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照片里的人怎么都不笑

2018-01-12

新传奇 2017年44期
关键词:恭亲王肖像画老照片

现代人在拍照的时往往会微笑,相比之下,许多老照片中的近代人物却都是一副严肃脸,甚至是哭丧着脸。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解释都是说在摄影术出现的早期,照片曝光时间长,被拍照的人无法在这么久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笑容。

被误认为大炮的照相机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

和英法联军一起进城的还有一个意大利人,名叫费利斯·比托,他是当时英军的随军摄影师,他随着英法联军的步伐,将相机镜头第一次对准了这个古老的帝国,拍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

费利斯·比托看到代替来谈判的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便想给他拍张照片。

英法联军中的英国陆军司令克灵顿将军在其日记中描述比托为恭亲王拍摄照片:“在条约签订仪式的过程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比托先生似乎很想给‘北京条约的签订’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他的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把它放在大门正中,用偌大的镜头对准了脸色阴沉的恭亲王胸口。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地抬起头来,脸刷地一下就变得惨白。恭亲王以为他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那架相机的模样确实有点像一门上了膛的迫击炮,准备将其炮弹射入他可怜的身体。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当他明白这是在给他拍肖像照时,他脸上惊恐的表情顿时转阴为晴。”

但是由于光线问题,这次拍照并不成功。不过,比托没有放弃,恭亲王回访谈判代表额尔金勋爵时,比托再次抓住时机,在额尔金勋爵的住处给恭亲王补拍一张肖像照片。据英军军医芮尼的描述:恭亲王那天“身穿一件紫色的,绣有黄龙的锦缎官袍……他戴着一顶边缘上翘的官帽,除了在顶戴处有一个红绸做成的旋钮之外,并无其他任何装饰”。这张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此后被多次使用,成了恭亲王的标准像。

摄影师的中国“苦难之旅”

恭亲王思想开放,甚至被顽固派取了个外号叫“鬼子六”,连他一开始都无法理解拍照,普通的老百姓更是视其为洪水猛兽。

在百姓看来,人端坐在相机前不动,被“炮筒”直对脑袋,还要注视着“炮筒”,随后,伴随“咔嚓”一声,有时甚至还会有打光的烟火,无异于受刑。有些人惊慌失措,像丢了魂。于是,人们四处传说,照相会偷走自己的魂魄。

图由左上起:慈禧太后、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近代人物的照片几乎全都是这种严肃甚至略“丧”的风格

1867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带着照相机进入中国。约翰·汤姆逊经香港从福建开始启程,由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五年间,他走过中国大部分地区,拍摄了大量相片,有人物、有山水、有市井。但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人对照相的抵触。

在广州,汤姆逊想拍摄养蚕和纺织整套的流程,从种植桑树、养蚕到缫丝的过程。但处处遭遇阻碍,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照相对健康不利。汤姆逊不厌其烦,四处游说。还好有缫丝工人愿意接受拍摄,这张照片让汤姆逊感到非常可贵,因为这是唯一一张关于广州纺织的照片。

在潮州,汤姆逊想要拍摄当地的广济桥,一个类似吊脚楼与桥的建筑。为了避免惊动当地人,他特意选择凌晨拍摄。但当他架设机器的时候,还是惊动了周围的人。这下麻烦大了。

当地百姓发现,这个洋鬼子不知在鼓捣什么玩意,好像要施什么邪恶法术。

一些人开始朝他投掷石子、土块,汤姆逊一边保护笨重的机器,一边还要躲闪。有些店铺的伙计连生意都不顾了,关了店铺,投入战斗,加入阻止洋鬼子照相大军。由于拍摄地隔着条河,很多人只能隔着河叫喊、扔土块。也有人驾船而来,试图阻止汤姆逊,当船快靠岸时,被汤姆逊的同伴阻挡。有人上来要和汤姆逊搏斗,被汤姆逊拿三脚架打翻在地。即使这样,汤姆逊的一只眼睛还是被土块打青了。

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都不笑

虽然在清末,大部分人对拍照持有恐惧态度,但也有人对照相有浓厚的兴趣,其中的翘楚就是慈禧太后。

故宫博物院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七月建立的慈禧太后《圣容帐》,记载她为次年七旬庆典拍摄照片的情况。光是这次庆典,她就留下了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30多种共100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

然而,不论是慈禧太后、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还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近代人物的照片几乎全都是严肃甚至略“丧”(失去目标和希望的样子)的风格,哪怕是本该喜气洋洋的婚礼,在老照片里也看起来如同葬礼一般。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解释都是说在摄影术出现的早期,照片曝光时间长,被拍照的人无法在这么久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笑容。

然而,这些“丧照片”的拍摄时间都是19世纪晚期,那时的照相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曝光时间也已经从最初的半个小时缩减到了只有几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持微笑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因此,照片曝光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主要原因。老照片里的人物之所以都显得那么“丧”,主要还是因为早期肖像照片受到了肖像画的强烈影响。

这一点,在马克·吐温给《萨克拉门托每日联盟报》的信中可以得到佐证:“照片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没有什么比传给后代一张被永远定格的傻笑更该死的了。”

马克·吐温的看法是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态度:虽然拍照的花费要比请人给自己画一幅肖像画便宜得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人们要隔很长时间才能有机会去拍一次照,有些人甚至一辈子只拍过一张照片。

因此,如果人们要去拍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拍肖像照。而早期肖像照则在各种方面竭力模仿肖像画,也自然继承了肖像画中人们严肃的表情。

同时,那个时代的摄影家们为了证明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机械操作,也力图将摄像拍出古典画的效果。

而古典肖像画中人们不笑的原因也很好解释:古人即使是王公贵族,一辈子里的肖像画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某些人一个星期的自拍多。同时,肖像画本身也并不是对某一瞬间的随意记录,而是一个人想展示给世人及后代的整体形象。

此外,有能力拥有肖像画的人往往也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庄严、肃穆而高贵的,如果是面带笑容的肖像画,则会让人认为这个肖像主人是个任性、随便甚至是放荡的人。

至于后来照片中出现的笑脸,则与照相机的普及有着很大关系。

到了20世纪,照相设备逐渐变得便宜且易于操作,个人相机出现并得到普及,拍照不再是一件昂贵的事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就如一句相机广告语所说“你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拍照已经变得更方便也更廉价。

因为可以拥有更多的照片尤其是生活照,再加上此时电影的兴起,让世人了解到人们在银幕上也是可以有正常动作神态的,公众对于照相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更休闲随意,拍照时的笑容也开始逐渐增多。

许多相机和胶卷公司也顺应了这个趋势并加以推动,在制作广告时展现更多笑脸的场景,进一步让人们觉得在拍照时露出笑脸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到了二战后,表情轻松并露出笑容基本上成了照相的标配。在一项对从1905年到2005年美国高中年鉴里学生照片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人们在拍照时露出笑脸的次数逐年增加的趋势。

即使是在正式场合的照片或者官方肖像照中,现代王室贵族以及高级官员,也都不像从前那样一直都板着脸,反而常常会表情轻松、面带笑容,甚至还会露齿而笑。

猜你喜欢

恭亲王肖像画老照片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咸丰和恭亲王:好兄弟相爱相杀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
独特的肖像画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