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的生态智慧及实践

2018-01-14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根源素食佛教

能 忍

(庐山庆云院,江西 庐山 33280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了飞速发展的进程,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成为全人类的一大共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局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大局,因此应当众缘推动,和合共济,需要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共同担当。

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

200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初,黑格尔就曾预言:“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1]602今天,先哲们的预言显然已成为现实,人类正面临种种生态危机:人口膨胀、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森林面积锐减、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频繁、淡水资源日益枯竭、垃圾成灾、污染物排放量剧增、物种加速灭绝等。

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这迫使有识之士不得不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反思。学者们提出了生态危机的人口根源论、科技根源论、经济及制度根源论、道德根源论和文化根源论。人口根源论认为,生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问题,不顾生态承载极限的人口过度繁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科技根源论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现代科学技术,新技术在取得经济上胜利的同时也是生态上的失败。经济及制度根源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西方乃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道德根源论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道德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不涉及自然,他们将矛头指向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根源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认为生态危机的症结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2]11-12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陷入种种烦恼和困惑,其根源在于“贪”“嗔”“痴”,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中说:“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3]当然,佛教的“贪”“嗔”“痴”并非是针对生态问题所提出,但从佛教的认识论分析,生态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嗔”“痴”。按照佛教的通常说法,人的贪欲一般分为饮食、睡眠、男女、财富和名利五种。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古人有一个成语叫做“欲壑难填”,很形象地诠释了欲望的这一特性。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将会产生更大的欲望;倘若欲望得不到满足,则会生起嗔恨心。《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嗔心一起,便生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最终导致冲突和战争的爆发。“痴”又作无明,《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修行的根本就在于觉悟,从而获得智慧,破除无明,不为贪欲所累,远离嗔恨和愚痴。

从生态的角度来说,人类满足欲望的代价归根结底是消耗、危害大自然。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只是日益贫乏的地球资源储备,甚至只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4]45经济主义的文化强调的是发展和消费的欲望,这种欲望使人们滥用对于别的存在物的控制能力,而且不会去关注他物的合法权益。这种无限的欲望根源于人性。

相比于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生态殖民主义”和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更加可怕。“生态殖民主义”是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依靠资本垄断和技术优势,对本国资源进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性开发,以消耗别国资源、污染别国环境、破坏别国生态为代价获得本国经济利益,这种行为既是对别国的生态侵害,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当这条不归之路越走越远,则必将导致战争的爆发,震惊世界的一战、二战,也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的战争。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已经掌握了足以毁灭自己或摧毁地球的武器和手段:核武器、生化武器;出现了各种新的战争形式:信息站、网络战、气象战、基因战等,可以说,爆发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将是人类环境空前的灾难。因此,防止爆发新战争,特别是世界性战争,对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5]73

二、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心灵环保

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生态问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心灵的问题,人类若想更好地处理外在的生态问题,必须先解决好内在的心态问题。近代佛教界根据《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6]538,提出了心灵环保的理念,较好地诠释了佛教的生态理论,成为佛教生态智慧的重要结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灵环保的佛教理论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1.心灵环保要以少欲知足对治贪心

佛教将世界划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人类生活在欲界当中,欲望是人的本性之一。人基本的欲望有饮食、男女和睡眠,孔子也曾说,“食色,性也”, 既然欲望的存在是一个现实,那么人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欲望呢?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告诫弟子: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欲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欲望的满足不过是一种刺激的快乐而已,这种刺激性快乐的反面是内心的空虚。过多的欲望其实是生活的累赘,人应当尽力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古人说,“良田千顷,食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睡不过三尺之榻”。当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靠欲望,但是如果让欲望吞噬了我们的清净心,则得不偿失。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讲“无欲则刚”,到朱子的理学则发展成“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修为是很重视节制欲望的。相比于儒家,佛教对于克制欲望的要求则更加具体、更加严格,佛教不但在理论上要求制欲,在生活当中更是制定了很多的戒律,严格规范了修行人的物质生活,比如八关斋戒当中“过午不食”“ 不香花曼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等。

