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之花在基层绽放
2018-01-11林琰
林琰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助力器。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花朵,艺术之花只有深深扎根基层,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从艺术在基层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当前基层文化艺术工作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文艺扎根基层、提升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艺术 基层 理念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68-03
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花朵,艺术之花只有深深扎根基层的土壤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文艺工作在基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加快解决,有效提升,真正让艺术之花在基层绚烂绽放,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局。
一、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
基层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助力器,抓好基层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基层文化艺术氛围,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整体来看,无论从基本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提升,都让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充实。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经费来源渠道不稳定,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专项保障;资源配置难度大,活动场所设施的保障与现实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大多都是处在自发状态,没有更多地引领、支持和指导,即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一些有利于群众文化提质增效的制度还没有系统的建立起来;当在相关保障遇到需要协调的时候,也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重经济,轻文化的情况。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明确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方面,切实把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完善机制保障,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建设格局。当然,基层群众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们,也要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主动争取政府重视,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建设的水平,让千家万户更好地享受到文化艺术带来的愉悦和心灵滋养。
二、思想理念转变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实践证明,艺术只有与现实碰撞,与民心呼应,才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因此,首先要在价值取向上转变,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作为评判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主要指标。不断加大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群文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扬“工匠精神”,潜心打磨推敲,创作出更多真正滋润心灵的群文艺术精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熏陶感化作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次,要在服务内容上转变,把“基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群文活动品质的唯一标准。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差异明显、结构性短缺等现状。因此,坚持以群众需求和服务效能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要按照群众的需求定制供给,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订单式服务。同时,还要注重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断促进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使群众“要”和政府“送”更加匹配,更加精准。第三,要在供给方式上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成为必然。但是现阶段,与其他领域相比,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化程度低,保障机制不健全,建设与需求脱节等问题明显,数字化建设急需提档加速。因此要大力推进文化艺术产品的数字化加工,加快构建基层网络共享平台,着力打造内容数字化、供给平台化、传播网络化、参与互动化、管理数据化的基层群文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的“撒网布线”,为基层群众提供全天候、零门槛,更加方便、快捷、精准、高效的服务,真正让文艺之花植根基层。
三、文艺品牌引领是关键
品牌活动是文化艺术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最有效的载体,品牌越强,号召力越大,影响力越广。要有效提升基层群文供给水平和工作效能,让群众认可你,跟随你,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好地挖掘、整合群众文化资源,策划打造一批本土化、多样性、普及型与提高型相结合,独具魅力的群众文化艺术特色品牌。一方面,一个区域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特征,要做到尊重本地区文化,把它作为群众文艺活动品牌构建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对深厚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是对更高文化发展目标的支撑。通过对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认真挖掘,开发利用,能使品牌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确保基层群众文艺活动既有“量”,又有“质”。只有当艺术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向普通人延伸,才能为更多人提供追寻艺术梦想、展现才能的舞台,因此,要运用、整合多级资源向基层群众文艺活动集中,加强上下联动,推进省、市优秀文艺品牌活动常下基层、多下基层。特别要解决好群众参与度的问题,要通过优秀群众文艺品牌活动的塑造,吸引更多基层群众的关注,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兴趣,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地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来,在不断扩大参与度的同时,进一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社会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品牌活动量身定做、“私人订制”、精准服务,进一步提高文化艺术惠民乐民。与此同时,要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有效推动在基层文化馆(站)、社區综合服务中心的等铺开“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品牌,以此为抓手,帮助基层群众提高学习艺术、欣赏艺术、享受艺术的能力。以期在长期的专业指导下,引导群众成为群众文艺品牌活动的主角,做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进而实现群众创造,群众提升,使基层文化艺术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民素养不断提升。
四、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
目前,我国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呈现一些明显的制约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人员数量不足,尤其表现在最基层的社区,很多还存在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负责文化艺术工作的往往都是兼职人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岗位开展工作。而这一层面本应是保障最广泛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艺术权益的支撑点,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抓手问题。其次是专业程度不高。现有基层文艺工作者队伍中,有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还比较低,大多是“半路出家”,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不理想,再加上基层工作难度大、待遇不高,即使有一些比较好的基层成长起来的人才,也往往面临转行离职的情况。第三是工作积极性不强。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遇到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导致“做与不做差别不大、做多做少一个样”,一些人进取心衰退、精神懈怠,整个文艺工作者队伍的精气神状态受到影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艺人才队伍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工作创新发展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基层文艺工作搞上去,就必须以提高文艺人才的能力、凝聚力和丰富性为目标,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艺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打破传统的聘用模式和管理体制,针对基层具体情况和文艺工作的特殊性,开辟“绿色通道”,增加文艺干部流动的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不断把专业性、知识性的人才充实到基层文艺队伍中来。并通过系统的岗位培训、上挂下派、外派锻炼等形式,加强现有人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加速培养骨干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把创新能力、创作成果和管理实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与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还要通过发展壮大基层文艺志愿者队伍,让有志于服务基层群众,具有文艺特长的公益人士更多地参加到基层文艺人才队伍中来,促进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