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英语中的体裁分析与实证研究

2018-01-13曾祥敏杨静林易红

关键词:学术英语实证研究

曾祥敏++杨静林++易红

关键词:学术英语;体裁分析;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展开的学术英语写作研究是当前学术英语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方面包括体裁分析的语料来源、语料的对比方法、体裁分析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是学术英语研究中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如下特点: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定性研究占据主流且定量定性混合研究并不少见、数据描写和分析框架可供国内研究借鉴。把握当前学术英语研究的热点和方法对于国内学界开展学术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6-0025-08

Genr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EAP

ZENG Xiangmin1, YANG Jinglin2, YI Hong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Key words: EAP; genre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Abstract: Writing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re analysis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resear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data sources, date comparative methods, specific contents of genre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Database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 in EAP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rpusbased method, dominan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well as a number of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researches, and the framework of dat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at Chinese researchers can draw on. Understanding the focus and method of the current EAP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s reference to the EAP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一、前言

通常認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是旨在帮助学习者使用英语开展学习和从事研究的英语教学〔1〕。虽然具有学术英语性质的语言教学在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但是迟至1974年伯明翰大学的教师Tim Johns在与英国文化协会两名官员的讨论中才首次使用了学术英语这一术语〔2〕,此后学术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在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学术英语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在中国渐成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学术英语的相关课程,已经出版了学术英语的系列教材,上海市于2009年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地方性大学英语教改方案,以学术英语为题的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之势,创刊于2012年的《中国ESP研究》成为刊发学术英语研究论文的专门学术期刊,全国多所高校召开了以学术英语为专题的教学研讨会等等。不过,热潮的背后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与探讨,这对于如何高效推进学术英语的教学至关重要。基于学术英语领域最为权威的两本SSCI收录国际期刊,即《学术英语学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专门用途英语学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本文试图就当前学术英语的研究热点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展开述评,以供国内学界参考。

二、体裁分析:学术英语研究的热点

学术英语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将学习技能作为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比如,在其早期定义中,学术英语被界定为“关注正规教育体系中为达到学习之目的而需要掌握的那些英语交际技能”〔3〕。Jordan在1997年出版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著《学术英语:教学指南与资源》中用第9至15章共计七章的篇幅从学术阅读、词汇发展、学术写作、讲座和做笔记、学术口语、参考文献和研究技能、考试技能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学习技能及其培养方法,凸显了学习技能在学术英语中的核心地位。

在学术英语的诸多学习技能当中,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学术英语的输出能力的研究上,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的研究上,讨论学术写作不能不提到包括学位论文、研究论文、说理性论述文、研究报告等在内的多种写作体裁(genre)。按照Swales的界定,体裁“由一组交际事件而构成,参与交际事件的成员享有一套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交际目的为母语语篇社团的专业成员所认可并构成了体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决定了语篇的图式结构并影响和限制了内容及风格的选择”〔4〕。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习者分析某种特定学术写作体裁所共享的交际目的,了解语篇结构、语言和修辞特点以及学术社团的规约,并最终让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语篇结构实现该体裁的交际目的。这种基于体裁并运用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方法展开的学术英语写作研究已在国外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是当前学术英语研究的热点。endprint

以前述两本国际著名期刊《学术英语学刊》和《专门用途英语学刊》刊发的涉及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s,简称RA)和学位论文(thesis或dissertation)两种体裁的研究成果为例,总体来看,有四个问题值得讨论:(1)体裁分析的语料的来源;(2)体裁分析采用哪些方法来做语料的对比;(3)体裁分析关注语料的哪些特征;(4)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语料来源

从语料的来源看,绝大部分研究选用的是某种体裁的标准语篇,最为常见的是选取著名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且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的论文为主。比如Yang和Allison选取包括Applied Linguistics在内的四本著名语言学期刊为对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的总体结构〔5〕,Martínez选择著名的国际生物学期刊讨论引用问题〔6〕,Lim选取高影响因子的管理类学术期刊讨论前言的写作问题〔7〕。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学习者的语料(即中介语语料)在体裁分析中的独特价值,比如Samraj以美国大学研究生修读两门环境科学硕士课程后撰写的课程论文为分析语料,揭示了两门课程论文在话语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8〕;再如Petric′以第二外语学生有关性别研究的英语硕士论文为分析语料,发现硕士论文得分的高低与引用策略有关〔9〕。

