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版本变化探析*

2018-01-12

关键词:林彪革命

张 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 言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被迫由城市转入农村,毛泽东领导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成功会师,建立红四军,使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不断“会剿”,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十分艰苦。 1928年5月,林彪来到井冈山后,看到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以及井冈山的艰苦环境,心里产生许多疑虑。 此时,毛泽东与红四军其他领导人在“党指挥枪”的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由于没有统一的意见,所以红四军内部的争论越来越严重,导致在国民党的“会剿”中失利。 为摆脱困境,前敌委员会决定从东江撤回赣南苏区。 而在撤离途中,林彪自作主张领导一纵队与敌人打了一仗,这一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暴露了目标,朱德严厉地批评了林彪并给予其记过处分。 面对敌人的包围和封锁,以及井冈山艰苦的环境,红军内部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

1929年底,林彪在古田会议期间散发了一封关于“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 1930年元旦,林彪在悲观情绪的感染之下,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认为当前的中国革命笼罩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中,形势严峻,前途险恶。 林彪认为,红军的出路就是打出去,为了生存,哪怕当流寇也值得的,如果只能坐以待毙,一直采取消极的战略,那么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林彪在信中对敌人的势力作了过高的估量,对“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产生疑惑。 针对此番言论,毛泽东认识到红军中悲观情绪的存在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解答。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针对林彪此信做了回复,题名为《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 延安整风时期,此信第一次公开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毛泽东对此信作了修改,并将标题改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下简称《星星》)。

1 《星星》版本变化的主要历程

《星星》是毛泽东以给林彪回信为由、以党内通信形式印发给红四军干部纠正党内悲观思想的一封信。 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曾以《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过油印的单行本,发至党内领导干部传阅。 该信的公开发表是在延安整风期间。 1941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印了党内秘密文件《六大以来》,将此文作为整风运动文献编入其中,题名为《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以下简称“1941年版”),此后,该文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历程。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版本变化的主要历程

1941年后,该文相继被收录于多种文献中,包括: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42年11月编印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文献——党内绝密文件》第一册、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3年10月编印的《两条路线》、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于1944年4月编印的《拂晓》第一卷第12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4年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党内秘密文件)》第一卷、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45年6月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第二卷、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于1947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续编本等。 它们与“1941年版”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也有细微差别,主要在于:第一,该文除了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续编本中的标题为《给林彪同志的信》外,其余都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为题。 第二,收录在《军事文献》中的该文,特别删除了毛泽东批评有些同志只看形式不看实质、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不能正确认识当前形势的内容:认为他们对“革命胜利前途殊属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原因于他对一般情况的实质未曾科学地了解到”,“因此就造成中国统治阶级间的一日扩大一日,一日激烈一日的混战——中国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就越益发展起来”[1]90。 第三,收录在《拂晓》中的该文,全文增添了百余处标点符号。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版本变化的主要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 在入选该信时,毛泽东作了部分修改,并将此信改名为《星星》,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于195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1951年版”)。 1991年6月,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2版,该文再次被编入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再版。 编委会在“1951年版”的基础上对正文的几处文字作了校订,同时对注释做了相应修改,特别是在题解中交待了本文写作与林彪的关系,以及此信被改名的缘由。

2 《星星》版本变化的主要内容

该文在不同时期被收录于多种文献中,同时有若干改动处,但经毛泽东本人修改的文本只有“1951年版”的。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毛泽东对此篇文章中所阐述观点的思想变化,现对“1941年版” “1951年版”进行比对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的变化。

2.1 总字数与段落的变化

“1941年版”以回信格式呈现,大约7 200字。 “1951年版”经毛泽东删除、补充和修改后,约6 500字。 虽然后版在前版基础上删减了不少字数,但毛泽东对某些内容做了补充和润色。 从段落上看,“1941年版”有17个自然段,“1951年版”删除了信件格式,部分段落被删除,部分被合并,仅保留了14个自然段。 删除段落主要有三:一是首段,即毛泽东交代了给林彪回信延迟的原因:“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 一则因为有些事情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就把它提出来。”[1]88二是第16自然段,即毛泽东对回信的总结以及讨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必要性:“我要对你说的话大致已经说完了……但我觉得我们的讨论问题是有益的,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果然正确的解决了,影响到红军的行动实在不小。”[1]93三是作为信件格式的末尾:“我的不对的地方,请你指正。”[1]93

