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功能探究
2018-01-11孙蕾
孙蕾
摘要: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当中,应当重视和发挥红色经典歌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实现对其的传承和发展。为此,本文对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传承的创新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红色歌曲 地方高校 音乐教学 功能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05-03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感性的本质并不排除其他功能的存在和实现,我们时刻深谙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教育性”之道一一假如红色歌曲没有教育性的功能,那它不可能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是学校教育的必然特点。因此,我们并不反对音乐教育中非音乐、非审美的功能的存在和实现。确定了解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是艺术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放手让音乐为其他事务进行一些合理的必要的服务,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的,是通过审美而实现的。
一、从音乐审美体验的教育意义来看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感性本质
感性贯穿的路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终极教育的融渗感性的音乐、感性的音乐教育使得感性作为一种哲学的引领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实质内容和践行的方方面面。审美教育的真正内涵是要帮助学生在对音乐技能的训练中,加强对音乐的“内部感知”,审美教育一定要以在音声形式本身中获得“内在意味”为首要原则,这才是音乐体验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实现道德教化的独特之处。当然,这并非要否定音乐之外的"描述意味"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而是说教师应该很好地使这些“描述意味”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融入音声形式中,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充实的“内在意味”,达到某种超越性的终极体验状态。当然,要求学生共同参与的各种音乐活动,也会或多或少增强学生的一体感,但确切地说,还有成百上千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并不希望音乐或其他艺术的目的仅止于此。因此,当艺术教育实现这种目标时,它在本质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显然,实现了此种目标的音乐教育因为是审美教育,进而也是一种功能体现,它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它们而达到某种终极的、无条件的和绝对的东西。简言之,感性的路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并且还要经过感性将教化推向终极实现,以达到人的对自身的最后解放。
二、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情感教育理路
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的情感在传统的情感教育中,情感是被当成一种工具而利用的。由于我们深信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深谙音乐可以带来学生的情感波动和影响之道理,于是,在编制音乐教科书时,或上音乐课时,会很警觉地以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自己认为很好的,能传达好的情感,确切地说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准入教科书和课堂。为了达到通过情感来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可能首先得决定这堂课要用什么情感基调来统筹学生参差不齐的灵魂,可能会介绍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时的生活状况。托尔斯泰就非常主张“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在他看来,艺术的功能就是艺术家要以最直接、最有力将特定的“好”的情感传达给受者,这种情感必须明晰可辨,必须毫不含糊而且具体,必须服务于某种非艺术的目的。如果一件作品的情感不是具体的、非艺术导向性质……因而是作为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意识来体验的,那么,这件作品就那个范围而言,还是颓废的,无用的。这就是传统情感教育中情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工具和手段。
红色歌曲作为一种理性的情感我们承认传统情感教育的情感的确是一种情感,但这种情感是预设的,经过理性洗礼了的,将音乐的无可名状的感性元素无情取締后了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音乐作品之外,是将生活中的是非判断的价值取向借以情感的名义加以利用,这种情感也是一般意义的情感。尽管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这种情感也肩负着学生道德教化的功能实现,但是一味强调这种情感就会陷入失去音乐独立性的工具论泥潭,音乐教育就成了彻底的德育的附庸。显然,这种情感不是我们心目中靠近感性的情感,因为它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情感。
三、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美育育德功能
我们承认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美育育德功能,但对这种功能的本身及其功能的实现,应该要有冷静的认知。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是“引而不發,跃如也”,是一种感性的姿态、感性的自由,感性的自然引领,感性的逍遥态度。至于具体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专门的教育领域去完成——即“德育”去完成。美育育德的阈限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这个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教育对象引导到美德形象的世界中去!”
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不要设定理性的道德框架去让学生接受统一的道德的洗礼,而尽量利用音声本身所蕴含的道德意味进行感性教化,这就需要我们不靠语言的说教,也不依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体验,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我们看来,当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提升,当他对音声本身拥有的那些意味很有敏感性和感受力时,当他的感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时并且当这些能力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他对音声当中蕴含的道德意味就会感悟得更深。
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对音声本身蕴含的道德意味的无视,将感性的音乐教育理性化,将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也理性化,这是由于受所指论的成分多一些的哲学观的影响而造成的,如此下去会加重音乐教育边界的模糊化,使它的独立性无法显示而成为德育的附庸。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对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抱的希望有多大,失望就会有多大。如果说我们对道德教化功能的实现无法释怀,就应当在理念和方法上找到既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又是音乐教育强项的那样东西来实现这种教育期待,这种理念就是承认音乐及其教育的感性本质,这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音声本身拥有的道德意味。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地无视感性,将融合在音声形式本身的道德意味活生生地剥离出来,鄙弃在一边,然后再煞费苦心地把外在于音乐的,离音乐本身较远的思想内容、甚至政治内容主题奉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道德目标,再将音乐作为理性的工具去实现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既是音乐本身的资源浪费和内在精神的耗损,也是一场只会换来无比失望的无效教学。endprint
四、红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有爱之人”功能
爱与道德关系密切,以至于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道德是人類一种广泛同情的实现,就是说道德是爱,也没有什么不可,爱是广泛同情的实现,是人类的灵性,就是道德的根本。小原国芳认为“爱是自己和他人的合一”“爱是谦逊”,并将“爱”陚予了道德意义,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罗素也说:“良善生活是由爱灌注且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知识与爱可以无限扩展,有知识而无爱,有爱而无知识,皆不能产生一种良善的生活。”他认为通向良善生活并无捷径,要想建立良善的生活,我们必须建立起智能、自制和同情。在我们看来,教育中培养道德的人就是培养有爱之人。
在雷默看来,能够使人达到“某种终极的无条件的和绝对的东西”的教育同时也是“爱”的教育!真正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是终极教育和爱的教育。红歌歌曲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学生在体验中能感受到与审美相似的体验,那审美体验的功能是试图超越日常的表层的存在,达到深刻认识和理解人和宇宙自然的融合一体这样的深度……审美体验通过对符号形式的直接的感受而体悟到审美性体验的境界,意识到自身和他人以及和宇宙的一体感,这也是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因此,在我们看来,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决然不是在“创造”“反映”等层面兜圈子做理性工具的重复,而是“显现”,显现爱被信仰之维、爱之维照亮的爱的明灯一照亮学生自己的心灵同时照亮别人的心灵。
红色歌曲为爱作证的音乐教育音乐曾经是爱的践行者的武器,在中国近代史上,音乐教育曾以它巨大的爱的力量汇集民心最辉煌的篇章。音乐的这种巨大的能量一直无可抗拒地书写自己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人们只要一想起音乐的社会性功能都会不由地想起那时候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
五、结语
红色歌曲中所记录的是革命发展的历史,在这些经典歌曲当中不仅包含了革命理想,同时还是革命信念的重要表现渠道,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是人们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颖峰,李红梅.论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及其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朱芳.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传承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6,(01).
[3]王鹏,郭丹丹.红色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4]金香花.红色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5]刘党英.我国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吴启慧.“红色经典歌曲”印象与传承[J].艺海,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