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在脑器质性精神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8-01-14顾振军李自祥
顾振军,李自祥,臧 同
(江苏省宿迁市第三医院医学心理科,江苏 宿迁 223800)
脑器质性精神病近年来爆发率相对较高,诱发因素以及病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主要症状为患者脑部组织出现器质性病变,表现多为意识模糊、抑郁、焦虑以及精神恍惚等[1]。目前临床尚未提出根治方案,早期诊疗的有效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所以探索有效的诊断途径现实意义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本次实验前均由家属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5岁~50岁,平均年龄(35.1±8.4)岁;病程1个月~8个月,平均病程(3.5±2.7)个月。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4岁~51岁,平均年龄(39.2±2.8)岁;病程1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3.3±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值P>0.05,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可行。
1.2 诊治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诊治: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如果无法确诊,需要对患者行脑电地形图、神经功能测试等检查。
研究组患者接受脑CT检查:本次实验所应用的CT为SDMATOMEmotion螺旋CT,首先对患者脑部组织窗、骨窗片进行拍摄,观察患者脑池、颅骨结构、脑沟等结构形态与位置,并检查患者脑组织密度;值得注意的是,检查过程中,要以患者的颅底炉顶为起点开展16层逐一扫描,扫描以OM为基线,层厚设置7 mm,层距7 mm。如果发现患者脑CT检查结果与既有结果不同,需要再次开展3 mm薄扫,或是增强CT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是恶化—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中所应用的软件为SPSS 19.0,计数资料体现方式为n(%),卡方负责检验,若P不足0.05,则具备统计学性质。
2 结 果
研究组4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经诊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13例患者经诊疗后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而29例患者经过诊疗之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痊愈,统计研究组患者的诊治有效率为97.67%(42例)。
研究组4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经诊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17例患者经诊疗后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而17例患者经过诊疗之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痊愈,统计研究组患者的诊治有效率为79.06%(34例)。
两组患者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十分显著,即x2=7.2421,P=0.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诊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的诊治有效率为79.06%,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十分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蒋受文[2]的研究结果趋向等同。
一般情况下,脑部疾病性精神病主要有两种类别:功能性、器质性,临床诊断要点为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伴有脑部器质性疾病。目前,脑器质性疾病具有较为繁杂的种类,例如,脑肿瘤、脑血管病等等,患者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例如躁狂、抑郁、焦虑以及谵妄等。而按照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可以将该病症划分为急性期与恢复期,临床医学认为,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均存在痴呆、抑郁、焦虑等情况,但谵妄则为急性期特有表征[3]。在该病情临床诊断中应用脑CT技术,优越性较为显著,而且相对比常规诊断来说,诊治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脑CT具有操作便捷以及无创等特点,可以对患者脑部各个部位的解剖关系进行全面反应,而且支持重建三维立体病变部位,有利于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病灶,从而为病情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4]。同时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CT对脑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以脑部CT作为脑器质性精神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诊治效果,临床普及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