欲望的产生常常是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人恰恰对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东西更加渴望,因此,要克制欲望,人应当要有知足的心态。释迦牟尼在《佛遗教经》中说: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心灵环保的第一项工作是对治人的贪心,对治贪心的方法在于少欲知足。古人言,知足常乐,知足之人还会常怀感恩之心,勤俭惜福,不但内心欢喜自在,而且淡泊名利,受人尊敬,利人利己。倘若人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就少了,人和自然也就和谐了。

2.心灵环保要以慈悲心对治嗔心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容易让人冲动犯下错误,心灵环保要求我们以慈悲心来对治嗔心。

慈悲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普遍认识,慈是予乐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教的爱,这种爱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且扩展到大自然,遍及一切生命。这种爱超越了“家庭”“族群”“国家”“人类”的分别,超越了“职业”“阶层”“文化”“宗教”的藩篱,兼顾出世的解脱信仰和入世的人文关怀。[7]99这是一种只有奉献、不图回报的爱,《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是对慈悲奉献精神的极佳诠释。

佛教的慈悲之所以如此广博、超越界限,在于佛教对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将其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有如下记述:

无缘大慈摄众生,犹如一子皆平等。

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成胜德。

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是大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

无缘就是没有条件,同体就是我与众生是一个共同的整体,也正是因为同体,所以才是无条件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整体论认识,注定了佛教的生态理论必定是一种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慈悲精神的生态表达必定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如《菩萨本生鬘论》记载:

“佛行时,其足去地,离于四寸,有三种因:一者悯地有虫蚁故,二者护地有生草故,三者显现佛神足故。”

慈悲的基本要求是不杀生,在佛教的所有戒律当中,“戒杀”是排在第一位的。所有生命都有好生恶死的天性,也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力,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应当无条件地尊重其他生命,这也是尊重人类本身。

在慈悲的实行上,人应当学习大地。大地乘载了万物,人们从大地上得到食物和滋养,却将垃圾返还给大地,即使这样,大地仍然一如既往地养育着人类,这种以德报怨、无我奉献的精神正是慈悲的体现。做人也应该像大地一样,胸怀慈悲,厚德载物。据《法句经》记载,有慈悲心的人能获得十二种利益,殊胜吉祥。

3.心灵环保要以智慧对治愚痴

只要贪心不止,那么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只要嗔心存在,那么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就不会罢休。这张力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认识上的愚昧,也即“痴”或无明,因为不懂世事因缘和合、无我无常之理,从而贪著“我执”,欲望横生。对治无明和愚痴,要以般若智慧。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可见般若智慧不从外来,人人本来俱有,但为何不能显现,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我们的心在缘起诸法的相上打转,无法体会缘起法自性本空的道理。

佛教讲万法从缘起,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是佛教教义的精髓和核心。所谓缘起,就是众缘和合而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又随因缘灭,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过程。《杂阿含经》说: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缘起论的核心意涵是“缘起性空”。《中道缘起论》有一首偈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里的空就是缘起性空,所谓性空,不是虚无、没有或者不存在,而是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有本性。《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提到缘起有十一义,赵朴初先生曾将这十一义概括为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的“法印”,被认为是佛教对宇宙万物总的解释。[8]36

缘起法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从本体界的体性上讲,万物平等,空无自性;从现象界的变化来讲,因果循环,次第轮转。因为自性本空,所以要明心见性,则应当按照《金刚经》所讲“离一切相”“应无所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来观照,这也是禅宗修行的根本之道。从性的角度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悟了此理,方能找回我们本有的清净心,显发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从相的角度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因果相续的关系。当我们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于内,则身心清净,舍欲去贪,心无挂碍;于外,则洞明因果,顺从规律,尊重自然。

