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法孵化台湾泥鳅受精卵试验
2018-01-12孙守旗
孙守旗
(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怀远 233400)
台湾泥鳅属鲤形目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为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肉质滑嫩,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备受养殖户喜爱[1-2]。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台湾泥鳅的养殖,已经出现了苗种严重短缺现象。笔者2016年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进行了两种孵化方法的对比性生产研究,旨在摸索出一套实用、简易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孵化方法,为生产单位批量生产台湾泥鳅苗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亲本 亲本来源于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鳅科鱼类良种场,并在其繁育基地做此试验。亲本泥鳅规格:平均12尾/kg,体长16 cm以上,体质量60 g/尾以上,要求体表无伤,头肩背宽,体型丰满,繁殖期雌体腹部有明显卵带轮廓,1冬龄以上。台湾泥鳅亲本雌雄个体的长度和体质量无明显差异,这和当地大鳞副泥鳅不同[3]。相关培育技术参照(DB34/T1000-2009)《泥鳅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操作规程》。
1.1.2 人工催产药物及工具 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鲑鱼促性腺激素类似物(S-GnRH-A)。工具:注射用1 mL医用皮试注射器、解剖盘、泥鳅人繁工作台,亲本控制网、手捞等。
1.1.3 脱黏材料及脱黏工具 材料:黄泥浆、氯化钠、水。脱黏工具:塑料盆、过滤网、羽毛、勺等。
1.1.4 孵化设备 砖混结构鱼苗孵化环道9口,直径8 m、深度1 m,孵化用水体30 m3。
1.1.5 附着受精卵的材料 着卵网规格40 cm×50 cm,骨架为8号钢丝,网片为40目尼龙网,数量若干个。
1.2 方法
1.2.1 人工催产 催产时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 IU、马来酸地欧酮(DOM)1 mg、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5 μg合剂,依照泥鳅个体大小和成熟度酌情增减药物的用量,雄鳅减半。采取背部肌肉注射药物的方法,左手用控制器将泥鳅亲本固定后,右手执注射器从其背鳍基部后方两侧肌肉较多处刺入,深度0.1~0.2 cm,向其头部呈45°角迅速注入药液。
1.2.2 人工授精 水温25℃时效应时间11 h左右。操作时麻醉泥鳅亲本使用麻醉剂MS-222,麻药浓度为100 g/m3。左手用毛巾包住泥鳅的头部,右手抹去泥鳅体表的黏液和水分后,把卵粒和精液排挤在干净的容器里,雌雄比例为3∶1。同时用羽毛搅拌完成操作。
1.2.3 脱黏 黄泥浆脱黏液配制方法是:黄泥浸在水中12 h以上,泡软后加水搅匀通过80目滤网过滤,此时黄泥浆为黏稠悬浮物状态,脱黏时不停搅拌,防止黄泥沉淀。黄泥、水的比例是3∶10,加入氯化钠使其含量达到0.6%的浓度。
脱黏操作步骤:精卵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后,迅速倒入黄泥浆,用羽毛搅拌脱黏,每10万粒受精卵约需200 mL黄泥浆脱黏。
1.2.4 着巢 人工授精后泥鳅受精卵直接泼洒在静水中的着卵网具上,每个网片上布卵5万粒左右,做到均匀分布无挤压成堆现象。受精卵布置好后2 min便可黏在网片上,取出着卵网具悬挂在微流水孵化环道内进行孵化。
1.2.5 孵化 脱黏后的受精卵直接进入环道孵化,孵化初期加大水的流速,流速控制在25 cm/s左右,此时观察水中受精卵能够被流水冲散,并均匀在水中分布,6 h后降低流速,控制在15 cm/s,具体以能够让鳅卵浮起为准。水温24℃时,30~32 h之间90%的受精卵孵出鳅苗,28℃时,需要24~26 h孵出。
未脱黏受精卵悬挂在环道微流水中孵化,流速控制在15 cm/s,出苗时间与脱黏孵化相同。
1.2.6 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计算 受精率的计算方法:受精后6 h为计算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受精卵,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着色,肉眼观察计数。每批次抽取3个样品,计算受精率的平均数为该批次的受精率。
孵化率的计算方法:泥鳅受精卵全部孵化出苗后,抽样计算幼苗总数,计算孵化率。
