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小日本主义”
2018-01-12
“大日本主义”是二战时期日本开辟东亚战场的主要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扩大领土与对殖民地的掠夺。其实在二战前及二战后,有另一种冷静客观的“小日本主义”思想风靡一时。它的提出者,就是著名的“65日首相”石桥湛山。
“大日本主义”是二战时期日本开辟东亚战场的主要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扩大领土与对殖民地的掠夺。其实早在多年以前,有另一种冷静客观的“小日本主义”思想风靡一时。
“小日本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放弃对外扩张,放弃军事侵略转为日本本国的经济自强,正视自身的“小”,发挥日本“船小调头快”的优势,转型国家发展方向,而不是以小敌大以卵击石的无谓地扩大领土,四处树敌。
它的提出者,就是著名的“65日首相”石桥湛山。
1963年10月1日,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和夫人
石桥湛山提出“小日本主义”
石桥湛山于1884年9月出生在日本东京,父亲是莲宗僧人杉田湛誓。石桥湛山最早在《每日新闻》和《东洋经济新报》做记者和专栏撰稿人。他在《东洋经济新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倡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主,反对干涉中国内政及东亚事务。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国内对中国东北丰富的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吞并中国东北、主宰东亚的扩张念头,“优良民族统治论”恶性膨胀(这与德国的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的观念不谋而合)。日本国会开始不遗余力地以武士道精神为基础,在舆论和军备上努力打造“大日本主义”,策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以确保所谓的国家长远利益。
石桥湛山以经济学硕士的敏锐,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小日本主义”,大力宣扬“拥有殖民地在经济上没有价值”,认为“少而精的民族团结性和智慧性”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这其中,国际间平衡协调和公平自由贸易体制是强国的重点,他主张放弃日本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国际间的军备竞赛,全民兴业以“小”搏大才是日本未来50年的当务之急。而“大日本主义”只是个冲动的幻想。
在“大日本主义”“大亚洲主义”侵略理论甚嚣尘上之时,1921年7月起,石桥湛山连续发表长文《大日本主义的幻想》(7月30日、8月6日、8月13日),反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指出领土扩张政策只能造成四邻皆敌,经济上得不偿失,国防上军备沉重。主张“国民与国民的交往是永远的”,日本“不要做将来后悔的事”,再度提出了“殖民地经济无益论”,并用实际数字做详细说明: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明事实真相的幻想。试看数字,据最近的调查,国内人居住台湾者十四万九千人,居住朝鲜者三十三万七千人,居住库页岛者七万八千人,居住在包括关东州在内的满洲者十八万一千人,居住在俄属亚洲者八千人,居住在中国本土者三万二千人,以上总计不满八十万人。与此相对照,从1905年,即日俄战争时,到1918年,我国人口共增加了九百四十五万。假如上述各地的日本人都是1905年以后移居的,以不足八十万人与九百四十五万人相比,只相当于百分之八点六弱。如果把一个人送到海外,就认为是解决了人口问题,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考虑到为此而做出的有形和无形的牺牲,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要知道,生活在那些地方的只是八十万人,而住在国内的是六千万人。不能为了八十万人,而忘记了六千万人的幸福。
但是这种“放弃一切”、主张“大日本主义是个幻想”的“小日本主义”思想,在日本举国狂热扩张的社会氛围里,根本不可能为政府和更多民众接受。尽管如此,石桥湛山主导的《东洋经济新报》仍然坚持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立场,在社论《解决满蒙问题的根本方针是什么》中指出:
(如果)采取限制中国在满蒙的主权、保持日本的所谓特殊权益的方针,那么,不论我国如何希望根本解决满蒙问题,都显然不可能达到目的……今天已不同于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的1915年,恐怕难以用武力使中国屈服。或者说难以那样解决问题,因为满蒙毕竟是中国的领土。
社论从人口、资源、国防等各个方面逐条批判松冈洋右等法西斯分子狂热鼓吹的“无满蒙即无日本”的“生命线”论,强调日本必将“与中国全体国民为敌”,“与世界列强为敌”,“终将蹈德意志帝国之覆辙”。
“小日本主义”起初被认为“不合时宜”
只是,在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石桥湛山的观念显然“不合时宜”,“小日本主义”并未引起日本主流社会的足够重视。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坚守“大日本主义”的“满蒙领有论”已经成为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行动,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国民的支持。在国内媒体几乎一边倒的“侵略有理”叫嚣声中,石桥湛山及其《东洋经济新报》的“满蒙放弃论”“放弃一切论”仅仅是极少数自由知识分子的微弱呼声。相反,日本政府和军部控制的舆论界则开动了全国的宣传机器,在极力宣传“满蒙领有论”的浪潮中,随处可见大众传媒要求民众支持军部、支持侵略战争的狂热鼓动。
当然,石桥湛山的“小日本主义”也并非出自道德和人道,其目的是为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只是在日本举国上下狂热扩张氛围中,“小日本主义”未能对社会舆论和国策产生多少影响。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东洋经济新报》对舆论没有影响力,一点也没有打击政府,政府才让它随便谈论。
但是,从1911年进入东洋经济新报社到1945年日本战败,石桥湛山作为日本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文化界的代表,在30余年的传媒生涯中始终以《东洋经济新报》为阵地,高举“小日本主义”旗帜,孤军奋战,与“举国一致”的侵略扩张浪潮作斗争,其反对侵略战争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二战后“小日本主义”受到高度评价
二战结束后,“大日本主义”被彻底打回原形,日本当局被迫无奈地放弃了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日本主义”。自然而然地,他们想起了“小日本主义”。
实际上,从二战结束后的第10年开始,日本经历了至1970年代的“黄金十五年”发展,年均经济增长在15%左右,走的就是“产业立国”路线——直至1978年,日本已经成为超过苏联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而“小日本主义”思想也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被“石田博英、宇都宫德马、三木武夫率领的鸽派所继承,并对宫泽喜一等人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19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之后,在媒体“第二次战败”的热议中,日本社会重新反思国家“富国”与“强兵”的发展历史,再次对石桥湛山在战前进行的反战、反侵略活动做出了深度研究与高度评价。
一直被压制的石桥湛山于是被推举上台,以72岁高龄成为日本第12任首相,背着战败的罪名奔走于国际审判与国民自救的夹缝之间,收拾战败的烂摊子。
石桥湛山上任伊始就大力改善同中国的外交关系,在驻日美军的极力反对下,他力排众议,实施了多项惠民政策,安抚了国民的不安定感,下重手投猛药,全力发展立足本国实际的经济建设,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首相。
只是,内忧外患,刚刚战败的日本实在太让年事已高的石桥湛山操心了,1957年2月25日,石桥湛山因病辞职,任期仅为65天。卸任后的石桥湛山仍致力于中日友好,1959年9月20日,石桥湛山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会谈公报,确认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赢得中日一致拥戴。
1973年4月25日,石桥湛山以89岁高龄去世。
在狂热到无以复加的军国主义思潮之下,石桥湛山的冷静客观,成为那个时期日本扩张战略思想中一道冷静的绿色,虽然并未实质性地起到决策作用,但石桥湛山的名字,却是中日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记录中浓艳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