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思考
2018-01-14唐海龙
唐海龙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办公室,郑州 450044)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残疾人都不能少”的宏伟目标。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对特殊教育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1]本文就“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就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一、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
在“十三五”期间,党和政府大力倡导要进行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有超过10万的残疾儿童没有获得入学资格,其中 80%以上在中西部地区,一些脑瘫和重度残疾患儿的教育难度更大,即便有学校愿意接收这样一群残疾孩子,但由于高昂的费用问题,最终能够接受教育的孩子较少。
(二)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已经高达90%,但进入初中和高中的残疾人比例仅有不到30%,能够进入高等院校的残疾人比例更低。这表明我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办学资源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狭窄,这样就很难让每个残疾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
(三)财政资金缺失妨碍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
虽然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一段时期,而且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拨款。[2]但相比普通教育而言,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仍稍显不足,这也导致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也非常不利于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
此外,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是由普通教师转岗而来,之前并没有从事特殊教育的职业经历和教育经验。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性教师比例偏少。[3]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在职称评审方面没有专业的通道,工资和福利补贴也比较少,不能够对特殊教育教师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缺乏系统有效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支撑
由于我国现阶段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对残疾人也或多或少存有歧视的心理,这给广大残疾人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另外残疾人学习的速度较普通人要慢很多,不仅不能够很好地跟上节奏,而且也极大地妨碍他们今后的升学就业。[4]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就是为了进一步缩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距离,推动残疾人更好地更全面地融入社会。
(五)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是过于单一,大多数的培智学校和聋哑学校还是使用较为统一的教材。而事实上,每个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和具体情况是有区别的,老师不仅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也需要丰富相关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有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促进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十三五”期间提出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思考的相关要求显得更有意义和更为必要,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应尽早提上日程。
(二)创新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随着网络的普及,国际上先进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我国。由于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确实起步较晚,与国际上有一定的差距。[5]“十三五”期间提出创新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也将有利于我国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只有充分与国际接轨,我国自身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发展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三)创新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全体残疾人的综合素质
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比较缓慢,而残疾人又属于弱势群体,其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进行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更好地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而让残疾人的素质得以提升,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是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核心目标。
三、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
(一)持续推行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的策略
对于只有轻度智力障碍和残疾情况并不严重的孩子,可以安排它们与普通的学生一起学习。随班就读应以每个普通班级插入一到两名残疾学生的比例为宜,一般考虑先对残疾学生做好成绩记录。在小学阶段不对残疾学生进行留级处理,并可适当放宽学习年限。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可提前推荐进入专业学校进行学习。
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融合,让他们在一个群体中学习生活,以此来消除残疾学生的孤立感。也有助于他们今后开展社交、融入社会。还可以充分发挥和培养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消除残疾人和普通人之间的隔阂,能够让普通学生对残障群体尽早产生正确的认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制度初具体系和规模,而今后应当对残疾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尤其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残疾孩子内部的天赋,注重缺陷补偿,更注重潜能开发。著名的脑瘫儿童指挥家“舟舟”和一些优秀盲人音乐家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天赋的发现。[6]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送到专业的机构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道路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对肢残生可根据其肢体残疾和发育的情况送到残疾人运动培训学校进行专业的训练。事实上,有很多残疾人在残奥会上取得了不输普通人的辉煌成绩。
(三)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实现就业和更好地适应社会是残疾人教育的重要目的。目前,在我国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残疾学生,除了要开设必要的文化课课程,更需要为他们增设运动、美术、音乐、生活等多样化课程。一方面能够让残疾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习到一些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所在。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课程
残疾人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需要有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更加健全的心智。让每个残疾人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身体残疾带给他们的诸多不便,及时地消除负面情绪。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中,有不少的专业人士主张尽早地把心理学引入残疾人的教育当中。
此外,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多鼓励残疾学生自立自强,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看在眼里,同时让他们能够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勇于挑战和突破自我,养成越挫越勇的精神意志和崇高品格。
(五)引导残疾人接受校外教育
在建立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过程中,不应该把这些特殊群体的受教育空间局限在课堂里面,而应鼓励和引导残疾人更多地到户外(校外)去接受教学。感受大自然是残疾人走出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着学生举行郊游、短途旅游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对于残疾人来讲,好的教材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教会残疾人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十分重要。
(六)更好地吸取先进的特殊教育经验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国外一些先进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经验越来越多地被国内所借鉴。在创新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入到一些国外的经验。例如,在对残疾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多侧重对残疾人自信心的培养。国外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通常也采用和普通学校一样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全采取全日制封闭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让残疾人更多地接触社会和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
(七)注重对残疾人自立自强的培养
不少的残疾人之所以会在内心充斥着诸多负面情绪,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会使得他们没办法在内心建立一个健全的自我评价体系。[7]所以在对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创新思考中,尤其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和加强对残疾人自立能力的培养。只有残疾人感觉自己有能力去更好地照顾自己,才可能在内心建立真正的自信,进而面对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和不幸。
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只有加快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让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我们也坚信,随着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必会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19).
[2]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育新周刊,2014(4).
[3]顾定倩.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2(9).
[4]黄源协,萧文高.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16.
[5]彭华民.社会福利创新中的政府责任:理论演变与制度设计[J].社会福利评论,2014(1).
[6]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7]孟万金.人本特教宣言:改革开放30年暨《中国特殊教育》100期纪念[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