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文化自信”

2018-01-13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化自信学术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文化自信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呈正相关的关系。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也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由恢复重建到生长发展,再到提升与振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自信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条件和思想前提,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支撑和重要依托。二者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构成了 4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逻辑和基本图谱。

一、文化自省和文化批判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恢复和重建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怀有重大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本质上是一种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使人们重拾文化自信,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大转折。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人们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束缚,带来文化的反思和觉醒;同时也解除了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枷锁,使他们重新投入科研工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上正轨。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人们从政治鼓动的虚幻 “自信”中惊醒,开始变得思想迷茫和文化焦虑。焦虑经济文化的落后,焦虑科学技术及教育的落伍,也焦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耽搁和停滞。“文化大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文化的断裂与危机,对人文社会科学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学科荒芜、学术异化、学者四散,人文社会科学急待恢复和重建;打开国门,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潮纷纷涌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时重拾“文化自信”集中表现为文化觉醒:文化自省和文化批判。

文化自信作为主体意识的范畴,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状态,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文化的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实际上,敢于和善于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恰恰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表明敢于正视问题,纠正失误,放下包袱,开拓前进。文化自省即文化的自我反思和觉醒,对极左造成的思想混乱和精神损害进行清算和清理,把颠倒了的理论是非重新纠正过来,让理论还原理论,学术回归学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重新有了用武之地。文化自省和反思,离不开文化批判。当一种文化出现问题或面临危机时,必然伴随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澄清是非、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最有力的武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意识形态最前沿和主阵地,当时的文化批判主要是批判极左思想歪曲的理论命题、对学者的压抑、对繁荣学术方针的破坏等。正是在这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中,人们思想获得解放,精神振奋,着眼未来,团结一致向前看,从而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赢得了重要机遇。

文化自省和文化批判使人文社会科学重拾“文化自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学术修复机制建立起来,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恢复、补课和重建。在学科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过正本清源,得到恢复。一些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得到修复,获得生机。有的学科则由于多年被忽视耽搁而需要“补课”。邓小平当时曾大声疾呼“补课”,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3]。不少学科则由于受到破坏和停顿,需要重建,还其本来面目,如刑法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还有一些学科适应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需要重点发展,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水平和企业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科学研究与应用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在学术研究上,改变和调整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者有了潜心研究、学术争鸣、自由探讨的空间。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检验也建立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基础上,一些重大成果相继推出,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学术条件的改善上,坚持“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出台了一些推动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国家和地方制定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等。这些战略和措施的推出,使人们真切感到,科学的春天来了,这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巨变急需做出理论探索和学理阐释,人文社会科学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日益强烈。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思想解放向前推进一步,实践中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都需要理论的引领和先导,每项新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需要学理和智力的支撑。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人文社会科学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做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四个同等重要”以及“两个不可替代”“五个高度重视”等重要论断。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进入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

人文社会科学的恢复和发展,反过来提高了文化自信,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视阈和文化选择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4]。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思想依据和认识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价值提升和信念强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认同、文化反省的基础之上。此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现为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即自觉地在认识自己和他人文化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化及其因素“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在文化自觉方面,自觉检审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既看到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学术不能脱离政治;同时又要看到学术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学术追求真理,不是政治简单的注解,要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来。自觉进行学科与学术的研究和探讨,遵循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构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和学术体系:主要是加强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和经济、法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得到借鉴和运用。自觉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学术探讨和研究,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学科。自觉运用理论和学术成果为社会服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选择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日频、交融日深、交锋日烈的态势。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选择,我们党及时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方针和原则,无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营养,形成对古典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另一方面要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甄别和选择。西方的理论著作、学术思想、概念范畴、研究方法,被大量介绍到开放的中国,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借鉴了国外许多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了学科构建与学术研究。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文化选择是文化自信的实践形式,二者相互结合,有力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

在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中,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导向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解放思想、扩大视野、立足前沿,吸收各种思想营养,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入,端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一大批重点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如系统科学、领导科学、生态环境学、未来学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传统的文、史、哲的相关学科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上,展开了对主体能动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学术观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和智力支持。在管理机制上,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代表的社科研究平台迅速建立、社科普及制度化、社科管理机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科管理网络,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整合助推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与振兴

跨入21世纪以后,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对人文社会科学思维范式的转换和思想理论的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战略部署,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和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专门就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全方位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潮正在掀起。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文化软实力极大提升,显著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视作国家发展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这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有了真切实在的自信:不仅有思想资源、制度条件的自信,而且有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的自信。我们党是一个富于理论创新的党,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作出了贡献;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为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贡献了力量;人类学、文化学、人口学等,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努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现出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5]。此时其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文化整合时期。文化整合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诸种文化要素、特质、形式进行拮英集萃的综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整合,又包括对人类普遍性、共同性、通约性文化因子的整合,同时也包括对不同制度、不同传统、不同地域和民族各种有益文化成分的整合。由此而产生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带来了生动的学科分化与整合、学术交流与争鸣、话语权的建立与竞争的繁荣景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整合,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和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家学者对其时代背景、科学内容和重大意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深入探讨,岀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马克思主义著作编译方面,2009年新出版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性的经典文本。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研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在学科建设上,学科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此时我国已建立了20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构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和确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历史、军事和党建等方面;囊括了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等诸多领域。在学术研究上,专业性、学理性、系统性明显增强,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创新和学术用语,研究方法大大改进和创新。学术成果不仅数量空前,质量也有很大提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着力推出优秀研究成果,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一大批反映各学科前沿研究水准的扛鼎之作陆续推出,彰显了各学科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无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等关系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都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贡献和支持。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决策咨询和智库工作也卓有成效:一批批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转化成了政府的政策措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在语话体系上,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把控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权,营造了良好思想舆论环境。国家高层论坛和全球智库峰会等频繁举办,提供了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和研究成果。中国的话语越来越响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词,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体系也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和产出的效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由最初每项几万元增加到后来的20万元、80万元不等。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搭建各类社科理论普及平台,形成了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党政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几支理论大军,共同创造了人文社会科学全面提升与振兴的新局面。

从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不难看出,文化自信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人文社会科学是从事创造性的事业和工作,它的繁荣发展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以追求真理为己任,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只有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独立思考,创造创新,才能突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原创性;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一往无前、艰苦探索、潜心研究、铸造精品,才能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动性。新时代呼唤新担当,要有新作为,尤需新状态,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化自信学术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