(二)语料对比方法

体裁分析常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对比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与母语写作者的写作语料。比如Basturkmen比较了有关语言教学的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在讨论部分中呈现出的体裁模式之异同〔10〕。其二,对比二语写作者中的专家(expert writer)与新手(novice writer)。比如Mansourizadeh和Ahmad比较了母语为马来语的上述两类写作者在化学工程英语论文写作中引用行为的差异〔11〕。其三,对比同一类型写作者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写作语料,比如Charles比较了母语为英语的学者在政治/国际关系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的研究论文中使用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同位语从句的异同〔12〕。其四,对比不同文化语境内的写作者使用母语写作的语料,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对体裁写作的影响,比如Duen~as比较了英文和西班牙语商业管理期刊论文在使用人称句式上的异同〔13〕;Loi比较了中英文教育心理学学术期刊论文在前言部分的体裁特征差异〔14〕。此外,少数研究者还比较了同一体裁在不同时段所呈现的特征变化,比如Ayers讨论了《自然》杂志15年间摘要写作的变化〔15〕,Gillaerts和Van de Velde讨论了《语用学学刊》近30年间论文摘要写作的变化〔16〕,以及Li和Ge关注了20年间医学研究论文的体裁变化〔17〕等。

(三)体裁分析的具体内容

其一,采用语步(move)以及组成每个语步的多个语阶(step)的体裁分析模式,确定某一具体学科研究论文各个组成部分的交际目的及其图式结构。这方面的奠基性工作当属Swales在1990年出版的专著《体裁分析:学术和研究环境下的英语》中提出的IMRD(即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结构,并针对前言部分提出了总计3个语步的CARS(即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式,这激发了研究者的诸多后续讨论。

如何根据Swales提出的模式和思路对IMRD四个部分的体裁结构进行细化,这不能不提到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Nwogu针对医学研究论文提出了包含11个语步的IMRD初步分析框架〔18〕,而Kanoksilapatham针对生物化学研究论文归纳了总计15个语步、38个语阶的IMRD详细分析框架〔19〕,可操作性很强。当然,IMRD不可能是适用于所有学科的默认体裁结构,Lin和Evans对涉及39个学科、总计433篇实证性研究论文的分析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发现,论文总体结构中大量出现了诸如“文献综述”和“结论”等具有明确交际功能且独立存在的组成部分,因此ILM〔RD〕C(即包括Introduction,Literature Review,Method,Results and Discussion,Conclusion)結构才是论文最为常见的结构,且主要在工程和社会科学等学科论文中采用,而IMRD结构主要用在应用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两种社会科学等学科论文中〔20〕。

就研究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而言,后续研究者试图完善Swales针对前言提出的CARS模式,并试图建构其他组成部分的“语步—语阶”模式。限于篇幅,此处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前言部分而言,研究者发现CARS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变异,即有些语步和语阶是强制性的,而另一些则是选择性的。比如Samraj对比分析了野外生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两类学科论文的前言,发现后者更多地使用论题中心性宣告(centrality claims,此为CARS模式的第一个语步的第一个语阶)等语阶达成了更强的推销功能,而且更倾向于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来证明论题的合理性,据此她对Swales的CARS模式进行了完善〔21〕。Ozturk的研究则揭示了在同一学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体裁模式,他对比了应用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即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两类研究论文的前言,发现二语习得研究论文中大部分采用Swales的CARS模式,但是二语写作研究论文中并不存在主导性的语步模式,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两种语步模式分别由四个语步和两个语步构成〔22〕。就研究方法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Lim为管理科学研究论文建构的由三个语步构成的详细分析框架〔23〕。结果方面,Yang和Allison针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论文建构了包含六个语步的详细分析框架〔24〕。就讨论部分而言,Hopkins和DudleyEvans为自然科学论文建构了包含十一个语步的分析框架〔25〕;Holmes则在八种语步的基础上归纳了历史学、政治科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的研究论文讨论部分的语步模式,发现它们(特别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语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26〕;Basturkmen的两项研究建构的讨论部分语步分析模式则更为简明,前者针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论文确定了两个语步循环多次出现构成的语步模式,后者则针对牙科研究论文丰富了这一模式并提出了另外两个可选择性的语步〔10,27〕。endprint

