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经·唐风》看晋国文化特色*

2018-01-12牛贵琥

关键词:唐风晋国诗歌

牛贵琥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 言

梁惠王讲:“晋国,天下莫强焉。”[1]205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事实。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先进的区域,为天下人士所向往。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所云“虽楚有材,晋实用之”[2]1991便是例证。 是以从历史、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等多方面研究考察晋国,对于我们现在两个文明的建设都会产生有益的启示和促进的作用。 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对晋国文化作一些探讨。 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说起晋国的文学,可以探讨的话题很多。 比如:从文章方面看,《尚书》中的《文侯之命》就是重要的文献和文章。 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逐太子宜臼,宜臼奔申。 申侯与犬戎杀幽王,朝廷大乱,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臼立为王,迁都洛阳,是为平王。 周平王于是以晋文侯为方伯,赐以秬鬯、弓矢、名马,其策命洋洋洒洒,有波澜,有感情,是西周时期少有的一篇优美散文。 从小说方面看,则《师旷》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它是关于晋国大音乐家师旷的故事集,情节复杂,叙述明晰,描写生动,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表达了对开明政治与民本思想的追求。 不过,若从纯文学的角度讲,最能反映晋国文学成就和特点的还是《诗经》中的《唐风》。

《唐风》是十五国风之一。 风,即音乐的调子。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音乐调子,和各个国家的领地并不完全吻合。 唐风,便是古代陶唐氏的区域,即山西晋南盆地大部分地区的音乐调子。 这也是晋国主要的领地。 十五国风中还有《魏风》,是中条山以南的地区,今山西芮城一带的音乐调子。 由于晋献公十六年才灭的霍、魏、耿,入晋较迟,所以说晋国文化的源头则需由《唐风》开端。

《唐风》反映的是晋国人民的心灵世界。 由于古代音乐的散失,《唐风》所提供的只是歌词。 这给我们理解每一首诗歌的主旨和内容造成困难。 古今对其解读也是五花八门。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古代晋国人民的心灵世界?本文围绕一个核心,紧抓五个基本特征。 一个核心,便是以季札观周乐对《唐风》的评价为核心。 五个基本特征,便是《唐风》中的“勤” “正” “忠” “预” “朴”。 下面依次进行论述。

1 季札观周乐对《唐风》的评价

我们先来看一个核心。 之所以要以季札观周乐中对《唐风》的评价为核心,是因为第一,季札生活在春秋鲁襄公的时代,对于《诗经》没有隔膜。 第二,他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具有极高文学艺术修养的人物。 第三,他对《诗经》全面的系统的评价,一直作为经典为历代所学习、所接受。 因此,以其对《唐风》的评价为解读的基点,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晋国的传统、特征以及人民的内心世界,而不至于走偏。

季札观周乐,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当鲁之乐工为之歌《唐风》时,他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杜预之注云:“晋本唐国,故有尧之遗风。 忧深思远,情发于声。”孔颖达之疏云:“陶唐之化,遗法犹在。 作歌之民与唐世民同,故察此歌曰:‘思虑深远哉?’见其思深,故疑之云:‘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若其不是唐民,何其忧思之远也?非承令德之后,谁能如此深虑也?’令德,谓唐尧也。”[2]2007注和疏已解释得非常清楚。

由季札的评论我们可知《唐风》的特点:一是思深; 二是忧远; 三是有传统,有历史感。 思深和忧远意思相近,故杜预概括为忧深思远,而有传统、有历史感又是和忧深思远相联系着的。 因此,若从风格上讲,可以说是厚重感。 若从思想上来讲,可以说是计长远。 对于《唐风》,可以如此把握之。

那么,《唐风》的这种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可以从“勤” “正” “忠” “预” “朴”五个基本特征来论述。

2 《唐风》的五个基本特征

2.1 “勤” 即勤劳

《唐风》一共十二首。 关于“勤”的诗歌,可以《蟋蟀》来概括。 原文如下: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太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莫,暮。 职,应该。)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太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蹶蹶,劳动的样子。)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太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休休,勤奋的样子。)[3]18

为便于理解,翻译成白话则为:

蟋蟀已经躲进庭堂,一年已到末尾。 现在还不快乐,日子会很快过去。 但也不要过分安乐,应该想着你的职位。 欢乐而不废正事,贤良的人经常警惕。

蟋蟀已经躲进庭堂,一年已到末尾。 现在还不快乐,日子会很快溜掉。 但也不要过分安乐,应该想着的事还有。 欢乐而不废正事,贤良的人经常勤苦。

蟋蟀已经躲进庭堂,大车已经清闲。 现在还不快乐,日子会很快过去。 但也不要过分安乐,应该想着忧患。 欢乐而不废正事,贤良的人经常奋勉。[4]106-107

这是一首主张勤劳工作、志不可荒的诗。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一味警戒世人,而是既同意应该快乐的时候就快乐,只是必须有节制。 这就符合人情,深厚得多。 所谓思深便是如此。

