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大众化、审美化
2018-01-11李红春
李红春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地位不高,方向不明,始终处于片面化和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我们应该确立其基础化的地位,进行针对全体学生的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美感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基础地位 有教无类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70-03
当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基本是实用主义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少数精英教育。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往往是“精神上支持,行动上默然,口头上重视,措施上松懈”,①大多成立艺术社团或者培养少数擅长艺术表演的学生,出去参加比赛,以获奖的级别和多寡来衡量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本文从课程地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基础化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到底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在不同场合阐述过自己的论断。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这个纲领性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到底应该处于什么样合理的地位,但是却鲜明地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大跌眼镜。我们不难看到,虽然不少高校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由于组织管理的隶属关系以及不同学校的差异,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和失调现象,一些学校将公共艺术教育归学生处,也有设置于党委宣传部,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把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设置于专业的艺术学院,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乱象之下,a课程设置出现了问题。”②让具体负责艺术教育的部门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那么它所开设和管理的课程,自然也就处于非常次要甚至不起眼的地位了。“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放在教育的次要地位,它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层面上和其他教育一样重要。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能作为技能教育出现,它注重的不是艺术方面的技巧,而是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公共艺术教育上对艺术技能的过分重视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甚至它机械化的特点会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从而失去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真谛。”③
问题真的很严重,毫不夸张地讲,多年以来,我们很多人一直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其实素质更多的应该是素养。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而农村教师发展滞后,其中的艺术教育更是极为有待提高。所以,学生上高职后,艺术教育属于补课,必须弥补学生在中学时代的艺术知识的欠缺,然后才是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属于基础地位。而很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机构要么设立出现偏差,要么形同虚设,有些高职院校纯属应付上级检查,待检查过后,立即撤销了艺术课,评定奖学金的时候,艺术选修课成绩直接去除,这更加剧了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轻视。很多高校只在乎本校的艺术教育获了多少奖,完全是发展政绩的理念,完全忽视了艺术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不能仅仅成为抓眼球的工具!现在高职院校艺术课,几乎绝大多数都是选修课,而且基本都在晚上上課,大班上,人数太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尽快从边缘化调整到基础化,将所有门类的公共艺术课程从公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每位同学在校期间必须学习艺术课程并且考试通过拿到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证。
二、大众化
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或者说认识太片面,仅仅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能够让学生出去参加比赛拿奖为学院赢得荣誉,从而提升学院的知名度。所以,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热衷于选拔并培养少部分的艺术精英学生,让学院里有艺术学习背景的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代表学院出去参加各类比赛争取获奖。高校艺术教育属于公共性质的教育,可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平等与共享。从根本的价值理念上讲,公共性首先体现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平等与共享即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公共性要保证在受教育者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的共享,其根本行动应着眼于艺术教育发展长远、根本的利益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利益。”④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仅仅培养少数学生出去拿奖,是对公共艺术教育非常片面的解读,这里有个严峻的现实,就是学校艺术比赛获奖的多少能否代表整个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准?毫不客气地讲,不能。从1万名学生中选拔20名学子经过精心培养出去获得了省级大赛的大奖,然后就可以说这所学校的1万名学生的艺术素养都达到了省级标准吗?肯定是不能的。这种非常喜欢培养极少数艺术学子出去比赛的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是过分功利性的,忽略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迫切需要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也可以说直接放弃了其他绝大多数同学。
因此,受教育对象应该平民化,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而且也要对全体学生中喜欢艺术技能学习的同学进行尽可能多地培养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必须将公共艺术教育从精英化调整到大众化,应该有教无类。艺术教育首先要抓好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正规课程,不但必须是必修课,而且要提高课时,方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而第二课堂是适当补充,除了选拔艺术天赋好的优秀苗子之外,还必须给予其他多数艺术天分并不突出但喜爱艺术技能学习的学生以继续学习的机会,就是说技能培养也应普及化、大众化。
三、审美化
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在一个高规格的会议中发言,认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突出缺点是有能力没知识、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思想、有思想没美感。此论断虽然偏激,但是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可以说,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弊端,就是过分重视学生技能教育,忽视或者说轻视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和美感教育。endprint
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到:“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就包括了公共艺术教育。而当前我国众多高职院校,要么没有开设艺术课,要么开设了,但是轻视了艺术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本质。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不是技能教育,应该审美化,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具体说来,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是审美教育,对于美的认识和体验,而不是对知识的一味灌输,可以想象,一个基本具备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毕业生在职场上,肯定会比这方面弱的学生更容易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具备综合的素养,对于美的认识、美的表达都要有一定的能力。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尽人意,“课堂上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主动的,课堂氛围也比较死板,对于艺术教育,学生大多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和背诵”。⑤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身份限制,有艺术院系的高职院校,其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大多由本校的艺术院系兼任,而很多没有艺术院系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一名专职的高校艺术教师,多为兼职。而我省唯一的一所有20名专职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教师的高职院校,去年冬天院级领导调整后,立刻撤销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随后把所有的公共艺术专职教师调到各系担任专职辅导员,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专职的艺术教师。“专职教师的意义是重要的,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师资,如果并非专职,也不会起到好的效果。”⑥就是说不是高校里只要有了藝术师资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从今天起就一定能够办好自己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了,只有让公共艺术教师专职化,他们才会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的教育艺术,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让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审美的教育,让课堂成为发现艺术美、欣赏艺术美、创造艺术美的天堂。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只有尽快改变教育理念,让公共艺术教育基础化、大众化、审美化,才能有力地推动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忻静珮:《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反思与前瞻》,《音乐时空》,2013年版第10期,第133页。
②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版第1期,第86页。
③唐玲:《浅析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戏剧之家》,2015年版第6期,第228页。
④周娟:《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认识》,《艺术科技》,2015年版第3期,第4页。
⑤章仙踪:《公共艺术教育何以成了鸡肋》,《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8日,第7版。
⑥秦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版第1期,第256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