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2018-01-13王洪贵

教师·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

王洪贵

摘 要: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课程校本研修包含了学校劳技教育的发展趋势,表达了广大劳技教师的共同愿望。在农村中学劳技教研氛围不浓的情况下,富有特色的劳技课程校本研修不仅萌发着劳技教师的生长点,还创造着劳技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以课例“吉祥结的编织”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关注学生技术学习和课堂感受的同时,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学行为和教研能力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吉祥结的编制”;校本研修;劳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8

一、问题的提出

真正有意义的劳技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方式。据此,对劳技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和应用的过程。

然而,审视现今的劳技课堂,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依然属于“随遇而安”的类型,有的甚至“逆来顺受”。因此,如何切实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是当下劳技教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农村地区,由于受当地地理、经济、文化、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劳技的自觉性、主动性普遍很差,有的学生甚至讨厌上课,讨厌操作实践。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劳技教研组经过多次的研讨、论证,厘清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方法与思路,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校级研究课题。研究主题为“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教学内容为中国结艺教学——“吉祥结的编织”。

主研教师(执教者)王老师为我校一名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非常热爱劳技教学工作。研修成员除了我校和周边学校的劳技教师,还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劳技教研员和区级骨干教师。

二、校本研修纪实

(一)“试教课”—传授编织知识

1.教学案例

课题:大家来编一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吉祥结的编织技术。

(教师揭题“吉祥结的编织”后,呈现当地春节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吉祥结有何寓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如意、平安、康泰”)

师:吉祥结是美好的象征,预示着吉祥、美好。那么,你能说说如何编织吉祥结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编织吉祥结的流程:编织—整理)

师:吉祥结是中国结中的一种简单结饰,你们会编吗?

生:不会(齐声)。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如何编的。

(教师演示编织吉祥结的过程,学生细心观察)

师:你们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齐声)。

(教师此时露出赞许的目光)

师:既然大家已经看懂了,那下面就请大家来编一编。

(全班学生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尝试吉祥结的编织,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2.课后“会诊”

王老师的这节研究课一结束,课例研修成员便围坐在一起,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传统的中国结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编织方法的掌握和编织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讲解编织方法和步骤以后,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达到“随心所欲”“自动化”的程度。然而,这种注重教学结果——作品的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究竟有多大价值?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试图说服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让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或机械地重复某种固定做法,应尊重学生人格,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发展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经过讨论和交流而达成的上述共识向我们暗示:教师应改变以教为导的本位倾向,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非主体的位置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课堂变“活”,提高劳技教学的实效性。在这次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中,“主动参与”不仅被视为一种外显的行动,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也被视为一种内显行为,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

“给予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学校劳技教学向来以掌握技术、完成作品作为评判、考核依据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对比。或许教师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共識”进行过这样深层的思考,但我们从这个角度不难认识“主动参与”的内涵和价值。

(二)“改进课”—教会编织技术

1.教学案例

课题: 你能编出吉祥结吗?

在呈现春节情境下产生课题“吉祥结的编织”后,教师组织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分发课前准备好的吉祥结作品。

师:编织一个漂亮的吉祥结,通常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主要操作流程有哪些?请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说得准确、科学、合理。

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出编织吉祥结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生1:编织吉祥结要用到编织绳、编织板、镊子和珠针。

生2:除了编织绳、编织板、镊子和珠针,还要准备玉石和串珠,用于装饰。

师:有了工具和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编织呢?

生1:可分三步完成。具体如下:

第一步:将绳折成十字。

第二步:从绳头开始,逆时针一根压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类推。最后拉紧。endprint

第三步:从绳头开始,顺时针一根压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类推。最后拉紧。

生2:我觉得成型后,还要进行整理和装饰。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等课堂语言鼓励学生。

接下来,教师利用结合大屏幕,演示、讲解吉祥结的编织过程,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在初步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之后,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吉祥结作品的制作。

2.课后“会诊”

