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品种玉米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8-01-12张润生白永新魏振飞白宇皓温日宇贾新宇张建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先玉郑单利民

张润生,白永新,李 鹏,魏振飞,白宇皓,温日宇,贾新宇,张建华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 034000)

耐密性是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现阶段,耐密和适宜机收已成为玉米新品种能否大面积推广的重要性状指标。耐密育种在今后的玉米育种工作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理想的株型、优良的抗性和较高的产量对于玉米的耐密性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玉米的耐密育种是完美株型、优良的抗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机结合[2]。近几年生产实践证明,依靠挖掘玉米单株生产力来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已经比较困难,而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选择种植耐密型玉米品种是实现高产的主要途径[3]。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单位面积玉米总产量,但是若超过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继续增大其种植密度,玉米反而会出现单产降低现象[4-7]。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高产课题组研究市场上主栽的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变化规律,总结各品种自身的特性和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的变化,对玉米生产过程中选择适宜品种并合理密植以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8-11]。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5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檀村试验地进行,选择山西省近年来的主推品种大丰 30、登海 618、利民 33、瑞普 959、先玉 335、郑单958共6个品种进行试验。

1.2 试验方法

每个玉米品种以6.0万,6.5万,7.0万,7.5万株/hm24个密度梯度经行种植,以品种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进行裂区设计,每品种每个密度种植10行,行距50 cm,小区面积30 m2。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抽穗期每个处理选取有代表性的10株进行测量,包括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等,并计算各性状的平均值。成熟期每个处理选中间2行进行收获并晾晒,然后每个处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果穗10穗进行考种,包括穗长、秃尖长度等,并计算平均值,最后进行测产。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和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株高与密度的关系 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株高逐渐增加(图1)。但是不同品种间株高存在很大差异,平展型品种大丰30、瑞普959、先玉335、郑单958株高显著高于紧凑型品种登海618、利民33,品种不同对密度反应程度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1.2 穗位与密度的关系 由图2可知,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各玉米品种的穗位高度逐渐增加。不同玉米品种间穗位高度不同,其所表现出的趋势基本与株高的趋势相一致,玉米植株的株高增加其穗位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平展型品种穗位高度显著高于紧凑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平展型品种大丰30、瑞普959、先玉335、郑单958相邻密度间穗位增幅较大,而紧凑型品种登海618、利民33增幅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穗位与密度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1.3 玉米单株叶面积与密度的关系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维持生长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场所,叶面积的大小影响植物干物质的积累。由图3可知,在玉米抽穗期,各玉米品种单株叶面积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品种单株最大叶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先玉335、大丰30、瑞普959、郑单958、登海618、利民33。由此可见,高秆平展型品种单株叶面积大于矮秆紧凑型品种,但是高杆平展型品种单株叶面积变化幅度受密度影响相对较大。

2.1.4 穗长与密度的关系 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各品种穗长随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图4)。玉米品种在6.0万~7.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穗长变化均不明显;在7.5万株/hm2密度时,各品种穗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缩减,但是大丰30、登海618、先玉335、郑单958等4个玉米品种穗长减少较多,而利民33、瑞普959穗长变化较小。

2.1.5 秃尖长度与密度的关系 由图5可知,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的秃尖长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玉米品种秃尖长度逐渐增大。在6.0万~6.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大丰30、利民33、先玉335、郑单958秃尖长度随种植密度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在7.0万~7.5万株/hm2密度时,大丰30、利民33、郑普959、先玉335秃尖长度随种植密度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利民33和瑞普959在各试验密度范围秃尖长度都不大,郑单958在中低密度(6.0万~6.5万株/hm2)时,基本无秃尖,但在中高密度(大于7.0万株/hm2)时,秃尖长度显著增长。

2.2 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图6可知,从6.0万株/hm2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也逐渐增加。大丰30、先玉335、瑞普959、登海618在6.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达到峰值,然后其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郑单958产量在7.0万株/hm2密度时,达到峰值,之后其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利民33在试验的密度范围内,其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增产幅度逐渐减小。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12-13]。本试验所选用的材料单株叶面积和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株高、穗位、秃尖长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从低密度到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范围内,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是到达临界峰值后,若继续增大种植密度,其产量反而会出现下降趋势。利民33属于耐密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影响较小,因此,该品种适宜密度范围大,可增大种植密度。

本研究对各品种玉米植株均采取相同处理方式,对品种间的性状比较处在同一水平上,可比性较高,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试验结果表明,在6.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种植大丰30、先玉335、瑞普959,在7.0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种植郑单958都可以获得超过17.5 t/hm2的高产量。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和当地自然条件,发挥品种生产潜力,合理密植才能提高玉米产量[14-20]。

[1]周旭梅,高旭东,何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0):34-38.

[2]路海东,薛吉全,马国胜.不同类型饲用玉米高产栽培密度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专刊):124-127.

[3]刘伟,张吉旺,吕鹏,等.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J].作物学报,2011,37(7):1301-1307.

[4]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5]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等.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质量效应[J].玉米科学,2005,13(2):99-101.

[6] JAMPATONG S,DARRAH L L,KRAUSE G F,et al.Effect of one and two eared selection on stalk strength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maize[J].Crop Science,2000,40(3):605-611.

[7]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Z):166-169.

[8]齐华,梁熠,赵明,等.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3):134-139.

[9]王鹏文,戴俊英.玉米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9,14(3):60-64.

[10]袁志华,李云东,陈合顺.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及抗倒伏分析[J].玉米科学,2002,10(3):74-75.

[11]邵新胜,梁哲军,赵海祯,等.山西省作物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3.

[12]陈保国,白永新,张润生,等.山西省普通玉米品质育种分析与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593-595.

[13]刘化涛,黄学芳,黄明镜,等.不同品种与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32-34.

[14]白莎,池宝亮,黄学芳,等.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研究 [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8):21-26.

[15]史向远,周静,张晓晨,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459-461.

[16]黄璐,乔江方,刘京宝,等.夏玉米不同密植群体抗倒性及机收指标探讨[J].华北农学报,2015,30(2):198-201.

[17]程云,王枟刘,杨静,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23(5):112-116.

[18]高鑫,高聚林,于晓芳,等.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2,20(4):69-73.

[19]白永新,张润生,李鹏,等.玉米品种抗倒伏关联特性的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11):1592-1596,1607.

[20]刘魏魏,赵会杰,李红旗,等.密度、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5-78.

猜你喜欢

先玉郑单利民
不同地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化控剂对不同玉米品种倒伏性及产量影响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降解膜应用试验
6个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比较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