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间商说句公道话
2018-01-13苗庆显
苗庆显
最近投放量很大的一个广告,号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我看了很心塞。
这则广告利用了人们的直觉认知,让消费者以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就可以卖更多钱,买家也可以买得更便宜。
它把“中间商”设在了人们的对立面,隐含的前提是,中间商是只赚利润不提供价值的“吸血鬼”。把他们拿掉,买家卖家直接碰面,双方都占便宜,皆大欢喜。
中间商是什么?小贩?中介?经纪?二道贩子?反正几千年来,中间商这个角色就没被重视过,甚至遭到鄙视。人们往往只承认一个商品的生产成本,但不承認它的流通成本、展示成本、品牌成本、信任成本。
而事实上,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中间商的存在,交易环节是减少了,而不是增多了。交易成本是降低了,而不是增加了。也就是说你剥掉合理的中间环节,消费者拿到手里的商品价格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
比如,上海的苹果卖5块一斤,到俺山东老家的果园去摘5毛钱一斤。你让山东的果农自己摘了苹果跑到上海来卖,说不定50块一斤,他还赔本。
有人会说,他可以在网上卖,就能便宜,买卖双方都获益。那我就来说说电商的渠道扁平化。
近些年,食品行业电商强力崛起。我们来看看休闲食品电商并购第一案,“好想你”收购百草味。双方公布的审计报告披露了百草味近三年的销售业绩,其主要成本支出为平台推广费用、平台佣金及快递费,这三项占据了销售成本的69.8%。其在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0.47万元、-645.79万元和1423.53万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百草味在2010年关掉了线下全部140多家店铺,全面转型电商。在2014年亏了600多万元后,又开始在线下发展了40多家经销商,并铺设了大量的线下门店,这才实现了2015年的盈利。
这就是所谓的电商渠道扁平化的最典型现象。
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里,哪有什么多余的渠道让你去扁平?
企业是逐利的,怎会允许一个不创造价值的渠道成员存在?每个渠道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你减一个,成本就会增加一些。
实际上,中间商的作用还远非减少交易环节那么简单,他们往往还提供:信息收集整理、促销推广、谈判、订货、移库甚至承担资金风险等作用。
阿里等大型电商企业,也管自己叫平台商,号称不挣差价。
事实上,他们才懒得挣表面的差价呢,挣那个累死累活还要帮你卖货。他们挣的比表面的差价狠多了,还旱涝保收:你企业入驻,花钱;入驻之后要推广,花钱;打广告,花钱;支付也要通过我。
相对于传统的中间商来说,面对这种平台式的中间商,很多企业的成本未必会下降,有时反而会上涨。
所以,品牌商要经营好,一定要充分调动中间商的资源和积极性。绝不是简单地凭直觉拍脑门,搞个渠道扁平化。扁平化的陷阱一旦掉进去就很难爬出来了。
(摘自《商界》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