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2019-08-07邢志宇

理论观察 2019年5期

邢志宇

摘 要:道光末年的秘密建储制是与清历代的秘密建储制度有所不同的。本是一匣一谕为最初立储定制,而道光帝却因在皇子继承人问题则是左支右绌,分外难择。乃至在殡天之前仍有所顾,最终书写二谕密放锦盒。一道是立储嗣君奕詝的遗诏,一道则是敕封恭亲王奕?的遺旨。然而,就是因为道光帝的立储徘徊犹豫和施行了“一匣两谕”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兄弟二人的命运转变和此后相处关系的转变。

关键词:一匣两谕;咸丰帝;恭亲王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98 — 04

秘密建储制是自雍正年间开始施行的一项国家选拔皇位继承人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太子逼宫篡位、诸皇子残害争斗和皇子与大臣结党营私之弊。是维护统治阶级过渡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实施策略。其传位制度也与历代所不同,既不一定传位与嫡长子,亦不豫立皇太子。而是皇帝惟贤能者而书其名密放锦盒之中,待大行后由亲贵大臣开置锦盒依先皇遗照遵制宣读,遂立皇位。然道光末年却因难以抉择继位人选,在颁布储君嗣位的诏命中则出现了刺封亲王的旨意。这是在有清一代的秘密建储诏命中的首次开端,也是在清史中唯一的一次在立储诏命中含有另刺封他人的遗旨。

然为何道光帝对建储如此犹豫不决?“一匣两谕”事件最终为何给奕?带来悲剧的命运?登基后的咸丰帝与恭亲王是如何相处?今日研究者述及道光帝、咸丰帝与恭亲王的君臣父子关系多杂纷繁。〔1〕能够清晰的把君臣父子三人的整体内心发展变化的脉络拿捏准确到位。并能用美妙的语言艺术刻画出当时的历史场景。本文则依据史料侧重试析咸丰帝(奕詝)与恭亲王(奕言斤)在道末咸初的立储政治中二人关系发展的变化,并进一步阐释恭亲王奕?由兴到衰的命运转变历程。

一、立储风波与“四、六”之争

宣宗道光年间,皇子诸多,在清史上,可以说宣宗是最后可以有秘密立储能力的皇帝。除皇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英年早逝后,还有四子奕詝、五子奕誴、六子奕言斤、七子奕譞、八子奕詥和九子奕譓。在道光年,一下子又这么多儿子,可谓喜福事。即便从皇位继承的角度考虑,选择面越大,就有可能挑出英主。若仅有一子,是明是暗则都是他了,朝廷的前景也就明暗不清了。宣宗认为在王朝政治中,确立皇储,是无可争议的头等大事。〔2〕但是在诸多皇子中来挑选继承人也绝非容易的。必竟勘定皇位的继承人选是关乎于江山社稷是否恒远绵长的大事,即便是处身暮年的道光帝为江山社稷着想,为守卫大清祖业着想对于立储的事情也是万不可疏忽的。

在诸皇子中除皇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过继给道光之弟和硕惇恪亲王绵恺为嗣,袭郡王位外剩下自皇六子后诸子皆年幼无知。故,在诸皇子中,唯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言斤颇受道光帝钟爱难以抉择立储。〔3〕史载:

宣宗(即道光帝)晚年最钟爱恭忠亲王(即奕?),欲以大业付之。金合缄名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以文宗(即奕詝)贤且居长,故浚巡未决。〔4〕

提及四子奕詝,则少年时代颇为命苦。其生母(既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因受宠于道光帝,很快由全嫔晋封为全妃、全贵妃。自生奕詝后,于道光十三年四月皇后佟佳氏崩,翌年,奉旨册立为皇后。但好景不长,在奕詝还不满十岁时,即道光二十年正月,她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三岁。她死后,奕詝由皇六子奕言斤的生母静贵妃抚养。〔5〕因奕詝、奕言斤兄弟二人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学习,静贵妃抚养奕詝如同己出。然奕詝是中宫所诞,且居长。年幼时二人的感情最为至密,奕詝待奕言斤有如亲昆弟一般。但奕言斤的才华胜过奕詝。这也是在立储问题上让道光帝迟疑未决的原因。不过在道光帝心中两位皇子无论忠孝才干皆各有千秋,以至于慎之又慎的道光帝在择选继位人问题上常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而选拔。谈及考试检测,则不得不涉及两位皇子的各自老师杜受田〔6〕与卓秉恬〔7〕这两位鸿学大儒的指导。时则杜受田教授奕詝,卓秉恬则辅导奕言斤。在先生之间的教辅和学生之间的潜在较量下,也逐渐影响了皇位继承者的选择。史载: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奕詝)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奕詝)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8〕