三、佛教的生态实践: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是近代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为顺应时空因缘而提出的理念。净是清净的意思,土是国土的意思,净土是佛教的理想世界,人间净土的目标是要把我们的现实世界转秽为净,把不美好变为美好。佛教生态智慧的具体实践就是建设人间净土。从古到今,佛教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佛法教义的指导下和清规戒律的规范下,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实践,这些实践为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佛教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提倡慈悲为怀、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主张勤俭节约、感恩惜福的生活理念,一直贯穿在佛教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和感化着社会各阶层民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

1.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教的和平主义传统最悠久,维护和平的思想和实践最丰富。[9]佛教始终把传教弘法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联系起来,在沟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好文化的同时,宣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和解脱智慧,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而净化人心,稳定社会,和谐世界。每当寺院的晨钟暮鼓响起,许多虔诚的佛教徒都会集在大雄宝殿,为“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而祷告,祈求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时代,琉璃王纠结大军,准备攻打释迦族,当佛陀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在琉璃王的必经之路上跏趺而坐。琉璃王看见佛陀坐在一棵枯树下时,即下车向佛陀致敬,并说:“更有好树,枝叶繁茂,何故在此枯树下坐?”佛陀回答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琉璃王听后,受佛陀威德感召,率军原路而返。佛陀出于慈悲之心阻止杀戮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有关佛教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最早记载。

《高僧传》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嗜杀成性,暴虐无道,当石虎问佛图澄什么是“佛法”时,佛图澄答“佛法不杀。”他还曾对石虎说,作为“帝王之奉佛”,主要体现在“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方面。佛图澄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后赵统治者的信任,把传播佛教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生产、协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历史上还有明末张献忠屠川、破山禅师止杀的故事,还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佛教的高僧大德在传播和弘扬佛教、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民族友好、国家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宗教无国界,佛教充分利用这一点为人类的和平事业造福。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亚洲佛教徒和平会、亚洲宗教徒和平会议等各种组织和会议,一直将和平作为重要议题。2005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杭州举办,如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已成为弘扬佛教文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世界各国佛教界携起手来,和合共济,为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戒杀护生和素食主义

佛教慈悲的最突出体现就是戒杀护生和素食主义,佛教的戒律当中明确规定了佛子不得杀生,佛制比丘、比丘尼“节夏安居”的一个缘由即是夏季虫蚁出没,远足容易害其生命,不杀生不仅是为了培养人的慈悲心,而且也是为了让人免造杀业。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偈语这样说: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夜半声。

在佛教经论中,这样的记载也随处可见,如《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戒杀放生人。”

《地藏经》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

《佛祖统记》记载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人禁杀放生;被称为“和尚皇帝”的梁武帝更是直接推动了中国佛教的素食发展,他根据大乘经律亲自撰写了《断酒肉文》;另据《旧唐史》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记载,乾元三年(760),唐肃宗诏天下诸州立放生池,颜真卿笃信佛法,极意护生,在南京清凉山五龙潭自立放生池,并为唐肃宗撰文。唐朝南岳玄泰禅师作《畲山谣》,使朝廷下诏禁止烧山,保护山林生态环境;近代弘一法师和他的学生丰子恺居士一起编绘《护生画集》,弘扬佛法慈悲、戒杀护生思想等等。在佛教的诸多名山古刹中,随处可见“放生池”,而且每逢法会,佛教都会举行放生的仪式。

世人杀生,一般是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楞伽经》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因此,素食就是对不杀生的最好实践。几千年来,佛教的素食传统得到了很好延续,并被不断弘扬。时下,素食主义已发展为一种饮食文化,各种各样的素食餐厅、素食超市在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素食已成为现代环保的一种新风尚。除素食外,佛家弟子还抵制使用各种动物制品,如皮草等。

