=K/(1 +KqeY ln p)

(1)

其中:Z为郑州建成区面积代表城市蔓延指标,K为常数代表上限容量,q为常数,Y代表每年的经济发展水平,p为常数。

(三)计量模型

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蔓延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郑州的城市蔓延应主要受到来自城市规模、收入水平、高校规模、交通状况、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据此,本文构建了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lnSI=β0+β1lnedu+β2lnroad+
β3lnhp+β4lnhi+ε

(2)

模型当中各变量的含义:

1.被解释变量

SI=((si-s0)/s0)/((pi-p0)/p0)

(3)

式中SI代表郑州市的城市蔓延指数,si和s0分别代表郑州市第i年当年的建成区面积和基期(2002年)年份的建成区面积,pi和p0分别表示为当年郑州市辖区年末人口数和基期(2002年)郑州市辖区年末人口数。

2.解释变量

(1)edu代表受高等教育的规模,采用郑州市辖区每万人中受到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计量,预计该指标将显示出高等教育规模与郑州市的城市蔓延正相关。

(2)road代表基础交通状况。通过计算郑州市辖区人均道路面积来代表城市基础交通发展水平。城市基础交通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和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商业、企业的选址和空间布局,良好的基础交通状况所带来的出行便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居民的生活空间,最终导致城市蔓延。根据理论分析基础交通水平的提升将会对郑州市的城市蔓延产生显著的正相关性。

(3)hp代表郑州市住房出售价格。过高的房价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促使人们偏向于选择居住在郊区以减少生活成本。由于土地供给刚性和土地财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住房出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郑州市,房价更是高企,过高的房价促使居民不断向郊区搬迁,使得城市范围逐渐外扩,促进了郑州市区向郊区的蔓延。

(4)hi代表郑州市房地产投资额。自2002年以来,房地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产业。近些年郑州市的房地产投资额逐年上升。房地产投资额的大规模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预计该指标将显示房地产投资额与郑州的城市蔓延正相关。

(四)计量结果分析

将各个统计数据带入计量模型中进行分析得到回归结果,验证高等教育规模与郑州的城市蔓延正相关。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会促进郑州的城市蔓延,其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是显著的,每增加1单位的高等教育规模将会促进城市规模扩张0.44个单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郑州的城市蔓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为城市的发展输送越来越多具有高知识水平和高技术能力的优秀劳动力,促进了产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市区无法再承受高校向外扩张,高等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外迁。高等院校的外迁也使得企业偏向于在郊区建厂以增加与高等院校的协同性。高层次人才由于消费观念升级,倾向于选择优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在市区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原因导致居住环境逐步恶化的情况下,使得他们偏向于选择郊区定居。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城市蔓延。

2.基础交通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郑州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通过回归模型得出每增加1单位的道路面积会促进郑州市的城市蔓延5.5个单位。越来越多的道路,便利的交通状况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拓展了生活空间,即使居住在郊区也不妨碍正常的生活,在市区反而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郊区定居。基础交通水平的提升导致城市蔓延。

3.房地产投资额与郑州的城市蔓延负相关。房地产投资额的增多反而阻碍了郑州市的城市扩张。目前郑州市的房地产投资还是集中于郑州市区,向郊区扩散不明显。随着市区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市区的居住条件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减慢了向郊区扩张的速度,抑制了郑州城市蔓延。而住房出售价格的上涨则会显著推动城市蔓延,市区高企的房价使得人们没有能力购买不得不选择在郊区定居,房价的上涨加快了城市蔓延的速度。

四、政策建议

(一)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

目前郑州市的诸多高校普遍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过多关注自己有多少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的大小,怎样才能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高校把重心转移到提高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推动高等院校内涵式的发展,减缓高等院校在郊区的扩张速度,抑制城市的无效率蔓延。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郑州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郑州市的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实现空间管制,不能盲目地进行城市扩张。在旧城改造方面,改善居住、生活环境,降低建筑密度,加快生活配套实施的建设,加大对公园、绿地建设和保护,使市区成为适宜居住生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理想居住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的范围、规模,引导城市分期分区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发展。引导郊区的居民向特定的方向集聚,避免郊区低密度的发展。引导企业在郊区建立符合郑州市地缘优势的产业园区,促进城市有序、高效的发展。

(三)改善基础交通拥堵状况

限制小汽车的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12月底,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已经高达304万辆,居全国第七位。目前,郑州市区的交通已经拥堵不堪,并且小汽车的保有量仍在不断增加,这对交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一部分人选择在郊区定居。新建、拓宽道路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对小汽车的需求,使得道路更加拥堵,这样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城市无序蔓延。因此,应严格限制小汽车的盲目、快速增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加大对公交车、地铁、轻轨等的投入,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市区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抑制城市蔓延。

(四)加大市区房地产投资力度和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郑州市区还存在着大量可开发的空间,应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大对郑州市区的房地产投资,合理规划郑州市区的发展,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改善居住环境,有效遏制郑州市的无效率城市蔓延。当然,降低房价,减缓房价的上涨速度,使得人们有能力在市区居住,同样可以抑制城市蔓延。

猜你喜欢

郑州市规模发展
小蒜苗成长记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郑州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