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源阻尼的微网VSIs并联系统多重谐振抑制方法

2018-01-12蒋向东李学斌胡岩曹晓冬

电气自动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微网有源并联

蒋向东,李学斌,胡岩,曹晓冬

(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溪供电公司,辽宁 本溪 117000;2.中国矿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 言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考虑到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以并网逆变器(Voltage Source Inverter,简称VSI)为基础的现代微电网拓扑应用日趋成熟,并联VSIs结构在分布式电源与负荷电网间的接口作用愈发关键[3-4]。为了抑制VSI功率器件开关工作产生的谐波,文献[5-6]在并网逆变器和电网之间加入LCL型滤波器。然而,LCL 型滤波器具有三阶特性,频率响应在谐振频率处存在谐振尖峰,造成系统处于失稳或临界稳定状态。此外,并联VSIs随着工作机组的投切运行,其等效LCL滤波环节存在的谐振峰值偏移问题,传统阻抗设计方法很难保证其稳定性[7-9]。

针对微网多机组LCL-VSIs并联系统中存在的谐振峰值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源阻尼的微网VSIs并联系统多重谐振抑制方法。首先,建立微电网单模块、多模块LCL-VSIs系统数学模型,并指出VSI单元中存在内部谐振、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三部分。进而,分析不同数目机组单元并联运行时对应谐振频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电容电流反馈的方式实现有源阻尼多重谐波抑制,并对无差拍电压矢量直接加以修正以保证高带宽。最后,为了验证所提有源阻尼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搭建了3×30 kW微网VSIs并联系统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多机组VSIs并联谐振偏移问题有效抑制,并具有足够宽的稳定域度保证了可实现性。

1 微电网并联VSIs系统建模

图1 单模块并网VSI系统等效原理图

图1所示为单模块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等效原理图,图2为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总体结构图。其中,各单元均由VSI逆变单元和LCL滤波器组成,机侧和网侧电抗器分别为LL和Lg,滤波电容容值为Cf。并通过公共接入点PCC组网连接。电网电压Vgrid通过网侧电抗器Lgrid形成公共接入点为VPCC的端口电压。

1.1 单模块VSI独立系统建模

为了优化并网逆变系统跟踪精度和快速响应性能,无差拍控制技术(Deadbeat Control,简称DBC)在高性能并网逆变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了每个开关周期Ts结束时刻网侧电流Ig精确跟踪其给定值Ig*,根据VSI系统离散预测模型可以逆向推导出最优脉宽调制电压为:

(1)

式中VPWM*为无差拍控制最优电压矢量;Ts为数字处理系统控制周期;Vc为LCL滤波器电容电压;LL为LCL滤波器机侧电感。

考虑到无差拍控制自身的离散化特性,进一步建立LCL滤波器z域传递函数为:

IL(z)=H1(z)·VPWM(z)+H1(z)·VPCC(z)

(2)

Ig(z)=H3(z))·VPWM(z)+H4(z)·VPCC(z)

(3)

VC(z)=H5(z)·VPWM(z)+H6(z)·VPCC(z)

(4)

式中VPWM(z)和VPCC(z)分别为逆变器输出平均电压和PCC端口电压;Ig(z)为并网电流;离散传递函数H1(z)~H6(z)由LCL滤波器参数决定。

忽略PWM调制电压VPWM(z)与并网逆变器期望值VPWM*(z)之间的延时问题,即可建立单个并网逆变器单逆变器闭环特性如下:

Ig(z)=GT(z)·Iref(z)-Yeq(z)·VPCC(z)

(5)

式中GT(z)和-Yeq(z)分别为网侧电流对电流期望值和PCC点电压响应值,其具体表述形式为:

(6)

式中系数A(z)和B(z)分别为LL/Ts和1.5-0.5z-1。

图2 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总体结构图

1.2 多模块VSIs并联系统建模

在分析建立单模块并网VSI模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推导多模块VSIs等效电路模型,如图3所示。图3中微网系统由N个并联逆变单元组成,可将其等效为N个可控电流源和N组电流通路。其中,电网电压Vgrid(z)与PCC连接点之间存在串联阻抗Ygrid(z)。基于上述等效VSIs并联模型,可对多机组VSIs系统电流进行精确建模。根据基尔霍夫定理可得逆变器1的电流方程如下:

图3 多模块VSIs等效电路模型

(8)

Ig1(z)=G1(z)·Iref1(z)-VPCC(z)·Yeq,1(z)

(9)

式中Gi(z)为电流源系统闭环增益;Yeq,i(z)为并联系统阻抗增益。

进一步推导式(8)、(9)可知,可将逆变器1的电流方程分解为以下三部分,即:

