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饺子蕴涵的人文情怀(一)

2018-01-12徐一文常水

烹调知识 2018年1期
关键词:表弟莫言饺子

徐一文+常水

齐家融融聚桌前,

举筷夹起月牙弯。

入口浓浓皆是情,

团团圆圆盼来年。

——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什么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是饺子!

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这首饺子诗无疑把饺子写得惟妙惟肖。只是至今不知作者尊姓大名。

“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有故事的食物。无论是追溯到东汉时期神医张仲景发明“祛寒娇耳汤”,为贫苦百姓治愈伤寒病,还是将饺子作为除夕守岁的传统民俗食物,取“交子”之意,亦或是被称作北方“送行饺子接风面”这一“特供食品”的不二选择,饺子在中华美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国人为什么如此钟情饺子?饺子蕴涵哪些文化内涵与人文情结呢?

饺子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

饺子岂只是美食?笔者以为,饺子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元素丰富多彩,由于形状不同,全国各地对饺子叫法也有所不同,除了饺子,还有扁食、汤角、角子、馄饨等多种名称。制作方法也是各有千秋。其皮可用白面、莜麦面、玉米面、高粱面等制作。馅儿可做成素、荤、海鲜等味儿,五花八门,各凭喜好,各取所需。在缺油少盐缺肉食的过去,人们当然对肉馅趋之若鹜。但是,在告别贫困奔向小康的当代,素馅成为时尚流行风。大众通常喜欢的素馅儿主要有:鸡蛋、粉条、豆腐或豆腐干、茴子白(包菜)、韭菜、大葱等。食用时蘸蒜泥醋。素饺下肚,给肉不换,赛过神仙。

无论荤素,饺子都是美食,这是大家的共识。困难时期逢年过节吃顿饺子就是幸福生活,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平常都吃得上饺子。饺子成为日常美食,亦被视为平民百姓最有营养的食品,你看,饺子馅儿含蛋白质、脂肪、纤维,饺子皮含碳水化合物,一个饺子就是一个小的营养单元。爱吃饺子,可以说是国人的习惯,寻常百姓家,只要父母勤劳,或媳妇手巧,几乎每周都要包一次饺子为家人解馋。

对了,民间还有两句俚语:饺子就酒,越就越有;饺子不就酒,不如喂了狗,这都是嗜酒之人编来劝酒的。还有句俗话说得更家常、更实在:吃了饺子再喝汤,保你健健又康康。于是,在如今各种美食层出不穷、横行争霸的社会里,人们一如既往地把饺子当成最好的食物。

饺子还是个文化符号,是团圆的象征。每年除夕临近,乡情、亲情都会通过饺子在发酵,在浓郁,在释然。改革开放以来,在打工潮的裹涌之下,山村青壮年人开春时节便象候鸟一样,纷纷飞离乡村老巢,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外出讨营生找钞票,春节前夕又象候鸟回归一样,带着思念,带着工钱,归心似箭。他们天南地北地车马劳顿,日夜兼程,不知疲倦,蜂涌回归老巢,回归山寨,回到亲人的身旁。于是乎,每到过年前夕,山村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早就准备好了饺子馅、饺子面,并纷纷驻足村头,流连在车站码头,望眼欲穿,盼望亲人早回还!当亲人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来,一家人便手忙脚乱地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眉目传亲情,把酒问冷暖,举家庆团圆,图的就是那种气氛,那种年味,那种永恒不变的家的情结。

年年岁岁饺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每当看到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你的心情都会格外激动。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只,咬一口下去,任浓郁的汤汁沿着嘴角流出来,再仔细咂咂,这饺子混合着面香、肉香、菜香等几种味道,不仅刺激着味蕾,使唇齿留香,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细心、爱心、真心都包裹在其中,让你在品尝美食之余,能够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感悟合家团圆的真谛。

饺子,是团结的力量、生活的艺术,是力量的支点、艺术的点睛。饺子,始终是国民最爱的食物,是天伦之乐的演绎,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饺子包裹着真情,包裹着幸福,是家国兴旺的符号,是亲人团圆的象征。