2.2 “正”即端正不偏

关于“正”的诗歌,可以《杕杜》和《无衣》为代表。

《杕杜》原文为: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佽,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 独行睘睘。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睘,孤独。)[3]111-112

译成白话为:

一株孤生的赤棠,叶子长得那样壮。 我独自走着很凄凉。 难道没有人在一起?但究竟不如亲弟兄。 唉,道路上的人,为什么不相亲呢?没有兄弟的人,为什么不相帮呢?

一株孤生的赤棠,叶子长得那样茂盛。 我独自走着很孤零。 难道没有人在一起?但究竟不如我的同宗。 唉,道路上的人,为什么不相亲呢?没有兄弟的人,为什么不相帮呢?[4]111-112

《杕杜》是一首正宗族的诗歌。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是一味鼓吹宗族的重要性,而是讲有兄弟和宗族的人比无兄弟和宗族的人要好,并要求一般的人也象兄弟同宗一样相帮。 这就要厚重得多。

《无衣》原文为: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3]22

笔者译成白话为:

难道我没有七种图案的衣服吗?只是不如您赐给的衣服使我心安又吉祥啊!

难道我没有六种图案的衣服吗?只是不如您赐给的衣服使我心安又温暖啊!

《无衣》表现的是对周天子的尊重。 礼规定侯伯的服装七种图案,卿六种。 《周礼·春官·典命》:“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5]东周时期,诸侯强大,不听周王之号令。 晋武公扩大领土之后,独请于周僖王,被封为晋侯。 诗中表现出十分恳切的态度。

这两首诗都是重礼、重规范的表现,所以概括为正。

2.3 “忠”即忠厚

关于“忠”的诗歌,可以《羔裘》 《鸨羽》 《有杕之杜》 《采苓》为代表。

《羔裘》原文为: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居,倨。)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褎,袖。 究,久。)[3]21

笔者译成白话为:

你穿着羔羊皮袄豹皮袖口,对待我们态度高傲。 难道没有其他可服务的对象?只是因为念及你是故旧相好。

你穿着羔羊皮袄豹皮袖子,对待我们态度高傲而不改变。 难道没有其他可服务的对象?只是因为念及你以前的好处不忍背叛。

《羔裘》是一首忠厚待人的诗歌。 尽管对方不礼貌,也不采取决绝的态度,要重以前的友谊,极富人情。

《鸨羽》原文为: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艺稻梁。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3]21

译成白话为:

鸨鸟肃肃地扇着双翅,停落在栎树枝。 王家的事没了没完,稷黍全不能种植。 父母靠什么维持?遥远的苍天呀!何时才能休止?

鸨鸟肃肃地扇着双翼,停落在荆棘里。 王家的事没了没完,黍稷全不能种植。 父母拿什么做饭?遥远的苍天呀!何时才能终止?

鸨鸟肃肃地扇着翅膀,停落在桑树丛。 王家的事没了没完,稻梁全不能种植。 父母拿什么来吃?遥远的苍天呀!何时才能安定?[3]113-114

《鸨羽》是一首怨徭役的诗歌。 尽管由于怨徭役太多,误了耕种,眼看要挨饿,但不是要反抗,而是发出要求安定的呼声。 忧远,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

《有杕之杜》原文为: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噬,逝。)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3]22

笔者译成白话为:

一株孤生的赤棠,生在道路左边。 那些君子啊,不肯停留和我聊天。 我心中对你们实在喜欢,何不吃点食物喝点水浆。

一株孤生的赤棠,生在道路拐弯处。 那些君子啊,不肯来和我交游。 我心中对你们实在喜欢,何不吃点食物喝点水浆。

《有杕之杜》是一首希望招致贤人的诗歌。 言辞十分恳切。 楚材能晋用,在此得到体现。

《采苓》原文为: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3]23

译成白话为:

采苓菜,采苓菜,在首阳山之巅。 人们所传的话,暂且不要相信。 抛开吧,抛开吧,暂且不要附和它。 那么人们传的话,怎么能产生作用呢?

采苦菜,采苦菜,在首阳山之下。 人们所传的话,暂且不要参合。 抛开吧,抛开吧,暂且不要附和它。 那么人们传的话,怎么能产生作用呢?

采芜菁,采芜菁,在首阳山之东。 人们所传的话,暂且不要听从。 抛开吧,抛开吧,暂且不要附和它。 那么人们传的话,怎么能产生作用呢?