(10)

式(10)中包含三个独立组成部分,其分别表征三种不同谐振组成部分:逆变单元内部谐振、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第一项(内部谐振)由电流给定变化值决定;第二项(并联谐振)由其他并联VSIs机组共同决定,是造成微电网系统多重谐振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项(串联谐振)由主电网和微电网系统特性决定,通常情况可忽略。式中各项组成部分具体描述分别为:

(11)

(12)

1.3 无阻尼VSIs并联系统特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VSIs并联系统引起的并联谐振特性,采取闭环波特图曲线对其进行分析。假设所有VSIs机组具有相同结构和统一参数,考虑到VSIs电流给定值通常为独立不等,例如采取独立MPPT控制的光伏PV系统。VSIs统一参数详见实验部分表1,图4所示为不同数目VSIs系统并联谐振特性图。

从图4结果可以看出,当VSIs并联系统采取不同数目N组单元并联组网时,其中:N=2、4、6、8。图4中的并联谐振波特图包含两个谐振峰值fres1、fres2,其中低频段谐振峰值fres1随着并联单元数N的增加而向更低频段移动,最低达到200 Hz。上述特性可由图3多模块VSIs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得出,假设VSI2发生给定电流Iref2阶跃性突变,其中部分电流G2(z)Iref2(z)中存在部分电流增量流入并联的VSI1中。此外,分析相移特性曲线可知,随着并联单元数N的增加180°相移发生频率也随之降低,进一步表征了多单元并联系统对应低频分量谐振响应规律。

2 有源阻尼多重谐波抑制方法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单机组LCL滤波器具有更强的高频谐波衰减能力,然而LCL 滤波器存在谐振问题,其频率响应在谐振频率处存在谐振尖峰,同时相位会发生-180°跳变,这容易导致并网逆变器不稳定。在微网VSIs系统中低频谐振频率fres1、fres2会随VSIs数目N变化,将更加容易造成微网VSIs并联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因此需对该谐振尖峰引入一定的阻尼特性,且阻尼特性需具备一定的带宽以保证谐振频率变化时的稳定性。

本文采用电容电流反馈的方式构建有源阻尼控制结构,图5给出了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LCL有源阻尼系统统等效闭环模型,其中图5(a)为完整的双环反馈LCL虚拟阻抗补偿方法,图5(b)中将Hi1的反馈量后移至1/sC的输出端,并将反馈点从Gi(s)的输出端后移至1/sL1的输出端,得到的等效模型如图5(a)所示。显然,电容电流反馈等效为在滤波电容上并联一个阻抗Zeq1,其表达式为:

Zeq1(s)=L1Ts/[KpwmHi1CGd(s)Gh(s)]=Rde1.5sTs

(13)

式中Rd为模拟控制下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的等效并联电阻,其表达式为:

Rd=L1/(KpwmHi1C)

(14)

Zeq1可表示为电阻Req1和电抗Xeq1相并联,如图5(b)所示。将s=jω代入式(14),根据欧拉公式得到Req1和Xeq1的表达式分别为:

(15)

分析式(15)可知,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有源阻尼技术等效于在LCL电容支路上并联了电阻和电感,在不同频率范围内Rd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不再是纯粹的并联等效电阻,而是一个随谐振频率fres1、fres2呈正比例增大的有源阻尼特性。此外,由于VSIs电流环采取无差拍跟踪方式,保证了控制环节有足够高的带宽以跟踪电容电流Ic高频谐振分量。由此可知,增加谐振电流Ic反馈分量后的无差拍控制脉宽调制电压期望值VPWM_mod*为:

(16)

图5 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LCL有源阻尼系统统等效闭环模型

图6所示为多机组VSIs并联系统零、极点分布规律,仿真参数参见表1,其中:虚拟阻抗Rv取值从0.5变化至30。如图6所示,存在2对共轭极点(P1、P2)和(P3、P4)。当虚拟阻抗Rv取值降低至0.5时,共轭极点(P1、P2)移动至稳定圆外部,LCL-VSIs并联系统处于失稳状态;反之,当虚拟阻抗Rv取值增加至30时,共轭极点(P3、P4)移动至稳定圆边界处,LCL-VSI并联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综上可知,有源阻尼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LCL-VSIs并联系统出现无阻尼振荡现象,且稳定域度覆盖范围较宽。然而,在实际数字系统处理的LCL滤波器虚拟阻抗补偿方法由于延时问题,其稳定裕度一定程度上被限制,过大的控制延时甚至使得LCL系统出现不稳定过激振荡,实际LCL-VSIs系统实现时需尽量增大控制系统运算频率。