“饺子梦”嬗变作家梦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火了,自然而然地,关于莫言的报道也多了起来。纵观那些文字,不难发现,莫言的成功跟“接地气”有关,跟吃饺子有莫大的关系。

真是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莫言的成功居然起源于饺子。小时候,莫言的邻居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家的学生。在劳动的间隙里,莫言经常和这个饥肠辘辘、胃里泛着酸水的大学生谈吃。大家把自己曾经吃过的或者是听说过的美食讲出来,互相慰藉,享受精神会餐。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直咽口水。

一次,这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莫言不相信,竟然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大学生用轻蔑的口吻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莫言就暗暗下决心: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肥肉馅的。啊,每天三顿饺子,那该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天上神仙也不过如此。就是因为这个接地气的“土”理想,让莫言爱上并迷上了写作,最终获得成功。

饺子是幸福符号

其实,笔者与莫言一样对饺子有着别样的情怀。笔者的家乡,豫西南一带,有一句土话来形容偶尔得意或意外获得惊喜的人,叫做:“谁过年还不吃顿饺子?”看来饺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地位很高的一个象征。

记忆中奶奶包的饺子最漂亮,一只只如雪白的小老鼠,整齐地码放在秫秸杆编的盖子上。奶奶一边聚精会神地包,一边给她的孙子孙女们出谜语:“南边来了一群小白鹅,噼里啪啦跳下河”。我们晃着小脑袋,使劲地猜啊猜,但终于猜不出。于是就催着奶奶快说到底是什么。奶奶笑眯眯地指了指盖子上饺子说:“就是它。”这是我童年里最喜欢,记忆也是最深的一个谜语。

可是,笔者从小喜欢吃饺子,却如同莫言老先生一样,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饺子。啊,每天三顿饺子,那该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因而对饺子可谓情有独钟。

那个时候日子过得清苦,能吃上饺子的时候很少很少,偶尔来了客人,家里隆重接待的最好食物,也就是这饺子。但往往是待客人吃完后我们才能上桌吃饭,有的时候就不剩下几个了,我们哥几个也每每因“分赃不均”而吵闹起来。有一次,姨夫带着表弟来我家走亲戚,母亲做的是饺子。那天的饺子真香,母亲割了一斤多肉放进馅儿里,还从菜园里割来嫩韭菜,我们一边帮母亲包,一边流口水。

饺子煮熟了,整个堂屋里弥漫着饺子香,嗓子眼里恨不得生出一只小手抓过来大吃一顿。但照例还是要客人先吃的,我们被支到了一边干这干那。但哪有心思干活儿啊,心思全在那喷香的饺子上了。只见姨夫和表弟坐在饭桌上大口大口地吃,姨夫很瘦,我看到他的脖子下边的喉头结一上一下地蠕动着,因为每一上一下地动一次,就证明又吞下了一个饺子,也就意味着留给我们的又少了一个。过了很长的时间了,姨夫的喉结还是一上一下地动着,表弟也是把头埋在盘子里,胡噜胡噜地大嚼大咽。我透过玻璃窗子恶狠狠地盯着他们,心里默默地念叨:吃,吃,再吃就撑死你了!但他们仍然没停止的意思呢。每人两盘子吃进去了,母亲又给端上新出锅的,边客气地说:“没啥好吃的,多吃点。国华(表弟的名字)吃饱了吗?”那傻表弟头也不抬地连声说:“没呢,没呢。”气得我真想冲进屋子里把盘子抢过来,跟他大吵一顿:“馋猫!难道不知道给我们留几个么?!”

但过年的时候肯定能吃到一回一年中油最多、肉最多、也可以放开肚皮吃的饺子。如今,生活条件好,天天就像过年一样,饺子也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但是,不管怎样,笔者一直認为,不管什么时候,饺子都承载着民生,承载着幸福。至今,每年逢年过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号召各级各地政府一定要做好慰问特困户工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上饺子,一定要让全国人民过一个安乐祥和幸福的节日!(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表弟莫言饺子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饺子
我的表弟
淘气的表弟
爱哭鬼表弟
包饺子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