其二,探讨某一具体学科研究论文的某个组成部分为实现交际目的所采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段。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Nwogu是为数不多以IMRD结构四个部分为讨论对象的研究者。在其针对医学论文提出的11个语步分析框架中,Nwogu详细归纳了为实现每个语步而采用的语言手段及其特征。较为常见的语言手段包括: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显性词素的使用(比如使用objective等词来实现“呈现新的研究”语步),被动语态的使用,动词否定式以及否定修饰词的使用等〔18〕。另一位特别值得关注的学者是Lim。他以管理学科论文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论文的前言部分“确立研究题目”(establishing a niche)的语步和研究方法部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其归纳较之Nwogu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更具操作性。比如,在讨论前言“揭示研究差距”这一语阶时,Lim区分了“前人研究缺位”、“前人研究不够”、“前人研究的局限”和“与前人研究相矛盾”四种情况,归纳了否定结构和动词时态使用的规律等〔7〕。再如,在讨论研究方法“解释测定变量的方法”这一语阶时,Lim归纳了常见的SPO(即subjectpredicatorobject)结构及其被动式SPA(即subjectpredicatoradverbial)结构,以及we担任主语的SPOA(即subjectpredicatorobjectadverbial)结构〔23〕。此外,Martínez从主位表达手段的视角,揭示了生物学研究论文中研究方法和讨论两个部分之间的语言差异,比如研究方法部分中的主位多以研究对象为主语来实现,而讨论部分的主位多以抽象的认知概念为主语来实现,这些差异是由两个部分不同的修辞功能造成的〔28〕。

其三,探讨文化因素对于体裁特征的影响。正如Upton和Connor所说:“体裁中的文化差异被认为是某一文化的写作者在运用写作寻求与另一文化团体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内容之一。”〔29〕目前常见的方法是比较两种母语文化影响下的研究论文或学位论文(尤其是前言部分),比如英语和西班牙语、英语和汉语等。Vassileva比较了三类(即英语为母语、保加利亚语为母语以及保加利亚人使用英语为第二语言)语言学论文,探讨其前言、讨论和结论部分在弱化语(hedging,又译为模糊限制语)和强势语(boosting)的使用频率和语言实现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并将其原因归结为教育体制和写作传统的影响〔30〕。Sheldon同样研究了应用语言学论文的前言部分,不过比较的是英语为母语、西班牙语为母语以及西班牙人使用英语发表的三类学术论文,发现西班牙语为母语的论文呈现出了一些偏离Swales的CARS模式的特征(特别是前言的第二个语步“确立研究题目”),以及西班牙人使用英語发表的学术论文既受母语文化迁移的影响又受英语学术写作体裁意识的影响而体现出修辞特征〔31〕。至于以英语和西班牙语为母语的研究论文或学位论文,SolerMonreal等研究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论文的前言部分,发现母语为英语的博士论文前言大都严格遵守了Swales的CARS模式且有更多嵌入式语步以及语步的重现,但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论文前言的第二语步却是选择性的,另外英语论文倾向于强调论文的创新性和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32〕;Sheldon研究了第一人称单数作为主语的六种语用功能在两类论文中的分布情况,发现两类论文使用何类主语呈现个人信息和事实信息、描述研究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具有差异〔33〕。就中文和英文为母语发表的研究论文在体裁特征上的差异而言,Loi是为数不多的比较研究者之一。她以教育心理学论文为对象,发现Swales的CARS模式可以解释汉语论文前言部分,但是汉语论文采用的语步和语阶的数量以及重现频率都比英语论文更少〔14〕。

(四)体裁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

体裁分析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运用到学术英语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其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强化学习者的体裁意识(genre awareness)。