然果真奕詝因校猎不发一矢而得圣心?南苑对奏而获储位?凭此据则尚可待考。然而对于奕詝校猎另有文载:

文宗(奕詝)体弱,骑术亦娴,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际,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治之,故终身行路不甚便。〔9〕

据上述文本而言,奕詝不发一矢则是以言表仁理来欲盖其不如奕?的身体机能比试,而出此主意者正是他的老师杜受田。这也不难猜想,有一个能洞悉皇帝内心的老师辅佐,何愁大业不成!文章记载奕詝获得杜受田的教辅不仅如此,另有在道光病衰时奏对更为所妙:

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请命于其师。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10〕

对于道光帝勘定立储的过程记载虽然颇为杂多,但道光帝纠结立储人选的事实却真实无疑的。综述道光立储不决则其因有二:一、道光帝更为偏爱奕?,首先奕?之才能无论在时政、智识在当时都高过于奕詝,道光帝不可不有所察觉。其次道光帝深知储君须要有能当得起大任,抗得住江山社稷的肩膀。并认为奕詝文弱,身有良辅者尚可,独支则不可担也。若立奕詝,然具有良辅之臣又能辅之若何?自己万年后奕詝是否能够胜任天祚?实则不好妄下定论。此为道光所忧心,故不敢擅专确立。二、道光帝亦疼爱奕詝,首先奕詝与其年少遭遇巧同。史载:宣宗之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二年二月戊寅,崩,谥曰孝淑皇后。〔11〕显然宣宗道光帝也是年少丧母,同样也是以皇子身份寄养在其他名义上的母亲(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宫中。对此“苦命父子”的悲痛遭遇。道光帝看四子奕詝怎能不触景生情?又能有谁比他自己更理解他儿子奕詝年少丧母的悲痛心情?其次,对此弥补这特别的爱,也是道光帝立储未决的另一重要原因。然而,就是这感情用事、迟疑不决,却在一定程度上“害”了他心爱的两个儿子。从而使二子由昔日的亲善涉足到如今对权利的角逐之中。

二、兄友弟恭与亲情见恶

史载奕詝与奕?虽说不是一奶娘胎的兄弟,但是同在宫中教养的日子里却使他俩最为至密。少年时代一起在上书房学习,课下共同专研武艺。曾让内务府制煅刀、枪。兄弟二人琢磨武功招式,道光观二子甚为高兴,以赐名刀、枪。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12〕道光赐名其本意则是要让其兄弟之间同心协力,方能以后安扶社稷。然而兄弟二人在道光帝大行后的所做所为却违背了道光帝当时的初衷。兄弟二人并没有向道光帝所想那样同心同德,而是走向了妒忌从而到了见恶程度。而妒忌的事件有文记载则从宣宗病危时说起。

宣宗将崩,忽命内侍宣六阿哥。适文宗入宫,至寝门请安,闻命惶惑,疾入侍。宣宗见之微叹,昏迷中,犹问“六阿哥到否”。迨王致,驾已崩矣。文宗即位,恭王被嫌,命居圆明园读书...〔13〕

此文记载,虽与之实录正史相比较之过于戏剧性,但亦有史家以为非全不可能,且若果有此事,以宣宗优柔寡断之性格,更改之可能性极高。〔14〕照此论断,奕詝之最终得位,在个人情感上难免不与奕?结下心结。同时也是兄弟二人由友而怨、由亲而疏关系变化的内在因素。如果说此事件则是兄弟二人交恶发展萌芽之一,那么另外的“遗诏事件”中的侧面也能表现出兄弟二人交恶的内在原因。

道光三十年春正月甲午朔,日食。丙午,上不豫。丁未,上疾大渐。召宗人府宗令及亲贵重臣至御前,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宗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是日,上崩于圆明园慎德堂……。朱谕封皇六子奕言斤为亲王。〔15〕