2.2 删除了批评林彪的话

“1941年版”中,该文第二段开头处写道:“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悲观的。 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的这个观点最明显”[1]88; 第三段中,“我现在再要说一说我所感觉得的你对于时局估量比较悲观的原因。 你的估量我觉得恰是党内革命急性病派的估量的对面……你没有这种错误,但你似乎有另一方面缺点。”[1]89此两处直接指出了林彪对革命的悲观情绪,后在“1951年版”中删减。 第12段中,“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这封信给了四军党内小部份同志以不良影响,即如你也似乎受了些影响”[1]92, 删去了“即如你也似乎受了些影响”。 第16自然段中,毛泽东对回信进行总结并与林彪讨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必要性,“我要对你说的话大致已经说完了……但我觉得我们的讨论问题是有益的,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果然正确的解决了,影响到红军的行动实在不小”[1]93。 文章结尾毛泽东向林彪做的两个申明中的第二个申明。“二是我说你欲用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不是说你有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目的就在这一点”[1]93也进行了删除。

2.3 对江西革命形势估量的变化

毛泽东在信中关于前委向中央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里,认为争取江西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地方在于机械的规定了一年为期。 在此部分中,“1951年版”先是删去了引用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此一年中,要在上海、无锡……吉安及南浔路的职工基础须努力建立起来”[1]92。 此段话虽然阐述了江西省委必须健全,但其主要内容与“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相关度并不高。 后又在分析江西客观条件时明确指出:“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残余即地租剥削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那一省都有力。”[1]93而在“1951年版”中毛泽东将“有力”二字替换为“弱”。 “弱”与“有力”可谓具有相反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以及革命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一,前文毛泽东分析到闽赣浙三省军力最弱,江西的买办地主军力虽然比闽浙军力较强,但是跟粤湘两省相比还是差很多的。 其二,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的颁布“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地主的武装势力必然会有所减弱。 其三,后文两点均是指出江西军力较弱,受帝国主义影响小。 由此可以推断毛泽东将“有力”替换为“弱”是一个修正性的修改。

2.4 对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

在对时局估量的分析中,毛泽东在“1941年版”本中提到:“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个世界里头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混战的怪事。”[1]88而在“1951年版”本中,毛泽东的表述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2]从“一个”到“许多”,从“阶段”到“国家”的替换,反映出毛泽东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单单是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所为,而是由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造成的,同时也明确了我们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的问题。 此修改遵循了当时多个帝国主义之间相互争夺中国主权、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 “1951年版”中还多处将“统治阶级”替换成“反动统治阶级”、将“客观力量”替换成“反革命力量”等。 例如:“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但因为它们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比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更要强大许多倍……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2]101反动统治阶级、反革命势力指的是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被反动集团所控制的国民党。 国民党成份复杂,虽然被反动集团控制,但仍有一部分人物甚至领导人物不属于这个集团,因而对待国民党的统治不能一概而论。 “1951年版”中的替换,毛泽东更加强调了“反动”和“反革命”,表明了毛泽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革命的对象不仅仅是帝国主义,还有封建主义和统治阶级中的官僚资本主义。

2.5 对革命领导权的强调

“1941年版”中,毛泽东在回信的开头部分是这样阐述的:“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及苏维埃区域之发展,它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也就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必然走向的形式。 六、也就会明白无疑义的它(红军与农民苏维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最重要的同盟力量(无产阶级要走上去领导它)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1]88毛泽东对“1941年版”中的“第五点”和“第六点”进行了删减、修改和合并,形成了“1951年版”中的“第五点”,即“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2]103。 对比修改前的版本,“无产阶级领导下”这七个字的增添,反映了毛泽东在经历革命的实践后已经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对农民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1951年版”中一个“最”字的增加,体现出毛泽东经过革命的实践后,对红军、游击队、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在推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力量的深刻认识。

2.6 对资产阶级概念的界定

在“1941年版”中,对于中国社会矛盾问题,毛泽东是这样进行阐述的:“伴随帝国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即中国资产阶级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就即刻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即中国资产阶级不得不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1]90而在“1951年版”中,毛泽东将“中国资本主义” “中国资产阶级”替换为“中国民族工业”,此处的替换表现了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中国民族工业认识的转变。 中国的资本主义从实质上剖析应该为民族资本主义,而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中国民族工业占有重要地位,其成长和发展自然会与帝国主义产生矛盾。 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在于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做了区分: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将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使其对中国各阶级的界定更为准确和清晰。

2.7 对革命性质认识的深化

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的问题”的阐述,在“1941年版”中为:“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1]88而1951年毛泽东将此句话中的“暴动”一词替换为“武装起义”。 从词源意义上看,“暴动”的意思为“为反抗当时的统治制度、社会秩序而采取的集体武装行动”,而“武装起义”的语义为“进步的革命的公开武装行动。 其一种含义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 另一种含义是反动集团的部分武装力量或个别军人背叛所属的集团、投奔革命队伍”。 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这一词语的修改体现出他对革命性质认识的不断丰富,肯定了工农群众对革命的积极作用,对革命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8 删除了批评党内错误的表述