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习者分析特定体裁的文本,以便得到对体裁特征的规律性认识,以此帮助学习者有意识地将体裁特征的认识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体裁范文,使用显性教学方法直接告诉学习者该体裁范文的语步结构和语言修辞手段。为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单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弊端,现在更多学者倾向于课前给学习者布置体裁分析任务〔34~35〕,比如鼓励学生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分析论文各个部分的语步结构、相应的语言修辞手段以及引用情况等(具体做法可参见Kuteeva〔36〕),课堂上则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发现,教师总结体裁分析的结论,最后给学习者布置写作任务。学习者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还可以让学习者采用注释(annotation)的方式对自己的写作文本与前述的“语步—语阶”和语言修辞手段等进行比较。由此可见,现在的体裁分析教学包含发现、比较、归纳等更为高级的认知活动,更有利于学习者形成体裁意识。其次,既然写作是一种实现交际目的的行为,那么写作不应被视为一种真空状态下的封闭文本产出,同时考虑到体裁既是认知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目标读者群体的文化规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术英语写作中的语言策略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习者注意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即培养读者意识及其掌握相应的语言策略。再次,教师必须引导学习者考虑学科特殊性。正如Cheng所言,“每当使用以前注意的某个体裁特征时,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它是在某个新的或再造的语境中得到使用,因此为实现修辞目的以及被新的修辞语境中的读者所接受,它需要被再次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34〕。换言之,不同学科的具体语境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调整语步结构和相应的语言实现手段。

三、实证研究: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还是非实证研究(nonempirical research),两者的主要分野在于是否涉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粗略划分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传统做法,学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分支学科也不例外。比如Gao等对比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其对研究方法的划分即是实证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包括理论和启示、教学实践、个人经验和观点等)〔37〕。GollinKies沿袭了上述论文提出的二分法(只是实证研究中不仅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还包括定量定性混合研究),将实证研究界定为“那些报告作者系统搜集并分析的第一手数据的研究”,统计分析了《学术英语学刊》和《专门用途英语学刊》在2003~2012年十年间发表的总计414篇标准长度论文(fulllength articles),发现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占上述两本期刊论文总数的88%和83%〔38〕。由此可见,基于数据的分析在学术英语研究中是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对比国内研究,沿用GollinKies的分析框架,笔者分别以“学术英语”和“EAP”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2003~2012年发表的论文,发现在总计72篇论文中,实证研究仅占26%(19篇)。endprint

而国外却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语料库语言学和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数据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而用于定性定量的描写和概括,在学术英语研究中广泛用于研究学术文本的体裁特征以及同一体裁的不同变体。就语料库的类型而言,学术英语研究中使用的专用语料库包括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下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子库、密西根学术口语语料库(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香港科技大学研究论文语料库(Corpus of Research Articles)、著名学者Ken Hyland开发的研究论文数据库(Hylands Research Articles Corpus)等〔39,20〕。学习者语料库则包括学习者英语国际语料库(International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学习者语料库(HKUST Learner Corpus)等〔40,29〕。还有一种方式则是自建语料库,比如Chang和Kuo根据专家的建议选取计算机科学的期刊论文组成语料库〔41〕,Hewings和Hewings選取三本期刊论文以及硕士学位论文组成两个语料库〔42〕,Lim选取了三本顶级期刊的论文组成分析的语料库等〔7〕。在上述三类语料库中,需要特别指出学习者语料库对于学术英语研究的重要价值,比如容词量规模更大、语言标注方式更广泛等〔40〕,同时有学者认为应该鼓励学习者自建小规模的本学科论文语料库以提高写作能力〔43〕。

运用语料库软件(最为常见的当属Word Smith Tools,此外还有Ant Conc等),研究者主要借助词语索引(concordance)等工具揭示学术英语文本中的某一语言特征。比如Bruce以高频词汇以及信号词组的频率统计揭示了自然科学论文研究方法部分倾向于使用“专注于方式”的话语结构,而社会科学倾向于使用“时间和非序列性”的描述结构〔44〕;Charles同样借助频率统计揭示了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同位语从句在政治/国际关系学科研究论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材料科学研究论文的三倍,且前一类论文倾向于使用论述类名词作为先行词,而后一类论文倾向于使用论据类名词作为先行词〔12〕;Duen~as同样借助频率统计揭示了分别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发表的期刊论文在自我提及(selfmention,即使用I、We、Our等代词以及自引用)方面的分布差异等〔13〕;Henry则利用关键词和语境中的关键词等手段揭示了在线语言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练习求职信体裁写作产生的积极影响〔45〕。

需要指出的是,语料库研究方法与体裁分析的结合既有利于教学材料的开发,又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帮助。仅以两篇代表性论文为例。Chang和Kuo以计算机科学研究论文创建了语料库,不仅利用生成的词表为学习者提供了该学科使用频度最高的335个词族,而且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了语步编码,并以此提供学术英语写作在线学习材料〔41〕。Upton和Connor采用体裁分析中的语步作为编码手段,首先人工对求职信的各个语步进行编码,然后再利用计算机软件WordSmith的词语索引功能来分析采用何种语言手段来实施礼貌策略〔29〕。

