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2018-01-14袁升飞鲍君惠
袁升飞,鲍君惠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郑州 45000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古都郑州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于登封市区周围,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观星台、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8处11项历史建筑,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附属文化遗产有惠济桥、荥阳故城城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郑州城市发展储备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关键支撑。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刚刚开始,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潮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和利用工作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后,登封市从更高层面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分别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和登封市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站,健全了遗产保护管理机构机制。2015年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和安防体系建设,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监管已部分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2015年“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登封市举办,论坛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面向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等议题进行讨论,唤起了更多社会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为登封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管理全市丰厚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近年来,登封市先后实施了少室阙保护房、遗产监测中心、太室山白鹤观修缮、塔林保护维修、中岳庙峻极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监控体系等大小工程16个,涉及本体维修、安防消防、监测监控、环境整治等方面。今年以来,登封市成立遗产环境整治工作指挥部,全面开展保护嵩山和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整治活动,对违规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集中执法,同时加快实施各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2018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果。观星台、汉三阙等文化遗产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嵩阳书院开展的“拜孔仪式”,让游客参与其中,感悟儒家文化。这些宣传活动,使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群众,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二)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成为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郑州市文物局每月按时向国家大运河监测预警平台上报监测数据和遗产监测报告,结果表明,运河遗产本体、水质水位、行洪功能、河床驳岸等状况一切良好。郑州市政府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以及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的有关要求,在惠济区古荥镇依托大运河附属遗产——纪信庙,建设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集中展示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相关运河文明。目前博物馆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启动的“四大重点文化片区”建设是新时期针对郑州文物大市资源优势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针。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惠济区,众多遗产点位于惠济区古荥镇,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古荥运河文化片区建设。2017年国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之后,市文物局向市政府提出建立“郑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的申请,统筹全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批示“结合古荥运河片区抓紧推进”,市分管领导批示文物部门抓紧落实有关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求和上级文物部门工作部署,市文物局、市发改委、水务部门、惠济区政府协调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摸底调查,对大运河文化带相关资源进行梳理并制定了《郑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报告》。此外,我市还加强了与全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联系:2017年参加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中国联络员工作会议和理事会会议,作为会员城市确认组织章程、目标责任。2017年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出版了《郑州大运河》一书;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宣传片拍摄制作并于中央四套《国宝档案》播出。
二、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开发利用工作停留在浅表层次
两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的开发利用工作处于浅表层次,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结合度不高。尽管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进行了河道及周边环境整治,遗产展示标识系统也在积极建设中,但全长约19公里的运河与沿线已形成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并没有有机融合,游客体验、娱乐购物、留住设施等更是不足。“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历史建筑尚未穿点成线,各建筑缺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无法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线路长、遗产点多、周边景区和其他文化遗产也较多,游线、交通、人员等如何组织都需要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高度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减少或避免各唱各的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停留在表面
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挖掘工作尚待加强,深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仍需不断增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申遗前期,各遗产点在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挖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没有持续的文化研究发酵和新的遗产成果展示,申遗实现的文化轰动效益后继无力,尚未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热点和重点。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例,“运河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对于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而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1]。目前我们对运河文化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对运河文化的价值认知缺乏基本的分类及评估体系,科研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跟不上,文化遗产无法活起来,无法说话讲故事,更谈不上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添力量。
(三)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短缺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目前,郑州市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文物修复、陈展设计等专业的人才极为缺乏,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年轻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亟需加强。人才缺乏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文物保护、藏品整理、研究展示等业务工作。此外,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文化遗产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越要越高。由于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影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和展示利用工作的建设步伐。
(四)世界文化遗产衍生发展和经济社会融合不足
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工作中,目前尚存在文物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系统和跨系统多部门、多渠道、多行业联手合作成为短板,全域文化建设和大旅游协调发展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县市区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虽然形成了各自特点,但却与全市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和观光旅游等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处于低端环节,例如纪念品的品质较低、样式老化、品种单一,文化产业的链条延伸度低,游客参与、体验、表达的产业品种缺乏,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高端化的发展模式, 其经济效益并未完全开发出来”[2]。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成果共享程度较低,社会经济效益战略性分析较为缺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衍生发展,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为全面有效保护郑州市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切实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工作,促进遗产保护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支撑,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理念,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战略保障
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树立‘保护先行、保护为重’的理念,把‘保护’置于‘开发、利用’之前、之上”。[3]在确保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保护、利用和开发的有机结合,同时加大文化、文物、旅游开发之间的融合力度,赋予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使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鉴赏及受教育的需要,又要保证后代人公平享有文化遗产资源的权利。”[4]保护和开发是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不是为了眼前和近期的利益。既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发利用,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忽视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和开发。三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尊重、保护各方利益,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调动遗产所在地居民的积极性,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包括地方政府、组织、居民,外来旅游者以及相关研究者等人员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以整体利益和目标为导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最后在整体的工作推进中,完成整体目标,使各方都能受益。总之,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和破坏世界文化遗产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发利用,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
(二)注重人才培养,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委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既懂文保又熟悉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市、县区要尽快出台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重点引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旅游人才和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学习进修。联合市、省、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深入挖掘遗产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积极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长期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协作关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此外,还需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管理机构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建议省、市文物、人社部门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员、安全管理员等工作人员,在培训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与倾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宣传提供智力人才支持。
(三)以人为本,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先,以创意人才为本,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创意企业从郑州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布局特点出发,从市级层面对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行业和项目扶持、规范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秩序等。建议在“古荥运河文化片区”规划中突出创新创意、引进共享创业共享办公理念。“古荥运河文化片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消费区,也应该成为城市创意产业的聚居区,成为创意行业汇集和创新型人才激发碰撞灵感的“郑州文化硅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依托的是历史,服务的是现代,目的是借助文物资源,打造新型体验,因此,在展示利用的过程中要对现代人的欣赏感受及消费体验进行充分调研,特别是对即将成为社会消费主流群体的90后、00后一代年轻人,关注他们追求文化品味,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引导并适应他们的需求是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工作能否具有吸引力和长远性、生命力的关键。
(四)利用高新科技,全面提高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遗址、文物建筑、石质文物、纸质文物等数字化保护示范工程,构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文物展示、专题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打造以文化博览和文创产品交易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载体,建设多元文化体验之城。充分利用好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契机,牢牢抓住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机遇,切实把以“古荥运河文化片区”和“生态促遗工程”等为代表的郑州文化工程,作为郑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工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和城市形象展示的品质窗口,积极打造具有中原底蕴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国际化现代化文化大都市。
总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更加艰巨,文化遗产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文化事业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从而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