研究课后,劳技教研组的所有成员便又坐了下来,展开了讨论。

对于这堂课,教师们感到很兴奋。有教师说:“为了让学生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方法,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接着让学生独立尝试,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动手的机会。”也有教师认为,王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吉祥结的编织方法,这样使得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王老师的 “激发兴趣—探究技术—实践深化”的教学策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不过,也有教师提出质疑: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似乎很高,作品完成得也很好,但问题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吉祥结的编织技术。热烈的赞扬突然陷入了平静…… 随后,教师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访谈结果出乎意料:多名学生表示自己存在“似懂非懂”的困惑。在测试中发现,全班42名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技术,学生作品制作的成功率很低。

此时,教师们又陷入了沉思,迟迟没有说话,脸上流露出疑惑、困惑的神色。

通过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发现: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几乎没有用激励的语言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欲望。

看来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掌握某种编法,或完成某件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乐学情境,让他们乐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鉴于此,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上一次“提高课”,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技术学习和技术实践活动视为一种具有一定“社会行为”的生活能力的主动习得与建构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动参与”的实质与当前人们对学习和发展的认识是一致的。

(三)“提高课”——激发编织情趣

1.教学案例

课题:巧手编织吉祥结

【激趣导入】

呈现当地春节情境图和精美的吉祥结图片。

师揭示课题:吉祥结常出现于中国僧人的服装及庙堂的饰物上,是一个古老而又被视为吉祥的结式,因此得名为“吉祥结”,有如意、平安、康泰的含义。

【感受新知】

教师分发课前自己制作的吉祥结作品。

师:同学们,吉祥结有哪些重要特征?

生1:吉祥结是用一根线编结而成的。

生2:吉祥结的耳翼有7个,所以又称为“七圈结”。

生3:吉祥结编法简易,结形美观。

师:吉祥结的制作包括哪些主要技术环节?

生:吉祥结的制作主要包括固定、编织、整理和装饰等技术环节。

【实践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吉祥结编法图示”。

师:中国结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编、抽、修这几个环节。那么,吉祥结应该如何编织呢?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材料,“大胆尝试”吧!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对照“吉祥结编法图”,探究并尝试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与步骤。

师:第一次编织吉祥结,如果遇到困难,请不要着急。刚才,XX同学编得又快又漂亮,你们愿不愿意请他当小老师,上台把制作吉祥结的全过程示范一下呢?相信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刚才遇到的难题一定能迎刃而解!

(XX同学示范讲解吉祥结的编织过程)

学生互帮互学,完成吉祥结作品。

(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比试比试,看谁心灵手巧,能把吉祥结编得又快又好。做完后,我们还要举办一个作品展。

(学生独立完成吉祥结作品)

【作品评价】

以小组(4人)为单位,从规范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进行自评,发现自己的亮点与不足之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进行展览。教师评出最佳创意奖、心灵手巧奖和独具匠心奖。

2.课后“会诊”

结束后,教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反馈会议上教师们说了许多,表达的共同意见是:教學“吉祥结的编织”一课,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授课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表达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二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吉祥结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兴趣,掌握技术,发展思维,丰富劳动体验,逐步提升技术素养。

三是让学生多角度分析吉祥结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中国结艺的魅力。

其中有教师这样说:“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了。”也有年轻教师恍然大悟:“想不到劳技课堂有这么多学问!”

三、收获与启示

在“吉祥结的编织”这一课例研修中,研修主题是“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那么,本课的学科本质表现在哪里呢?

前后三次的课堂实践,让王老师对“主动参与”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三次授课后,她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吉祥结的编织”教学的重点是吉祥结的编法,而“线绳穿编路线”与“结形整理”是构成吉祥结编织方法的核心要素。正是“线绳穿编路线”的不同导致“结饰”的变化,而通过成型之后的“结形整理”才能生成精致华美的艺术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显而易见,主动参与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与要领,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丰富体验,获得感悟,提升素养。

不仅如此,经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讨论交流等研修活动,教师们对课例研修主题也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和主张:劳技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不能仅停留在一般的说教层面, 还应以丰富、适当的载体和形式渗透到我们的真实课堂场景之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技术意识、技术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达到劳技课程工具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既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又是比较有效的育人方式。

参考文献:

[1]叶 澜,白益民,王 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申 燕,吴琳娜,张景焕.优秀教师成长历程的质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6):25-29,35.

[4]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2):47-51.

[5]于润发.劳动技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1(2):54-56.

[6]马开剑.劳动技术教育反思与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5(9):45-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小学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
校本研修方式的守常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