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分析

2018-01-15李光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暗带溶栓脑梗死

李光伟

(昌平区医院 神经内科,北京 102200)

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与慢性脑梗死,患者往往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病,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后,会出现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死亡,并影响患者该部分的神经功能,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失语,严重时造成不可逆的残疾,对患者的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溶栓治疗,是提高患者脑组织修复效果,减少患者缺血半暗带影响范围的关键,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远期预后,均有巨大的影响和价值[1]。超早期静脉溶栓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近20年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较高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首先的治疗手段,美国研究所研究显示,患者出现脑梗死3 h内即进行静脉溶栓,能够在治疗24 h后明显改善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评分效果提高47%左右。可见超早期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的治疗时间越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越高。本文对所选12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实验组男32例,女32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7.58±10.33)岁,就诊时间0.8~6 h,平均就诊时间(4.56±1.08)h,对照组男30例,女34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7.56±10.23)岁,就诊时间1~6 h,平均就诊时间(4.36±1.07)h。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影像学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且均为高血压患者,排除具有神经功能障碍、心脏、肝肾等器官合并症,并排除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签署相关同意书,复合相关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血方法进行治疗,常规溶血方法主要包括尿激酶的静点、甘露醇的静点等。尿激酶则50~100万单位进行注射治疗,溶媒为0.9%氯化钠溶液,滴注方法为快速滴注法,滴注时间在30~60 min,甘露醇选择250 mL,利用快速滴注方法进行滴注,溶媒为0.9%氯化钠溶液,常规溶栓治疗的治疗频率为8~12小时/次,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药物选择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超早期溶栓进行治疗,在患者就诊时立即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与常规方法相同,超早期溶栓治疗为患者发病6 h内采用,超过6 h即不属于超早期溶栓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1个疗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1.3 疗效判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降低90%以上;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且神经功能缺损降低50-89%;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神经功能缺损降低50%以下;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未见好转,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评分,选择NIHSS量表进行评价,在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8.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1.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2.2 治疗前实验组NIHSS量表评分(56.37±5.31)分,对照组NIHSS量表评分(56.20±5.23)分,治疗后实验组NIHSS量表评分(8.46±6.78)分,对照组NIHSS量表评分(23.45±7.04)分,两组治疗前NIHSS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量表评分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NIHSS量表评分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64 56.37±5.31 8.46±6.78对照组 64 56.20±5.23 23.45±7.04 P - >0.05 <0.05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的脑组织由于血栓影响,出现长期缺血、缺氧,并在血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出血症状导致发病[2]。患者发病后,除出血、缺血的病灶部位外,其周围神经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周围病灶被称为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半暗带与病灶部位不同,能够通过有效的血氧供给,有效挽救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脑神经组织,对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患者的预后残疾发生率。随着临床对缺血半暗带区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患者的缺血半暗带恢复效果,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患者能够在发病后及时就诊,在发病6 h内进行治疗,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区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保证脑细胞离子平衡和结构的完整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脑梗死预后效果[3]。临床除采用常规溶栓、止血等治疗手段外,利用时间窗指导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和成熟,利用时间窗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患者能够通过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帮助正常脑组织恢复其血氧供应,恢复脑细胞的活力,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存活效果,达到减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4]。在远期疗效方面,由于患者通过超早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患者的脑组织神经不可修复的部分面积降低,受累神经减少,患者在超早期静脉溶栓后,肢体、语言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患者通过科学的功能修复与功能锻炼,提高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修复效果,从根本上减少患者残疾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8.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1.25%,治疗前实验组NIHSS量表评分(56.37±5.31)分,对照组NIHSS量表评分(56.20±5.23)分,治疗后实验组NIHSS量表评分(8.46±6.78)分,对照组NIHSS量表评分(23.45±7.04)分,患者能够通过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挽救患者病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组织的功能,降低患者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此外,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异明显,且实验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改善效果更高,可见超早期静脉溶栓能够帮助患者有效降低神经受损程度。

综上所述,超早期静脉溶栓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受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1] 赵丽艳.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综合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8):1029-1030.

[2] 吴伟莉,颜顺荣.急性脑梗死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2015,33(6):617-618.

[3] 肖淑英,孟繁花,魏建朝,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3):218-221.

[4] 韩金玲,王传明,李巷,等.偏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分型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5):198-200.

猜你喜欢

暗带溶栓脑梗死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