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南茶树资源及利用

2018-01-14梁大艳

中国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广南县毛茶芽叶

梁大艳

广南县茶叶技术指导站,663300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茶树分类学家认定的种 (SpecieS) 有17个,是茶组 (Sect.Thea) 植物物种最多的地区。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认为,山茶属植物有200多个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区的接壤地带[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教授指出,云南东南部、广西西部和贵州西南部的亚热带石灰岩地区是茶组原始种最集中的区域,这一地区应是茶组植物的起源中心[2]。处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这一节点上的广南县茶树资源,既有着滇东南资源的连续性,又表现出滇桂资源的共有性。研究表明,全县茶树资源有张宏达分类系统中的4个系的5个种[3],既有进化上较原始的野生型茶树,又有在广西广泛分布的栽培型茶树白毛茶。

一、茶树资源的特征特性

广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雨热同季,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因此全县广泛生长着野生茶树[4]。现择代表性植株作一介绍。

1.黑支果野茶

该茶树是1982年张宏达定名广南茶(Camellia kwangnanica chang etcheng)的模式标本。广南茶属五室茶系,是最原始的种之一,除了在本县的黑支果乡、底圩乡、者兔乡以及珠街镇等外,州内的麻栗坡县下金厂乡、砚山县阿猛镇和富宁县里达镇等都有生长,分布较广。样株生长于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海拔1730m,野生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1m,树幅3.0m×2.2m,基部干径38.2cm。嫩枝无毛,芽叶有毛。特大叶,叶长宽15.7cm×5.7cm,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身平,叶面稍隆起,叶尖急尖或尾尖,叶齿锐、稀、浅,叶脉9~11对。萼片5片、多毛。花柄长1.08cm,苞片多数存在。花冠直径5.3cm×4.3cm,花瓣8~10枚、乳白色、多毛,花瓣多连生,子房无毛、5室,花柱长1.8~2.3cm、先端5浅裂。果扁球形,果径4.0cm×3.9cm,果皮厚0.5cm。种子近球形,种径1.1cm×2.0cm。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水浸出物42.23%、茶多酚24.08%、儿茶素总量14.02%、氨基酸1.24%、咖啡碱3.82%。虽分布范围广,因零星生长,当地居民少量采制绿茶。

2.珠街野茶

属广南茶(C.kwangnanica),生长于珠街镇珠街村、树科村、小阿章等。样株生长于小阿章,海拔1734m,野生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稀。长势中等,树高4.1m,干径15.4cm。嫩枝无毛,芽叶绿色、少毛,中叶,叶长宽11.0cm×3.7cm,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身稍内折,叶面稍隆起,叶尖渐尖,叶脉8~9对,叶齿锐、密、中,叶质中等,叶背主脉无毛。萼片5片、有毛。花冠直径5.1cm,花瓣8枚、白色、花瓣长宽2.0cm×1.7cm,子房无毛、4室,花柱长1.7cm、先端4中裂,雌雄蕊等高。果径3.8cm,球形,鲜果皮厚3.6mm。种径1.6cm,种皮棕褐色。

3.革佣野茶

属广西茶(C.kwangsiensis)。广西茶亦属五室茶系,是最原始种之一。生长于者兔乡革佣村,海拔1576m,野生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长势中等,树高5.6m,树幅2.5m×2.5m,干径24.5cm。嫩枝无毛。芽叶绿色、多毛。特大叶,叶长宽16.5cm×6.4cm,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稍内折,叶面稍隆起,叶尖渐尖,叶脉12对,叶齿钝、密、浅,叶质中等,叶背主脉无毛。萼片5片、无毛。花冠直径4.0cm,花瓣9枚、白色,花瓣长宽2.6cm×2.1cm,子房无毛、4室,花柱长1.9cm、先端4浅裂。果径3.0cm,鲜果皮厚3.5mm。种径1.0cm,种皮褐色。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水浸出物48.92%、茶多酚19.08%、儿茶素总量13.22%(其中eGcG6.56%)、氨基酸2.38%、咖啡碱3.48%。该茶树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偏低,表明了原始种茶树生化成分合成机制的特点。

4.者兔野茶

属马关茶(C.makuanica)。马关茶属五柱茶系,在进化上也比较原始。马关茶的模式标本在文山州马关县的古林箐乡卡上村,马关县的篾厂乡、大栗树乡都有分布。该茶树主要生长在者兔乡九龙山,海拔1865m,野生型。样株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7m,树幅3.0m×1.9m。特大叶,叶长宽18.3cm×6.4cm,最大叶长宽19.7cm×6.7cm,叶长椭圆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面稍隆起,叶尖渐尖,叶齿中、稀、浅,叶脉13对。萼片5片、边缘有毛。花大,花冠直径6.1cm×5.8cm,花瓣10枚、白现黄晕,花瓣有毛,子房有毛、5室,花柱长2.3cm、先端5浅裂,雌雄蕊等高,雄蕊153枚。果四方状球形,果径3.3cm×2.5cm。