神圣的立储遗诏中按常例只能出现一个继承人的名字,可是在道光的遗诏中另有加封奕?的亲王旨意足可见证道光帝爱奕?之深切。因过于犹豫抉择的立位人选,道光帝索性就把二子的名字皆写入立储遗诏中,从而打破了大清立储诏书的循例。

在煌煌册立继位人的关键诏命中,却又有另旨加封亲王的旨意,这放在任何继位人身上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然道光帝却没有想到此溺爱难决的做法则是潜在的害了奕?。这也在奕詝(以下称咸丰帝)登基后所做的事件中也看出咸丰对其父亲道光帝临终时的“一匣两谕”做法心怀不满。同时在咸丰执政的十年里所涉及的恭王事情中也能看出兄友弟恭的情谊逐步转恶。譬如咸丰即位再行敕封奕?为恭亲王的事件中不难看出咸丰的别有用心一面。同时也在更深一层表达出咸丰嫉妒道光溺爱恭王之心。

可能是碍于同育于一母,兄弟情深义厚。故咸丰帝在即位之初却隐忍不发。并在即位之初又对其六弟奕?恩赏有加。不仅典赏领侍卫内大臣帮办巡防,可佩刀进出紫禁城。又拔擢入值军机,旋授都统、右宗正、宗令。〔16〕对于这有别与其他宗亲而获得的殊荣,咸丰起初对恭王的恩惠则使他人所不能及的。但恭王当初毕竟是年少,仗着兄弟昔日深厚的情谊而没有摆正君臣的位置。故不久后触怒咸丰,终使得亲情见恶的一面产生。而在表现咸丰对恭王有成见的文献颇为丰富,但辟其代表之处,则在孝静成皇后(恭亲王生母、咸丰养母)上谥与罢黜恭亲王的职务的事件上更为明确的体现。

史载,咸丰帝待康慈太妃(恭王生母)之孝,表现极为突出。自即位后,便恭请康慈太妃移于宣宗尊养孝和太后之处的万春园居住,并且常往探视请安。但咸丰帝为突出自己为嫡子传承皇位而不曾提出尊封康慈太妃为太后。对于这种情同身生的养母与养子的微妙关系在很长时间段而没有被打破。而恭王面对生母封号却心有所系,从而为自己命运埋下祸根。在咸丰即位初,恭王凭借与咸丰的特殊关系为由,每每提出尊奉其生母康慈太妃为太后时,咸丰却常常回避话题而沉默不语。然而就在康慈太妃(后晋封康慈皇太后)崩逝之初,恭王为母讨封号的事件时却看出咸丰的极度不满,侧面也体现出康慈太妃作为旁观者的态度。

会太妃疾,王日省视,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首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17〕

上述材料充分显示出咸丰、康慈、恭王母子三人的性情与心结。文中咸丰对其养母表现出的孝道与恭王为达目的的冒失,这也不难想宣宗最终舍奕?而立奕詝为储是不全是无道理的。而康慈对咸丰的态度,则使咸丰却感到冷热相交。然而关于“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的解释笔者认为其因有二:其一、告诫恭王要遵守礼制,不可不奉旨而贸然来后宫探视。要保全自己,慎重行事切勿使皇帝猜疑。这可能是太妃與恭王所说的知心话,则是出自母亲为保孩子而教导之衷言。其二、对于此话,可能康慈认为,当初抚育之情,有如同己出。而今养子贵为帝王,本应对其奉恩敬孝,然受到的却是日常待遇与其他先帝遗孀所不同,而并不是实质性的名分。对于咸丰迟迟对其名分不确立,才使得对咸丰误言“他性情不易知”故而心生怨念。康慈之所以如此评价咸丰,实则不知咸丰心思。倘若康慈一向为自己名分所着想,难道果不知当初道光最终确立奕詝舍奕言斤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区别嫡庶之分?

自咸丰即位对养母名分迟迟不晋封太后,这本就代表咸丰最重名分的勘定。咸丰认为,如晋封养母为太后,则更让朝中大员所想当初宣宗立储不决时的考虑。毕竟子随母贵也是有清一代不可更改的事实。因而咸丰重孝,对于听养母怨念之言,只镌记在心,而不浮怒于外表,探视仍如初情。然而对恭王未经同意而假传圣旨的事情,咸丰帝则大动肝火,无奈这层维系较长微妙关系的窗户纸已经被冒失的恭王所捅破。在中外朝臣所关注中则不得不给予抚育自己多年的康慈太妃一个说法。

