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2018-01-12罗春梅
摘要: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史学应该发挥以下价值和功能:第一,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第二,为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第三,促使人们增强民族认同感;第四,凝聚人心进行现代化建设;第五,引领人们构筑新型文化。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史学应有价值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史学价值;当代中国;借鉴功能;民族凝聚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26-03
历史是宇宙中万事万物活动的经历和过程,具有客观性。历史学是历史学者对这些过程和经历的研究和解释,既要辨析史料、考证史实,又要分析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具有主观性,其中关于规律和联系的研究极具价值和意义。但在当今中国,“历史无用论”有一定市场,历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处境尴尬,历史学者的影响有限,史学被相对边缘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虽说史学的沉默有其历史原因[1]77,但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和趋势,不允许史学继续“沉默”,迫切要求史学发挥以下功能和价值。①
一、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史学价值,在当代中国也一直得到重视。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颇具影响的“大国崛起”系列,即是力图从历史中找寻经验教训的当代典型;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等等。当然,时代不同了,主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够从历史中领悟到有益的经验。例如,毛泽东的军事战略策略便得益于饱览史书,著名的“三十六计”就是战争经验的总结。然而,对普通人来说,从人类过去的失败经历中得到启发,汲取教训,时时警惕,则是容易做到的。因此,历史研究者们一直重视对各种人物事件失败原因的分析,一些学者关注大国衰落原因的研究等等。在当今中国,史学的借鉴功能需要得到进一步发挥,史学研究者仍需深入研究人类历史中失误、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借鉴和启示,尤其迫切需要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成功的經验和失败的教训。
二、为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关系日益影响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界对国家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制定与实施做出贡献,这方面历史学可以说是必不可少。正如著名战略学者钮先钟在其著作《战略研究》中指出的“历史研究实为战略研究的基础”[2]288。同样,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研究,历史研究还能为具体的外交策略提供基础,促进国际交往和国际交流,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史学界要发挥好这一功能,需要政府对历史学科进行整体规划,组织相关人士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的历史研究总的说来缺乏整体规划,研究中国史的很多,研究外国史的较少;在外国史中,关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如英美史、中东史的研究者偏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不受重视的亚非拉国家甚至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几乎无人问津;主要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历史问题,对世界现代特别是当代的历史研究不够。但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对“一带一路”所到之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展开研究,这有利于中国有效进行外交。
三、促使人们增强民族认同感
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有赖于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往往取决于“我们从哪里来”问题的解决。历史学通过梳理研究国家、民族等的历史,能使人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增强对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这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当前,一些人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感兴趣、所知甚少,甚至随意破坏历史遗址,崇洋媚外、言必称西方等不良风气有一定市场。这与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也与现代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历史、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和搜集整理历史档案等构成极大反差。史学界应该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正视中国历史,不仅重视有关精神文化遗产的研究,还要加强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不仅研究汉族文化,还要研究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等等,激发人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史学界还应与媒体等合作开发制作高质量的历史纪录片,做好历史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工作。
四、凝聚人心进行现代化建设
史学在当代中国的更大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从而凝聚人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下中国,文化似乎非常繁荣,新的著作、文章、影视剧等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让人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幻灭,不是激励人们推动社会进步。这就需要加强史学研究,让人们能够窥见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特征和未来走向。
史学界应该加强世界现当代历史的研究,尤其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分析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的可能走向,探讨当今中国发展所处阶段和特点,让人们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特点,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这要求历史学者既有对人类宏观历史的把握,又有对微观历史的精通。通过对具体历史时期、时间、人物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把握目前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而与党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在当前的转型时期,这对于凝聚人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
五、引领人们构筑新型文化
如何构建新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并明确列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优秀成分,其中突出的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等思想。近年来,习总书记先后发表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明确主张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创造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于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思想文化,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信、睿智和高屋建瓴。endprint
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应根据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哪些成分值得继承发展和学习吸收,哪些内容必须摒弃,如何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中国文化。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力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体现这一趋势。中国在国际舆论上要进一步发出自己的声音,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势,争取舆论上的主动和优势。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構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9月1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开幕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重申人类未来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构建新型文化,对于凝聚人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需进一步探讨其具体内容、构建方式和途径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 释:
① 关于历史和史学的价值,著名学者瞿林东、于沛、郭小凌等已
有精辟阐述,参见瞿林东:《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商务印书
馆2011年版;郭小凌:《关于历史价值的理论思考》,《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关于史学 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刘志琴.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2(4).
[2]钮先钟.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罗春梅(1973-),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客座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拜占廷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12世纪拜占廷经济与社会史料整理与研究” (14BSS007)、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1、12世纪拜占廷帝国社会变迁研究”(13YBB227)和2017年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双一流”学科战略先导培育项目“近代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原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