其二,定性研究占据主流,定量定性混合研究并不少见。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量定性混合研究三类。根据GollinKies的统计,《学术英语学刊》和《专门用途英语学刊》在2003~2012年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中分别有50%和47%的论文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分别有16%和14%的论文则采用了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38〕。

在定性研究论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基于书面语的文本分析,特别是前文提到的运用体裁分析来讨论学术英语写作的语言和修辞特征等。此外,个案研究也比较常见,以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典型例子包括:Cheng研究了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名中国学习者,通过比较他撰写的总计三稿的一篇学科论文前言里的文献综述,分析了体裁意识的增强对他学术写作的积极影响〔34〕;Li则研究的是在中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名中国学习者,从社会政治视角考察了他首次在国际著名英语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过程,以此揭示学术论文发表语境中的权力关系(包括他与导师、他与期刊审稿人等)对他论文发表的影响〔46〕。这些个案研究因其生动的细节讨论而彰显了研究价值,对于国内个案研究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定量定性混合研究同样值得国内研究者借鉴。以Henry研究求职信的写作为例。该研究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分别采用了比较学习者求职信初稿和二稿的质量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比较语步使用准确率、借助语料库软件确认二稿中的高频词及其出现的句型并与网站提供的模板作比较、对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自我评估进行归类分析等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5〕,由此得到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其三,数据描写和分析框架可供借鉴。除了Swales针对论文前言部分提出的开创性语步分析框架以及其他学者受此启发而提出的论文其它部分和其它体裁的语步分析框架,国外研究者对学术英语研究诸多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数据描写和分析框架。比如Duen~as归纳了论文前言部分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所具有的八种功能,Sheldon归纳第一人称单数在学术写作中具有的六种功能〔13,33〕,Charles归纳了使用名词作为先行词的同位语从句具有的三种立场建构功能和作为先行词的名词的四种类型〔12〕,Gillaerts和Van de Velde使用交互性元话语的五类实现手段分析框架来讨论论文摘要的人际性〔16〕,Petric′归纳的细分为八种的两类引用行为以及引用具有的九种功能〔9〕等等。借助于这些信度效度经受检验的数据描写和分析框架,国内研究者可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英语习得过程。endprint

四、結语

把握当前学术英语研究的热点和方法对于国内学界开展学术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就学术英语(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而言,教师要以培养学习者的体裁意识为核心,具体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结合学习者的特定学科引导他们掌握该学科某一体裁的“语步—语阶”分析框架,要引导学习者注重学术英语语法的学习以便达到写作中语言准确性和得体性两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习者形成读者意识以避免汉语思维对于英语写作中体裁特征的负迁移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术英语教学,教师们需要及时跟踪学术英语体裁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自行开展特定学科的体裁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材料。

就学术英语的研究而言,在参考借鉴已有的“语步—语阶”分析框架和数据描写,国内学界应该充分挖掘中介语写作语料的价值,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写作者在某一具体学科学术英语写作中的体裁特征差异并探究背后的原因,这些研究发现将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术英语的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归纳学术英语写作语言和修辞手段及其特征,为国际学术界的知识建构做出更多来自中国学者的贡献。

参考文献:〔1〕

Flowerdew J,Peacock M.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8.

〔2〕Jordan R.R.The Growth of EAP in Britain〔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2,1(1):73.

〔3〕Jordan 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

〔4〕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58.

〔5〕Yang R,Allison R.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ructures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3):264-279.

〔6〕Martínez I.A.Building Consensus in Science:Resources for Intertextual Dialog in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8,7(4):268-276.

〔7〕Lim J.M.How do Writers Establish Research Niches?A Genrebased Investigation into Management Researchers Rhetorical Steps and Linguistic Mechanism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11(3):229-245,234-238,229-245.

〔8〕Samraj B.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Studentproduced Academic Research Paper: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ary Cours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4,3(1):5-22.

〔9〕Petric′ B.Rhetorical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Highand Lowrated Masters Thes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3):238-253,243-247.

〔10〕Basturkmen H.Commenting on Results in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Masters Disserta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9,8(4):241-251,241-251.

〔11〕Mansourizadeh K,Ahmad U.K.Citation Practices Among 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1,10(3):152-161.

