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饺子的滋味

2018-01-12王淼

烹调知识 2018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水饺南阳

王淼

早上太太去她的姐姐家学包水饺手艺,下午便去市场买了水饺皮、高丽菜、猪肉,要我和她一起包水饺。此刻正是冷气团来袭的日子,屋外天寒地冻,冷雨飘飞,在家里包水饺,既是生活情趣,也能够从中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

太太教我包饺子的方法,馅要放多少,边要怎么捏紧,我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听,然后回应太太:“这有什么问题,小事一桩!”,可是看到我包好放在盘子里的饺子,非扁即破面目可憎,不像太太包的个个端庄饱满,无懈可击。

最糗的是下锅煮熟后捞起来的情景,我包的水饺皮破肉绽,惨不忍睹;太太包的个个晶莹剔透,秀色可餐,真的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呀!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读医书,博采众医所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歷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妙手回春,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平等对待,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赠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挨饿受冻,耳朵都冻烂了。他得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后,心里非常难过,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于是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供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三百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求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张仲景给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供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距今已近1 800年,但他做“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以后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总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曾经读过赞美饺子的诗两首:其一,“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有缘伴君三杯酒,相逢一笑齿留香。”其二为:“俗客常笑撑船肚,知己方知腹中珍。牢骚太盛难容物,我辈岂是蓬蒿人。”诗句里把饺子拟人化,第一首说饺子是满腹经纶,深藏不露,但毕竟千古以来酒逢知己,话要投机,因此只伴有缘人;第二首说是凡夫俗子总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饺子原本是稀世珍宝,只是恨无知音赏。如此看来,饺子文化还真是渊远流长,耐人寻味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仲景水饺南阳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润心的水饺
第一次包水饺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吃水饺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善良的打劫
三勺凉水煮人生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