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儿童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

2018-01-12杨文成琦韩崑张勇陈俊周启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莫司微囊脉管

杨文 成琦 韩崑 张勇 陈俊 周启星

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s)是一种淋巴系统先天性良性错构瘤,约有65%~75%的患者在出生时即发现病变[1],好发于舌、唇、颊、颈部、四肢、胸腹部,其次为腹膜后、纵隔、腋下等部位。病程进展缓慢,一般不会自发消退[2-4],随着病变的缓慢进展,常影响舌、唇、眼、鼻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严重时危及生命[4]。目前,淋巴管畸形以手术和注射治疗为主。但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手术范围大,损伤大,出血多,术后复发率高,注射治疗效果差。大量研究发现,西罗莫司治疗脉管异常疾病,尤其是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效果优异。我们近年来应用西罗莫司治疗9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经CT和B超检查确诊为复杂淋巴管畸形的患儿共9例,男5例,女4例。其中,K-T综合征1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8例。发病部位:4例位于四肢,5例位于头面部。9例患儿均为其他方法治疗后仍不能好转或残余瘤体继续增长者。其中8例患儿曾行淋巴管畸形部分切除,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管畸形,术后残余瘤体仍有生长;1例患儿为舌部淋巴管畸形,予以多次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仍不能好转。以上患儿均予以口服西罗莫司治疗。最小服药年龄7个月,最大13岁,其中初始服药年龄10岁以下的患儿有7例,10岁以上有2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均对患者局部病变类型及全身状况进行检查;口服西罗莫司剂量 0.05~0.10 mg/Kg·d,分 1~2次口服,连续服用3~6个月后停药;服药期间每个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并进行多普勒超声、CT或MRI检查。观察瘤体大小及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9例患儿中,7例早期治疗的患儿治疗有效,瘤体体积缩小(侵犯肢体的患儿,肢体周径变小),皮肤张力变小,皮肤软组织变软;2例10岁后开始治疗的患儿疗效欠佳,瘤体无明显变化,仍继续缓慢生长。

所有患儿随访6~18个月,服药期间血常规、血糖、血压、心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仅1例患儿出现免疫力下降情况,但可耐受。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2岁1个月。出生后1个月时无意间发现左面部质软包块,呈囊性,包块生长缓慢,边界不清(图1A)。门诊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入院行“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切除术”。术后1年,患儿左颞部出现花生仁大小的质软包块,并逐渐增大至2.5 cm×2.5 cm,伴左眼球向外突出,左面部再次出现质软包块,大小约4.5 cm×4.5 cm,边界不清,表面皮肤正常,无压痛,无破溃。CT提示:左眼眶内、左颞部至面颊见异常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呈稍不规则团块状,肿块上至眶内肌锥内外,包绕左侧视神经,左侧视神经显示欠清,下至左下颌水平,部分紧邻左侧咬肌,上部局部向左侧颧弓内侧生长(图1B)。入院后再次行“左颞部、左颊部淋巴管畸形部分切除术”,因残留眶内瘤体,眼科会诊无法手术。术后1个月开始服用西罗莫司,剂量为1 mg/Kg·d,服药6个月后CT复查示眶内瘤体萎缩明显,眼球无突起(图1C)。服药期间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等均无明显异常,亦无免疫功能下降等情况。停药后随访半年瘤体无复发。

4 讨论

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是发生于淋巴系统的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良性增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4],瘤体边界不清、弥漫性生长,多表现为无痛性包块,但当出现出血、感染、淋巴液漏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的伴随症状[5]。该病可造成严重的面颈部畸形,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发生于眶周、眶内、耳部、耳周的病变可影响视觉和听觉;发生于舌体、软腭、咽旁的病变可造成言语、吞咽和呼吸困难。部分患儿可因反复感染、创伤或出血而致瘤体迅速增大,压迫邻近重要结构,如呼吸道、血管或上消化道等,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治疗曾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多侵及周围重要结构,或瘤体深达眶内,使得手术完整切除病变非常困难[6]。另外,手术还会出现出血、切口感染、面神经损伤和复发等并发症[7]。据文献报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3%,而复发率则高达15%~53%[8-9]。在有效去除瘤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患者组织发育的影响,对患儿颜面外观及面部表情、言语、吞咽、咀嚼等功能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患儿心肺系统、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治疗的耐受程度。注射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瘤体组织细小密集,药物注入后不易渗透,效果有限。因此,全局化考虑并合理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有助于在取得理想疗效的同时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西罗莫司(Sirolimus)是被FDA批准的唯一的mTOR通路阻断剂,因其治疗脉管畸形效果优异而被广泛重视,其优点是疗效佳,不遗留瘢痕,可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毒副作用小。

西罗莫司又名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分子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属于磷酸肌醇 3 激酶(PI3K)相关激酶家族,在细胞增殖生长和血管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10]。Hou等[11]发现,mTOR通路可明显调控细胞周期,使瘤体弥漫性生长。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由于基因突变导致mTOR通道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TOR通道的阻断剂西罗莫司(Sirolimus),是一种mTOR通道的阻断制剂,通过显著抑制mTOR的表达可达到治疗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目的。近年来,其治疗婴幼儿复杂脉管肿瘤的效果引起广泛重视,相应的药物试验已进入临床二期阶段[12],具有高效、低毒、无神经毒性和肾毒性的特点。Hammill等[13]报道6例脉管异常患者,其中4例患儿为微囊型淋巴管畸形,1例为静脉畸形,1例为卡波西血管内皮瘤,服用西罗莫司2个月至2年不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组中,7例10岁以下患儿服药效果好,2例10岁以上患儿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早期服用西罗莫司治疗儿童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十分必要。

本研究采用小剂量(0.1 mg/Kg·d),并维持血药浓度(8~15 ng/mL)[12]。 西罗莫司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外周性水肿、发热、头痛、口腔黏膜溃疡、心动过速、腹痛、腹泻、贫血、高脂血症、肺炎、皮疹等,但大量临床试验发现其副作用有剂量/浓度依赖性,并且是可逆的,因此我们采用的治疗剂量对婴幼儿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是安全的[14]。

近年来通过研究,对西罗莫司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和应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该药用于治疗脉管畸形已8年多,对于大多数复杂脉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仍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的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加了解其作用机制,并监测可能产生的迟发效应,以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莫司微囊脉管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BMP⁃2缓释型PLGA微囊作为引导骨再生支架的初步研究
可切除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我院肝移植术后患者西罗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脉管癌栓对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ⅠB~ⅡA期宫颈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分析
西罗莫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影响*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吸水链霉菌FC-904发酵代谢产物29-O-去甲基雷帕霉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同桌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