5.拖同大叶茶

属秃房茶(c.gymnogyna)。生长于者兔乡拖同村,海拔1650m。栽培型。样株小乔木型,树姿开张,分枝中。树高6.9m,树幅6.5m×6.3m,干径37.5cm。芽叶淡绿色、有毛。大叶,叶长宽14.0cm×4.6cm,叶长椭圆形,叶色淡绿,叶身稍内折,叶面稍隆起,叶尖渐尖,叶脉12对,叶齿锐、密、浅,叶质中等,叶柄、叶背主脉无毛。萼片5片、无毛。花冠直径4.0cm,花瓣8枚、白色、质厚,花瓣大,长宽2.8cm×2.5cm,子房无毛、3室,花柱长2.2cm、先端3浅裂,雌雄蕊比高。果径3.0cm,球形,鲜果皮厚4.0mm。适制绿茶,色泽浅绿、香清纯、味醇和、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6.坝美白毛茶

属白毛茶变种(C.sinensisvar.pubilimb),与邻近的广西凌云白毛茶、秦王老山白毛茶属同一类型。传说是早年乡民从外地引进,不过,也可能是同一生态型的“原生种”。现在白毛茶已是广南县的主要栽培品种。坝美白毛茶主要生产于坝美镇石山农场,海拔1115m。样株小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中等。树高6.5m,树幅4.9m×3.3m。嫩枝有毛。芽叶黄绿色、多毛。大叶,叶长宽14.0cm×6.0cm,叶椭圆形,叶色绿,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脉9~11对,叶齿重锯齿,叶质中等,叶背主脉多毛。萼片5片、多毛。子房多毛、3室,花柱先端3浅裂。种径1.3cm×1.2cm,球形,种皮棕褐色。制绿茶,绿润显毫,滋味浓醇。

二、关于底圩茶

底圩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之一,也是滇东南最有名的地方特色名茶。底圩茶又是栽培品种名。据《广南县志》载:广南种茶始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种植历史已有370多年。另据《广南府志》(1825)载:“在底圩寨旁,距九龙山四十余里,其地产茶味绝美”。又据《广南地志资料》记载清朝后期广南茶生产情况称:“茶树原有者与新种者合计共二万余株,均为本地茶种,四乡多产野茶,但不如底圩等处所产者味美”。现主产于底圩、坝美、者龙、者太、莲城等乡镇,以底圩乡龙丈、坝干、南哈、坪墟、木那、平寨等村组种植最多。至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2.75万hm2,采摘面积1.53万hm2,年产量1300万kg,其中底圩茶品种1.73万hm2,采摘面积1.17万hm2,年产干茶700万kg。

底圩茶树有性繁殖,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嫩枝有毛,芽叶多毛。大叶,叶椭圆或矩圆形,叶色青绿,无光泽,叶身平或稍内折,叶面隆起,叶缘波状,叶尖渐尖。萼片5片、有毛。花小,花冠直径2.4cm×2.0cm,花瓣5~6枚、白现绿晕,子房多毛、3室。种径2.0cm×1.1cm。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水浸出物42.26%、茶多酚30.29%、儿茶素总量12.96%、氨基酸1.95%、咖啡碱5.26%。咖啡碱含量高。制高档名优绿茶,条索肥壮紧直,色泽绿润显毫,香气清纯绵长,滋味鲜爽;制普洱茶、沱茶,洒面显毫、花边多,别具特色;制烘青窨制茉莉花茶,香气馥郁高久,滋味鲜灵度高。底圩茶也适制红茶、黄茶、白茶等,品质优良[5]。

底圩竹筒茶,又称“姑娘茶”,是广南的特色名茶,壮乡人每逢喜庆节日都要饮竹筒茶。底圩茶先后多次获得博览会金奖,2005年获中国西部知名品牌称号。竹筒茶被列为“云南省十大名茶”之一,2015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2016年6月获得登记证书。底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成功,为底圩茶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树立大品牌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好底圩茶资源,县农业局和科学技术局列项于2008年开始进行新品种选育,由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具体实施。从底圩龙丈、莲城中坝、松毛林3个种植片区的群体中选择了218个单株,从中选育成56个优良株系定植于那秧茶树良种母本园基地,其中的底圩茶1号和底圩茶6号已列入云南省2012—2018年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有望育成兼制多茶类的新品种。底圩茶1号性状特征是:单芽大、节间长,芽叶多毛、黄绿色、持嫩性强,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制绿茶,色绿显毫,味鲜爽回甘;制红茶,满披金毫,滋味浓醇,显蜜糖香;制白茶,芽蕊银白肥壮,毫香浓,滋味清甜。底圩茶6号性状特征为:叶翠绿色,芽叶茸毛特多,制绿茶,翠绿显毫,味鲜爽回甘;制红茶,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醇带花果香;制白茶,滋味醇爽,回甘持久。

三、小结

由于物种多,广南县被认定属于茶树地理起源中心范围。现存的野生型大茶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利用潜力,统称的广南白毛茶,与广西的凌云白毛茶在形态特征、茶类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上一致,同属于白毛茶变种,显示了这一变种的地域特点和遗传稳定性;底圩茶是优良地方品种,除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外,从中选育的优良新品种,将为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基础。

猜你喜欢

广南县毛茶芽叶
茶树夏季紫化芽叶制作绿茶与红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应对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减灾新途径
——霜冻芽叶产品研发思路与实践
安化七个山头的土壤肥力状况及黑毛茶品质比较分析
基于HS-GC-IMS法研究干燥方式对黑毛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广南县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对策
关于云南省文山州龙族斗武文化的研究
衰老茶树如何重修剪
群体种茶树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研究
“荒野茶”红茶品质形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