《采苓》是一首劝戒人们不要随便听信谗言的诗歌。 合情合理,不偏激,是建立在成熟的心智基础上的。

这四首诗歌体现忠厚的特征,有人情,能吸引人、团结人,是成大业的基础。

2.4 “预”即预见性

关于“预”的诗歌,可以《扬之水》 《椒聊》为代表。

《扬之水》原文为: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现今洪洞县。 襮,刺绣的衣领。 诸侯才能服朱红色刺绣的衣服。 沃,曲沃。)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鹄,曲沃之邑。)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3]19

笔者译成白话为:

扬地的水中,白色的石头很鲜明。 你穿着白色的中衣朱红色的衣领,我随从你到了曲沃。 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何不快乐呢?

扬地的水中,白色的石头很洁白。 你穿着白色的中衣朱红色的刺绣,我随从你到了鹄地。 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何反而忧愁呢?

扬地的水中,有白色的石头映衬水很鲜明。 我听闻有暗中的计划,不敢将其告诉人。

《扬之水》是一首反映曲沃桓叔篡国阴谋的诗歌。 晋昭公始封桓叔于曲沃,造成曲沃盛强,昭公微弱,最终晋为曲沃桓叔篡夺。 作者在一开始就有预见,委婉讲出。 说是不敢告,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告的作用。

《椒聊》原文为: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3]20

笔者译成白话为:

花椒的果实,繁衍之多可以装满一升。 那个人啊,实力很大没有人可比。 花椒呐,枝条发展得很远呐!

花椒的果实,繁衍之多可以用两手掬。 那个人啊,实力很大而且根柢厚。 花椒呐,枝条发展得很远呐!

《椒聊》也是反映曲沃桓叔篡国阴谋的诗歌。 作者以花椒果实繁盛作喻,对于桓叔不断壮大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这两首诗歌富有预见性,目标远,见微知著,足以体现思深的本质。

2.5 “朴”即朴素

关于“朴”的诗歌,可以《绸缪》 《山有枢》 《葛生》来代表。

《绸缪》原文为:

绸缪朿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3]20

译成白话为:

精致的火把放光,参星出现在东方。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看见这样的好姑娘。 你呀,你呀,该把这个好姑娘怎么办。

精致的火把高举,参星到了东南隅。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看见这样好看的闺女。 你呀,你呀,该把这个好闺女怎么办。

精致的火把烧尽,参星已对着房门。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看见这样艳丽的美人。 你呀,你呀,该把这个美人怎么办。[4]109-110

《绸缪》是一首新婚诗歌。 新婚的晚上,看到新人的美丽,如在梦境之中,不知如何是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正规的婚姻,不是其他国风里大量反映的野合,所以乐而不放荡。

《山有枢》原文为: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曵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 子有庭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鼔,弗鼔弗考。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他人入室。[3]19

译成白话为:

山上有刺榆,平地有白榆。 你有衣裳,不穿不披。 你有车马,不坐不骑。 可怜地死了,让别人去欢喜。

山上有椿树,平地有杻树。 你有庭堂内室,不洒扫不讲究。 你有钟鼓,不撞击不演奏。 可怜地死了,都为别人所有。

山上有漆树,平地有栗树。 你有酒食,为什么不常奏琴瑟。 用来助欢乐,用来度长日。 可怜地死了,别人进入你的卧室。[4]108-109

《山有枢》以调侃的方式讲了一个吝啬贵族什么也有,什么也舍不得用,其实结果一点也带不走。 是朴素的生活的真理。 反对的是保守,看重的是家庭。

《葛生》原文为:

葛生蒙楚,蘝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蘝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3]22

译成白话为:

葛藤长得盖住了荊楚,白蔹蔓子拉上了荒丘。 我的“那人”不在了,谁和我这孤独的人同住?

葛藤长得盖住了荊棘,白蔹蔓子拉满了坟地。 我的“那人”不在了,谁和我这孤独的人同居?

角枕发亮啊,锦绣的被子闪光啊。 我的“那人”不在了,谁和我这孤独的人一同到天明?

过了夏天的炎日,又过冬天的长夜。 只有等到百年之后,归到他的墓穴。

过了冬天的长夜,又过了夏天的炎日。 只有等到百年之后,归到他的墓室。[4]114-116

《葛生》是一首悼亡诗。 她长期过着孤寂的日子,想到只有死后才能相聚,无比凄惨。 她情感坚定,不涉及对征役的咀咒。 是以朱熹不由得要说:“思之深而无异心,此唐风之厚也。”[5]22

这三首诗反映的是主人公质朴的感情。 她情真,情深,但不轻浮,不放荡,不走邪路,有坚定性和稳定性。

以上我们将《唐风》的十二首诗歌从“勤” “正” “忠” “预” “朴”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它们之间和晋国的关系则是: “勤”为富国之本源; “正”为走向成功的保证; “忠”为事业的纽带; “预”为成功的前瞻性; “朴”为前进中的校正器。 晋国之所以天下莫强焉,和这密不可分。 从《唐风》反映出来的晋国文化,具有规范的、质朴的、务实的、稳重的、厚重的特征。 他倾向于冷静的、分析的娓娓道来,而不是太热情的、浪漫的、轻佻的描述。 季札之所以用思深、忧远、有传统和历史感来评论之,道理也在这里。

3 《唐风》所反映的晋国文化特色之成因

那么,为什么《唐风》是这个特点呢?也可以说,为什么晋国能具有这样的文化呢?