戒杀护生和素食主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对土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和解决粮食短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食是消耗非常少的生活方式,是成本最低的化解地球生态失衡危机的方法。素食不仅可以拯救受苦的动物、解决环境危机及气候变暖,素食还让每一个参与实践的个体变得更健康、更慈悲,从灵性上升华自己,使人类社会更和谐,使人和自然更和谐[10]61。

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佛教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立场是“依正不二”。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依报指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是在共同的存在中,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共同整体,这是佛教整体论的又一体现形式。

基于这种整体论的认识,佛教关于自然的经典论述有《菩萨璎珞经》,“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楞严经》中也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且佛教戒律中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

植树护林素来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佛教史上就有一所因植树而得名的寺院——江西庐山万杉寺。北宋年间,高僧太超广智禅师在庐山庆云峰下植杉万株,育林有功,造福乡民,得到宋仁宗皇帝钦赐寺名“万杉寺”。如今,万杉寺依旧延续植树造林、育林护林的传统,而且还与林业部门取得合作,支持周边的山林防火工作,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这有利于寺院周边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

深山藏古寺,自古名山僧居多,很多寺院几乎都在青山绿水的丛林之中。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曲径通幽,潺潺细流,景色秀美;寺院的建筑大都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融入山水之中,宛如画境;寺院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梵烟缭绕,更为山川增添了灵性之美。寺院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人感受到宁静、自在、安详和满足,使人忘却烦恼,给人以心灵的洗涤。这种佛化自然、净化人心的效用是“依正不二”理念的现实回归,促进了人与自然、心与境的和谐,体现了佛教的自然生态价值。

4.勤俭节约、感恩惜福的生活方式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自唐朝“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以来,中国佛教就一直秉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勤劳传统。过去僧人一般自己种田、种菜、种茶,寺院集体组织生产劳作,上至方丈,下至沙弥,每日出坡劳动,自给自足。现在一些有条件的寺院仍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既勤劳又淳朴、在劳作中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来说不愧为一种别样的享受。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朴能够涵养人的品德,俭朴的生活方式能够体现人的品德,俭朴、节约和惜福是佛家弟子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佛家弟子将一切物质的享受看作是“福报”。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人的福报来源于积德行善,不义之财终非长久。人应当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事社会的正当工作,这样既能为社会造福,也能为自己带来财富和物质的便利。然而即便拥有了这些“福报”,也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否则奢侈靡费,有损德行,“福报”就会减少乃至消失。

佛教的生活是清淡的生活,粗茶淡饭,素衣素食。寺院里面吃饭叫过堂,大众用斋前先一排排整齐就坐,然后有专门行堂的人陆续来回为每个人添加饭菜,每人可根据自己食量示意是否需要。餐前要先供佛,要食存五观:①计功多少,量彼来处;②忖己德行,全缺应供;③防心离过,贪等为宗;④正事良药,为疗形枯;⑤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餐后还要为施主回向功德。这个过程既消除了浪费,也处处体现了感恩惜福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寺院,在日常管理中,还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再利用,设立流通处,共享闲置物品,号召节水节电,并将这些理念和做法传递到普通居士信众和社会当中去,引导绿色环保的消费观。还有,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具,购物自带篮子或布袋子,总之,让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佛教环保理念的厉行之处。

正如2012年4月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宣言”,“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佛教的生态智慧在于心灵环保,唯有做好心灵环保,方能实现人间净土。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全社会的善缘推动,和合共济。希望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洁净,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建涛,贾凤姿.环境问题根源研究综述[J].前沿,2012(1).

[3]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刘东山.试探佛教的“心灵环保”思想[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刘少康.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大正藏:第14册[Z].

[7]学愚.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以佛教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D].庐山东林印经处,编号D-004-2012.

[9]魏道儒.佛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典范[EB/OL]凤凰网佛教频道,http://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2_11/05/18853497_0.shtml[2017-06-28].

[10]温开照.略论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根源素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佛教艺术
世界素食日
古代食谱撷趣:宫廷盛宴VS文人素食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素食主义 掀起GO Green饮食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