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学育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8-01-11赵夫鑫
赵夫鑫
摘要:高职教育因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因其培养目标侧重技术技能,过于强调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等要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不能很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为之提供环境和平台,教育者要做到知其理论,懂其理念,要一以贯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学育人;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等因素,教学管理发展中,不能很好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教学管理者,首先知晓以人为本理论根源,并要了解现实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给予一些建设,教学管理工作者要真的自己做到理论认知,做到问题导向,先做到情感认同,融入日常教学习惯中,才能真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对人的问题如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人的权利、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占有较大的篇幅。无论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是在《人类学笔记》中,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
其一,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每一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获得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
其二,人的个性的充分自主发展。人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认为个性是主体在劳动实践中通过能力发挥而体现出来的特性,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和最高标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个性的张扬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也使个人的观念、道德和精神不断由低层向高层升华,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其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从而把对“人”的考察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人不仅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不断从较低阶段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而且是人从片面的发展向自由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
二、教学管理工作不以人为本表现
(一)教学管理工作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
在实际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突出的是社会价值,强调的是“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人们对其认识更多的局限于社会价值方面,或者准确说,教学管理注重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控制,从而忽视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个人价值,忽视了教学管理工作在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价值意义,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从而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背离。我们忘记了做好教学管理是为了什么?我们更多是关注了整体的表现,而缺乏对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学管理应该做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二)教学管理工作目标的“模式化”
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传统教学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目标的层次意识,经常是一种规格目标,只重视人的共性的塑造,只按照社会所需要的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往往忽视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差異性和个体现状的差异性。教学管理工作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不能得以很好的体现,从而造成了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不足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既要有共性属性的追求,又要有更多的人文情怀的注入。
(三)教学管理工作方法的“灌输化”。
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方法上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教学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实质上,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它反映着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论的教学管理工作理念,这是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排斥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即使灌输,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做到漫灌、滴灌,还要细雨细润,入情入理。
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理念
教育教学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让人成为人,还要成为人才,教育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期待,只有这样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能增强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得到学生的真心喜欢和终生受益。
(一)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因其对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会出现重技能、技术培养,轻德育和品格的塑造。出现这一原因,归根结底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就是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点,把学生培养为有价值、有尊严、有独立人格的人为目标,从学生的现实和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天性和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要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在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到今天,我们的教育者缺很难做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久而久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做健康自信的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统一协调的,没有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全面发展 就要先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教学,促进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努力去培育学生的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进行持续的推进,才能有效果,教育是一个长期持久性的活动,而非功利性去推动功利性的措施,逐渐去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要注意其个性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的统一,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与他人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健康自信的成长成才。
(三)回归生活世界是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根本途径
“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教学管理工作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离开了生活基础,教学管理工作将走向虚无。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按照三个贴近的原则,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去接触社会,用学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体味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更能够体验思想教育的魅力,教育需要理想的指引和价值的提升,更需要从生活中体验教育的内涵。
(四)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价值引导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要求,当前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引导人们树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的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教学管理工作要加强针对性、取得实效性,就必须要把教学管理工作置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中去定位,使教学管理工作真正为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高职“基础”课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14JDSZK085)、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和2015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与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研究”(15CSZJ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