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观研究*

2018-01-12许梦媛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

许梦媛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43。 2012年至2017年,习近平对文化遗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近40次,参加文化遗产领域重大活动10余次,到各地博物馆考察20余次,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1 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

一个社会的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为前提,与过去文明存在某种继承性。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可以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299。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极为宝贵,不可再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必须在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经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而留下来的。 它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大都市,也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技能。 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长城、故宫、圆明园、京剧、昆曲等,还有许多文化遗产正在等待我们的认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到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时,发现这里有多处文化遗产,却因缺乏管理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习近平打破党外人士不任正职的“规矩”,任命熟知正定历史和文物情况的贾大山为文化局局长,留下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佳话。 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坚持强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8]201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习近平在隆兴寺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无人清扫,当即找到分管领导,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离开河北正定县后,习近平也时刻关注正定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3年8月,习近平看到关于正定古城情况的一份文件,“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并提出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殷切期盼,“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习近平能够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并一直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2 “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马克思说:“人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利益的矛盾问题。 在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面前,有人会因经济利益见效快、收益明显而选择经济利益放弃文化利益。 习近平意识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0世纪80年代,有关政府批准三明钢铁厂将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史前遗址作为采矿点进行开山采矿。 习近平得知后对此立即批示:“万寿岩史前遗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且不可再生,这个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同样属于我们的后代,为了谋取眼前的物质利益破坏文化遗产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需立即停止。”并对万寿岩史前遗址采取保护措施,帮助三明钢铁厂重新选址以及决定由省财政拨款用于遗址发掘与保护。 经过习近平的努力,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相协调,三明钢铁厂选取了新的采矿点,万寿岩史前遗址也在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3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止存在于会议讲话和文件中,而是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火种。 习近平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不仅向当地人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还亲自到林觉民故居做讲解员,同时也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反映。 在浙江省任职期间,更是踏遍全省各县市区,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西湖等都留下了习近平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身影。

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将文化遗产保护观落到实处都是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自身能够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才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带动人民群众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2 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文化遗产保护,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习近平在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4]324,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必须认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长期地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

2.1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理念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下,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 对于“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习近平表示:“‘文化遗产日’的设立突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25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集中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宣传活动,如演讲、展示和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长此以往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层面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为其所关注。 结合在地方任职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并没有停止,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文化遗产保护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针对文物工作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5]190

在习近平一系列工作论述和重要指示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人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显著提高,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也显著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显著增多。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因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特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2.2 “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工作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习近平在正定县做县委书记时,通过调查发现正定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旅游业的条件。 他根据实际情况,在不破坏遗迹的情况下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汇报给河北省委。 有关部门随后拨出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习近平利用这笔钱修缮了正定县的遗迹,同时修建旅游相关设施。 正定县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正定的文化遗产,也带动了正定县的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中多次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5]189。 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习近平提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目前,博物馆可以引进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保存和整合后给参观者放映,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引起其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我们只有经过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坚持,并且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尊重各地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根据实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日新月异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才能够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3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即对待文化遗产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有创造地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地继承。 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追捧,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的前提下有所选择,才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发展力量的作用。

3.1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积淀,不可再生。 在全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理念时,许多文化遗产在开发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针对一些地方毁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建造几条仿古街,建造几栋仿古楼的行为,习近平指出:“推陈出新,不是拆旧建新。”[6]74习近平在福建省任省长时,曾为《福州古厝》写序,指出目前的城市建设,很多都为了引进洋建筑,毁掉当地的古建筑,这导致城市的建设失去了个性。 建设好城市,“必须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7]3。 只有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继承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藏起来,一动不动,而是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建设。 2003年9月习近平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表示,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保护好、继承好和发展好西湖周围的文化遗存。[7]19经过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西湖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整个杭州的地域品味和塑造城市性格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既有继承又要发展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到:“每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5]83;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201,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3.2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 习近平表示:“保护和发展实际上并不是对立面,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待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7]19文化遗产保护也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和辩证否定的观点。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文化遗产成为各地城乡建设的法宝。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议上针对城市发展,也对城市中保留的文化遗产提出要求,即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保护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城市文化遗产。 首都北京不仅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汇聚中华文化的文明古都,同时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我们需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同时也要把握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更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会发生改变的。

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文化遗产。 2017年2月,习近平视察了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才能在冬奥会举办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文化遗产,可以使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名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继承,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 近代以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沟通和融合,也意味着人类文化整体发展的时代到来。 每一个国家都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经济政治交流开始,再到文化交流。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一直为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努力,坚持文明多样的理念,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 中国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

4.1 “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

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系统累计举办文物出境展览近300个,承办文物入境展览100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活动中,习近平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者,更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2014年10月22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开幕,这次文物展展出了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共450多件文物,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中国汉代丰富的社会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法国的观众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精神,“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 2017年3月27日,“秦汉文明展”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了来自中国32家文物收藏机构283件展品,成为中美在2004年举行的“走向盛唐”文化艺术展系列之后的又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展会。 除此以外,还有赴秘鲁华夏瑰宝文化展、赴拉脱维亚丝路瑰宝文化展、赴日本汉字的历史与美学展等,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展会上的文化遗产成为“外交使者”“中国名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向世界文化之林,促进世界文化丰富发展。

中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遗产资源的交流,同时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合作,如文化遗产保护观的交流,文化遗产研究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等,不仅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4.2 “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是通过文物进出境展览,而且包括政府间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协定的签订、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交流、研究文化遗产的成员队伍的共同建设等,这一系列方式构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各国文化遗产方面多形式、广角度和宽领域的交流模式,不仅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交流日益紧密,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 2014年,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一次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习近平对整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交流的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几乎涵盖了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上很难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也一直保持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流,努力探索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更好地方法。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各个国家都在承认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前提下,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等方面的交流,使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更好地诠释了2014年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访问时发表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倡议:“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此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促进作用,也使中国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