〔12〕Charles M.Argument or Evidence?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2):203-218,203-218,205-215.endprint

〔13〕Duen~as P.M.“I/we focus on”: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Selfmention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2):143-162,143-162,150-153.

〔14〕Loi C.K.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 Comparative Genrebased Stud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4):267-279,267.

〔15〕Ayers,G.The Evolutionary Nature of Genr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hort Texts Accompanying Research Articles in the Scientific Journal Natur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27(1):22-41.

〔16〕Gillaerts P,Van de Velde F.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2):128-139,131.

〔17〕Li L,Ge G.Genre Analysis:Structural and Linguistic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medium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1985-2004)〔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2):93-104.

〔18〕Nwogu 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2):119-138,125-134.

〔19〕Kanoksilapatham B.Rhetorical Structure of Biochemistry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5,24(3):269-292.

〔20〕Lin L,Evans S.Structural Patterns in Empirical Research Articles: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2,31(3):150-160,152.

〔21〕Samraj B.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1):1-17.

〔22〕Ozturk I.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Variability Within a Single Disciplin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1):25-38.

〔23〕Lim J.M.H.Method Sections of Management Research Articles:A Pedagogically Motivated Qualitative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3):282-309,293-295.

〔24〕Yang R,Allison,R.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22(4):365-385.

〔25〕Hopkins A,DudleyEvans T.A Genrebased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8,7(2):113-122.

〔26〕Holmes R.Genre Analysis,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4):321-337.

〔27〕Basturkmen H.A Genrebased Investigation of Discussion Sections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Dentistry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11(2):134-144.endprint

〔28〕Martínez I.A.Aspects of Theme in the Method and Discussion Sections of Biology Journal Articl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3,2(2):103-123.

〔29〕Upton T.A,Connor U.Using Computerized Corpus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Textlinguistic Discourse Moves of a Genr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4):314,315,313-329.

〔30〕Vassileva I.Commitment and Detachment in English and Bulgarian Academic Writ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1):83-102.

〔31〕Sheldon E.Rhetorical Differences in RA Introductions Written by English L1 and L2 and Castilian Spanish L1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1,10(4):238-251.

〔32〕SolerMonreal C,et al.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of English and Spanish PhD Thesis Introdu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30(1):4-17.

〔33〕Sheldon E.From One I to Another: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Self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and Castilian Spanish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9,28(4):251-265,254-256.

〔34〕Cheng A.Transferring Generic Features and Recontextualizing Genre Awareness:Understanding Writing Performance in the ESP Genrebased Literacy Framework〔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3):287-307,303,287-307.

〔35〕Yayli D.From Genre Awareness to Crossgenre Awareness:A Study in an EFL Context〔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1,10(3):121-129.

〔36〕Kuteeva M.Graduate Learners Approaches to Genreanalysis Tasks:Variations Across and Within Four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3,32(2):87.

〔37〕Gao Y,et al. Trends in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China and the West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1):1-14.

〔38〕GollinKies S.Methods Reported in ESP Research Article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Two Leading Journal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4,36(4):27-34,30-31.

〔39〕Lee D,Swales J.A Corpusbased EAP Course for NNS Doctoral Students:Moving from Available Specialized Corpora to Selfcompiled Corpora〔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1):61.

〔40〕Gilquin G,et al.Learner Corpora:The Missing Link in EAP Pedagog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4):327,321-323.

〔41〕Chang C,Kuo C.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Online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Writing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30(3):222-234,222-234.

〔42〕Hewings M,Hewings A.“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ticipatory “it” in Student and Published Writ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4):367-383.

〔43〕Charles M.“Proper Vocabulary and Juicy Collocations”:EAP Students Evaluate Doityourself Corpusbuild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2,31(2):93-102.

〔44〕Bruce I.Cognitive Genre Structures in Methods Sections of Research Articles:A Corpus Stud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8,7(1):38-54.

〔45〕Henry A.Evalu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ponse to Webbased,Datadriven, Genre Teaching Material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4):462-484,462-484.

〔46〕Li L.A Doctoral Student of Physics Writing for Publication:A Sociopoliticallyoriented Case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4):456-478.

(責任编辑:杨珊)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英语实证研究
EA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转型刍议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分析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研究生英语基础与EAP能力培养之关系探讨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