毛泽东在对“1941年版”的修改时还删除了一些关于批评党内错误的表述。 一是在摘录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对党所犯错误的指出:“我们感觉党在从前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现在却在一些地方颇有取消主义的倾向了”[1]91; 二是毛泽东直接反对分兵的表述:“至于在严重环境下为保存实力避免目标集中而分兵,此点我在原则上是反对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这种情况的具体经验。”[1]91革命战争的发展,分兵是必要的,集中也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是指出中央来信造成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前委覆中央那个信虽然是与中央来信同时在党内发表了……注意了或仍不能把从前的那个印象洗干净”[1]92。

3 《星星》版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3.1 林彪本人的要求

1947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酝酿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要收入这封信。 为此,林彪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宣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又说:“为着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就好些,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3]林彪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暨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的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 毛泽东看了林彪的电报后作出两点批示: ①这封信不要出版; ②建议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来,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版,让东北局暂缓印行和翻译《毛泽东选集》。 按照毛泽东批示,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均没有收入该信。 但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接到中宣部转发的毛泽东批示时,收入该信的《毛泽东选集》已经印好准备发行,目录和页码无法更改,只好采取在目录中覆盖篇名、在正文中抽取该文留下缺页的办法处理,但有一部分样书流传出来从而保留了这篇著作。 1950年,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觉得这封信非常重要,不可不选,于是尊重林彪的意见,将其姓名隐去,对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同时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后,国内出版的一些毛泽东著作集、单行本以及盲文、少数民族文、外文等不同文字、不同形式的版本,均根据“1951年版”收入此文。

3.2 革命现实经验的影响

“1941年版”中,毛泽东在摘录前委给中央的一封信时指出:“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 国民党统治从此瓦解,革命高潮很快的会到来。”[1]92但在“1951年版”中,“国民党统治从此瓦解”的表述被删除,“革命高潮很快的会到来”被修改为“使革命高潮可能快要到来”。 之所以作这样的删除和改动,原因在于,不论是1930年毛泽东给林彪回信之时,还是10年后的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国民党的统治还没有立即瓦解,革命高潮还没有很快到来。 实际上差不多在此之后近20年,即1949年才迎来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这一历史进程与现实经验必然会对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如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工商业的修改,同样与当时中国正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1951年版”中删除了多处程度副词也是值得注意的:如“六次大会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十分对的”,“十分”一词被删除。 从革命的现实情况来考察,党的六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但仍然有不足,例如仍然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等。 “十分”一词的删去也更符合革命的实践。

3.3 毛泽东身份的变化

毛泽东回此信时,他的身份是中央委员、红四军前委书记,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信中多处使用“我觉得” “据我的观察” “在我的意识中”等带有强调个人主观意见和建议的限定语。 但在“1951年版”中,这些词语均被删除。 同时,“1941年版”中,对于一些建议或者结论基本都局限在“一般”的程度范围内。 如“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之一”[1]89。 但在“1951年版”中被修改为“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2]102。 “重要工具之一”和“重要工具”其表述的不同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由于身份的转变其语言分量的不同。 由此,我们也可分析出毛泽东个人身份的变化是此篇文章进行修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毛泽东个人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篇文章本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回信。 作为回信,在一些文字和措辞上比较随意,难免会有一些不恰当的表述出现。 1941年此文刊登在《六大以来》中,供党内同志学习,虽然经过编审,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毛泽东并未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修改。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 毛泽东亲自主持,而《星星》这篇文章在其思想发展史和党的路线问题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一贯治学态度严谨,注意从实际经验中吸收营养,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不恰当和不全面的认识,并且力求在文字的表述上准确、清晰、精炼以符合客观事实,所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 由此可知,这也是毛泽东对此篇文章进行修改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选进1951年《毛泽东选集》出版前对其进行修改和为何进行如此修改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在探析修改原因之时我们不能片面地认定只有某一单纯的原因,而应该将多种原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一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充分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为维护党内团结,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猜疑,经过慎重考虑后进行修改; 二是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在初写此文后又经过了近20年的革命,无论是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还是自己的革命身份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需要,必然会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是正确剖析毛泽东自身的性格特点,毛泽东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断正视此文的不足之处,认真修改,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能真正领会此文的精髓。 因此,探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版本变化的历程、主要内容以及毛泽东修改此文的主要原因,不仅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变化发展提供新的渠道,也对版本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林彪革命
林彪最后一次题词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庐山会议之后的林彪
林彪之病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林彪的衣食住行与性格爱好
林彪也“家暴”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