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谥,曰孝静康慈弼无抚圣皇后,不繋宣宗谥,不祔庙。〔18〕

尊封为皇太后,而不繋宣宗谥,不祔庙。显然看出咸丰对恭王的迁怒算在以故的康慈皇太后身上。不仅如此,咸丰帝还借恭王置办礼仪疏略为名,罢黜军机大臣、宗令、都统并勒令回上书房读书省过。

咸丰帝以神圣的皇权来处置恭王,无疑是彰显雷霆之怒。恭王为母讨封号受此打击,实则是因小而失大。一方面换来的结果不仅是被罢职、申斥,而且在咸丰的心中恭王差不多降到与诸王无异的地位对待。自康慈皇太后崩逝后,恭王昔日的荣耀无疑是被大清洗一番。此时咸丰帝也摆脱了养母在世而隐忍恭王的顾虑,进而对恭王有着皇权的打压。自此恭王也与之前相比明显收敛。另一方面这对恭王而言则是一种血淋淋的教训,在此后历经辛酉政变中时恭王参政议政中的圆滑与同、光时期冷眼旁观朝政韬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恭王在面对皇权中有所成长。

三、结语

围绕着“一匣两谕”的立储风波始末,历史证明最终的胜利者是后来即位的咸丰帝,而最终书写“一匣两谕”的炮制者道光帝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看来却是个失败者。道光帝的失败并不是在立储过程的“测试”中体现的,而是体现出他对继位者的犹豫不决上。正因为道光帝的迟疑才引发其最后炮制“一匣两谕”的事件。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在中国民间有句天无二日的俗语足可以体现君主的权威性和独处性。而道光的最终抉择是为了彰显对立储候选人奕言斤的关爱,从而把奕言斤封为亲王,道光可能认为此做法能够给奕言斤一个圆满交代,然而他却忘记了立储诏书是最终是选择这个国家的继位者。道光帝将奕言斤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的金柬中并位于奕詝(咸丰帝)名刺的前列的那一刻,道光帝却没有想到的是立储诏书中夹带另旨的这种做法是公然的挑战继位人的权威。

对胜利者咸丰帝眼中看来,在过去曾险夺得皇位的昔日竞争者则是有必要存有防戒之心的。对于在诸皇弟中,才能超过自己的则是有必要牵制与打压的。通过历史的客观现实反映出咸丰一朝启用旁支亲贵打理政务,而少用近支恭王处理大政则是一定程度表现出咸丰对恭王存在着嫉贤妒能的看法和戒防恭王揽权隐患的顾虑。因为这是皇权统治下的不成文的规定,只有这样皇帝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统治力量。故而恭亲王奕?顺理成章的就成了立储的牺牲品。而在奕?眼中看来,待咸丰帝登基后纵然间产生的一君一臣,一主一奴的身份中自己也会在新朝中感受出往日兄弟之情则渐渐淡去,有的只是留恋过去年少的回忆。

〔参 考 文 献〕

〔1〕涉及此类著作有董守义著.恭亲王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07.;魏润身. 恭亲王〔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10.;隋小佐,编著.大清名人私密画传 恭亲王私密生活全公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10.

〔3〕郑逸梅.清宫轶事〔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10:63.

〔4〕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卷七:101.

〔5〕郑逸梅等.清宫轶事〔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10:64.

〔6〕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人。嘉慶六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侍郎,初授中允、迁洗马、外放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还京,直上书房,授文宗(咸丰帝奕詝)读。四迁内阁学士,命专心授读,毋庸到阁批本。寻充上书房总师傅。赵尔巽:《清史稿·杜受田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11673.

〔7〕卓秉恬,字静远,四川华阳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初典陕西乡试,寻改御史,道光十五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兼管顺天府尹事。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11439-11440.

〔8〕赵尔巽.清史稿·杜受田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11673-11674.

〔9〕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02.

〔10〕小横香室主人. 清朝野史大观〔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1.卷一:64.

〔11〕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一·后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8920.

〔12〕赵尔巽.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9105.

〔13〕徐珂.清稗类钞·宫闱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367.

〔14〕董守义.恭亲王奕·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

〔15〕赵尔巽.清史稿·宣宗本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708.

〔16〕赵尔巽.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9105.

〔17〕见王闓运.祺祥故事〔C〕//.花随人圣庵摭忆全编,460.

〔18〕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一·后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8923.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