图6 N组VSIs并联系统零、极点分布规律

3 实验验证

图7 30 kW微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实验样机

为了验证所提“有源阻尼方法”在微网VSIs并联系统多重谐振抑制性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搭建了如图7所示的30 kW微网VSIs并联系统实验样机,实验样机主要参数参见表1,其中包含: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两部分。实验测量波形均由DSP数字处理系统经12位DA芯片输出,控制系统执行频率为20 kHz。

表1 微网VSIs实验样机参数

图8为微网VSIs并联系统稳态性能测试结果,其中:图8(a)为LCL滤波器前、后端电压波形,VPWM为逆变器输出电压,Vc为PCC接入端口电压。由图可知,LCL滤波环节对PWM调制产生的高频开关频率分量进行了有效滤除,PCC接入点并网电压Vc保持了较高的正弦度,且LCL滤波环节保证了并网电压的基频分量相位和幅值的正确性;图8(b)为有源阻尼技术投入与切除对比结果,图中无阻尼LCL系统造成并网特性恶化,电压、电流均产生谐振、畸变现象,对比可知有源阻尼可以有效抑制PCC接入点谐振现象,保证了微网VSIs并联系统向运行在稳定范围。图7(c)为微网VSIs输出电压Vc频谱分析结果,其中电压总畸变率为4.2%,且3、5、7次低频谐波分量低,满足IEEE-754对微网VSIs电能提出的指标要求。

图8 微网VSIs并联系统稳态性能测试结果

图9为微网VSIs并联系统动态投性能测试结果,其中,图9(a)中在t=25 ms时刻,微网VSIs并联系统出现机组投切,此时VSI逆变器输出功率增大,独立为微网负载提供电能输出。微网VSIs并联系统承担更多的负载电流供给,三相电流幅值|iabc|也在该时刻阶跃为2倍。图9(b)给出了动态切换过程中VSI单元有功、无功dq轴电流id、iq解耦过程,可以看出负载突增过程VSI动态特性优异,功率跟踪有功q轴电流耗时仅为3 ms,且无功d轴电流并未出现瞬时突增、减问题;图9(c)为不同负载、不同功率因数特性下VSIs并联系统投切响应时间统计结果,其中功率因数cosφ=0.2时出现响应时间峰值,即便如此该值也仅为5 ms时间,满足微网VSIs设备动态备用供电响应时间要求。

图9 微网VSIs并联系统动态投性能测试结果

4 结束语

为了克服微网多机组LCL-VSIs并联系统中存在的谐振峰值偏移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有源阻尼的微网VSIs并联系统多重谐振抑制方法,并基于30 kW微网VSIs并联系统实验样机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多机组LCL-VSIs系统随着并联单元数N的增加,低频段谐振峰值将向更低频域趋近,验证了多单元并联系统对应低频分量谐振响应规律。

(2)基于有源阻尼的微网多重谐波抑制方法可实现多机组LCL-VSIs稳定运行,且多机组系统动态响应性能优异,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和经济性。

[1] 王晓, 王喜明, 屈稳太,等. 六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J]. 电气自动化, 2015, 37(4):37-40.

[2] BAO C, RUAN X, WANG X, et al. Step-by-step controller design for LCL-Type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capacitor-current-feedback active-damp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4, 29(3): 1239-1253.

[3] 郭小强, 张学, 卢志刚,等.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光伏并网逆变器功率/电流质量协调控制策略[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3):346-353.

[4] EREN S, PAHLEVANI M, BAKHSHAI A, et al. An adaptive droop DC-bus voltage controller for a grid-connected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with LCL filter[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5, 30(2):547-560.

[5] 杨勇, 李世华, 朱彬彬,等. 基于双阶广义积分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灵活功率控制[J]. 电网技术, 2014,58(4):952-958.

[6] 张宁云, 唐厚君, 姚辰. LCL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有源阻尼离散域分析[J]. 电力电子技术, 2015, 49(8):9-11.

[7] LAZZARIN T B, BARBI I. DSP-based control for parallelism of three-phas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3, 9(9):749-759.

[8] 汪玉凤, 宋雪萍, 郝辉,等. SAPF并网滤波器RC并联LCL增阻尼新方法[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5, 27(8):19-24.

[9] 王海松, 王晗, 张建文,等. 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分裂电容无源阻尼控制[J]. 电网技术, 2014,58(4):895-902.

猜你喜欢

微网有源并联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基于移相控制的双有源桥变换器回流功率分析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基于OMAP-L138的微网控制器设计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基于有源箝位的开关电源设计
邱有源书法作品欣赏
基于改进下垂法的微网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用于微网逆变器并联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