畸形率的计算方法:在抽样计算孵化率的同时计算畸形率。健康苗种的标准是体型正常无弯曲残次现象、体色灰黑或灰黄,体长3~4 mm,活动正常且有逆流游泳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受精率=成活的卵粒数÷卵粒总数×100%;
孵化率=泥鳅幼苗数÷受精卵数×100%;
畸形率=幼苗残次数÷幼苗总数×100%。
2 结果
试验2016年5月9日开始进行人工繁殖,到5月25日繁殖结束,两种方法共孵化台湾泥鳅5批次,每次生产在进行到人工授精后,分成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受精卵的脱黏孵化和着巢孵化。本次试验共获苗9 794万尾。两种方法孵化的结果是:脱黏孵化产苗8 259万尾,孵化率81%,畸形率2.4%;不脱黏孵化产苗1 535万尾,孵化率61%,畸形率7.3%。详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孵化的情况
3 小结
台湾泥鳅是近年来兴起的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具有生产速度快、雌雄个体大小无差异、个体大、骨骼软、可食部分较多等诸多优点,备受养殖户、消费者关注和喜爱。由于台湾泥鳅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已经出现短缺现象,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工作。在台湾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方面,各地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都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受精卵的孵化方法有脱黏和着巢两种:脱黏工作相对复杂,增加了劳动强度,技术上要求员工操作手法娴熟;着巢孵化简便易行,但是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鱼类受精卵孵化率受天气、水温、水质、敌害、设备、管理、亲本成熟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次试验为了提高可比性,两种孵化方式采取了使用相同设备和水体同步孵化,每一批次都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从试验结果来看,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孵化台湾泥鳅受精卵,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试验结果与李峰[4]试验的结果比较接近,李峰试验孵化桶流水孵化率为80%、网箱静水孵化率为60.6%,李倩等[5]采取特制孵化设备进行受精卵孵化,孵化率平均在80%,与本次试验也比较接近。本次试验中脱黏孵化的孵化率81%,着巢孵化的孵化率平均61%。两者相比较,后者降低了20个百分点,说明脱黏孵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提高苗种生产能力。建议台湾泥鳅苗种生产单位应使用脱黏微流水孵化的方法开展苗种繁育工作,可有效提高孵化率和产能。
台湾泥鳅产黏性卵,受精卵的黏性比当地泥鳅、大鳞副泥鳅要强,采用着巢孵化在布卵时很难做到布卵均匀无堆积,受精卵黏在一起,中间的卵粒不接触新鲜水,容易缺氧造成死亡,死后的卵粒感染水霉菌可形成霉菌扩散,影响其周围的卵粒发育,这是造成着巢孵化率低、畸形率高的原因。
我国已经制定了青、草、鲢、鳙等鱼类的苗种质量标准[6],台湾泥鳅苗种的质量标准尚没有制定,本次试验中两种孵化方法的幼苗畸形率分别是2.4%和7.3%,朱瑜等[7]认为优质台湾泥鳅苗种中的畸形率应低于3%,很显然本次试验中着巢孵化的畸形率较大,说明着巢孵化台湾泥鳅苗的质量较差,而脱黏孵化的结果比较符合朱瑜等人观点,可以批量生产优质台湾泥鳅苗。
[1]丁辰龙,王兴海,王宣明,等.台湾泥鳅与本地泥鳅繁育、性腺发育与生长的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66-73.
[2]黄菊,储张杰,邓尚贵,等.三种泥鳅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的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1):32-35.
[3]戴璐怡.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形态学研究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排列分析[D].宁波:浙江海洋学院,2015.
[4]李峰.台湾泥鳅人工繁育试验[J].云南农业,2016(6):51-52.
[5]李倩,茹金根,刘士力,等.“台湾泥鳅”人工繁殖试验[J].河北渔业,2014(9):34-46
[6]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农业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7]朱瑜,林岗,覃东明.台湾泥鳅的质量研究[J].养殖与饲料,2016(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