我们应注意到季札是将《唐风》和尧联系起来考虑的。 他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也就是说,晋国处于尧之故地,故有尧之遗风。 若其不是故尧之遗民,则不会如此忧思之远,不会有如此之深虑。 这又不得不对尧文化进行考察。

然而,古籍中关于尧的记载,大多空洞而无事实。

《论语·泰伯》孔子云:“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1]107只有崇拜和赞颂。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6]3-9也是一派概括赞颂之词。 他的一生所为,能落到实处的只有使人制了历法,使人治水,(选治水者,也是听取别人的意见,第一次还选错了人。)以及选舜为接班人而已。 也就是说尧几乎实行的是无为而治,一切工作都是别人处理。 正如《说苑·君道》所叙述的那样:“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 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 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 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是故知人者,王道也。 知事者,臣道也。 王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7]11

所以说,尧之为治,核心就在于“允恭克让”。 以能真诚的敬恭、谦让,使得九族亲,百姓昭明,万邦协和,众民得以趋向和美。 这种为治的最高境界,为历代的人士所推崇。 尧也就成为最完美的统治者的标准,“无能名”便是对其至高无上的评价。 其实,这一切都建立在当时是一个部落联盟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尧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自然不会用自己的单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部落,只能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其充分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晋国建立初期正好和尧的时期是同样的社会状况。 《左传·定公四年》子鱼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 用卽命于周。 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 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官司、彝器; 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皥之虚。 分康叔祖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 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 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 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启,开的意思。 疆,理其土地的意思。 《诗经·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索,法的意思。 戎,戎狄,是相对于以华夏为标志的中心文明的其他广大的民族。 对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预的注是:“亦因夏风俗开用其政。 大原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戎法。”[2]2134-2135

为什么同样是直系亲属,封鲁公、卫康叔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唐叔则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呢?原因在于鲁公、康叔所封都是殷商故地,文化单一,必须以周的原则改造之。 《史记·鲁周公世家》就言“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8]1524唐叔所封之地是唐尧故地,周围都是戎狄,文化复杂,语言风俗都不一致,改造既不可能,只能顺应其各自的习俗。 《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渊,戎翟之民实环之。”[9]301全祖望在《经史问答》中亦云:“晋之南境为姜戎,晋之东境为草中之戎与郦戎,晋之北境为无终诸戎,而姜戎自南境接于西境,故得要秦师也。 以狄而言,晋之北境为白狄,其东境为赤狄,而郦戎亦称郦土之狄。 大略晋四面皆戎狄,而亦用之以为强。”[10]1924

晋和鲁卫所处环境的不同,形成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统治方式。 孔子云:“鲁卫之政,兄弟也。”[1]143这在于两国在开国之初处于相同的条件之中。 于是,鲁卫之政是强制型的,唐晋之政是顺应型的。 鲁卫之政必然要造成冲突,唐晋之政则是和谐的。 鲁卫之政使其形成的文化是狭隘单一的,唐晋之政所形成的文化则是丰富多元的。 丰富多元的文化的氛围中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自然要根植于各自深厚的传统而不会为其他的文化标准或原则所左右。 这就是季札感觉到《唐风》思深、忧远、令德之后的原因所在。

如果和周围的其他国风相比较,则《唐风》的特点更为突出。 《魏风·葛屦》:“维是偏心,是以为刺”,《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种决绝的态度,《唐风》中绝不会有。 《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这种热烈直率的表达,《唐风》中也看不到。 一切都是那么幽深厚重。

4 结 语

综上所述,以上我们由《诗经·唐风》考察了晋国文化。 是这种文化造成了晋国的强大。 这种文化的稳定、厚重为人们所赞颂,而其保守、木讷也为人们所揶揄。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我们还要知道,“晋国天下莫强焉”,而在卫鞅入秦之后,晋国逐渐走向衰弱,但又以另一种方式作用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言:“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8]2304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而且,这种研究和探索,必将对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唐风晋国诗歌
诗歌不除外
师旷劝学
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平雕像
咏费城自由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翳桑之报
书画长廊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