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学校武术”对提升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研究

2018-01-11刘朝生

武术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刘朝生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唐山市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进展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旨在为今后武术段位制在唐山市中小学的推广发挥作用。经过实地研究和调查整理分析得出,唐山市中小学专业武术教师短缺、体育教学存在应试化且混淆武术段位制概念等问题。在国家政策与师生的呼吁、对场地的充分利用以及各种有效建议下,武术段位制的广泛推广将展现武术“中国梦”的新时代。

关键词:唐山市中小学 武术段位制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2—0068—03

1 文武并重,爱国守法的精神指引

1.1 古代文人侠士的武术情结

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传承至今且从未断绝的文化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容、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它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髓之处,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同时反作用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自古文人墨客也多爱习武,在古代更是崇尚“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精神。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文武兼修,在他所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射”“御”和“乐”(乐舞、武舞),足足占有六艺之三,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唐代的“诗仙”李白,不仅是一位“天子呼来不上船”历史著名的文人,他酷爱武术,练剑颂剑,如著有“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等八篇关于劍的描写。隋唐时期盛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两宋以后则是“嫉恶如仇,为国为民”。近代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会题写过“尚武精神”横幅。毛泽东主席提倡“亦文亦武”。新世纪的学生更应该做一个文武兼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自古以来的武功卓绝之人,时刻遵守着爱国的底线,在金庸、古龙笔下的小说中多有描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守卫襄阳数十年。契丹之人,生在宋朝的萧峰,为大宋百姓之仁义挟持大辽皇帝以退兵,为诚于契丹之忠自绝性命于雁门关外。近代的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大师霍元甲,神拳大龙蔡龙云等都是文成武德,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我国当代著名武术家如万籁声、吴图南、马礼堂、温敬铭、张文广、蔡龙云、马贤达等等莫不是文武双修。他们都技艺精湛、著作颇丰。武术精神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潜意识中的仗义执言为己任,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

1.2 当代武术发展的德行培养必要性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力抗金人侵略背后“精忠报国”四字光照汗青;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千古名句。近代以来,面对外国列强的野蛮侵略,武林豪杰、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目前,教育学者痛心疾呼学生意志薄弱,做事虎头蛇尾,毫无持之以恒之心;心理学者感叹学生抗压能力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事件增多。青少年常常片面地、表面地、甚至是错误地认识和对待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部分学生对人对事冷漠,毫无公益热情之心,甚至是公交车的座位都不能相让于老人。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力量,学生常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灵魂随处随时可以享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然而品德教育的根本却没有落实下来。使得学生的知与行背道而驰,成为两条平行线,可观而永不相交。学生中间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敢行、所知非所行、所行而不知、不知而不行等问题。大力发展武术,使得学生从身体领会,从心灵出发,形成知而愿行,知而敢行的勇敢果毅的民族精神。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与公民的仁爱与守法之心。面对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当代学生文武双修,拥有强健体魄与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正是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正确之道。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可结合古今武林豪杰的侠义之举,精忠报国的英雄行为举措,帮助学生建立爱国、修身、助人的品格与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武德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中华武术是在吸收了儒家,佛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以技击动作为素材,融合自强不息等的民族精神,汇编而成的武动可安济天下,武静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道之下的套路。中国是一个崇尚中庸和谐,爱好和平的国家。随着国家的发展,利益等观念不断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使人变得越发浮躁。中国武术崇尚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对一个练武者来说,一个人武术境界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的武德修养。武术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武术的初级习练者只是学习肢体之形,真正的高手,如:少林扫地僧,更是一种保持淡泊的心境,独异于人世之外的高人品格。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王庭曾写道: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教下些儿孙,成龙成虎任自然。可见武术是一种品味感悟人生,超然脱俗的内心幸福感。武术并非打打杀杀,那是武术的最低级的应用形式。功夫也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来强身健体的。练武先练心、习武先习德。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在学校武术教学训练中,是对学生性格信念,情操等的陶冶过程。在进行武术教学之始,遵循“武以德先”道德教育原则,详细讲解抱拳礼,使学生了解各种武术礼节的含义和流派宗旨及精神面貌,既充实武术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样培养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表里如一等传统美德。

3 武技与武礼强化校园礼仪美德

1915 年,武术开始正式合法化地进入学校教育,可以说武术从民间进入教育界对武术界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年级)体育与健康(7— 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文件,该《标准》在“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与“学习与应用运动技能”部分明确提及了武术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水平,要求学生“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初步掌握一套武术套路”,“完成一两套武术或对练”,“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2004年,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增加武术课等的规定更是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方面武术的合法化和在校园课程的增加也同样意味着武术任务、责任的加重,同时武术也可以趁此搭乘国家教育大发展的快车向前推进。

目前关于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甚至猝死的新闻时有出现,增强学生体质刻不容坏。武术教学既不能成为“恶人”行凶的帮手甚至被认为是不服管教“坏孩子”的学习专利而因噎废食,也不能只是一味的针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要注意身体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培养。“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使身体强壮,而是雕刻人的灵魂,使社会道德化,令美德占据主导地位”武术是体育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体育。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季节等限制,既有“拳打卧牛之地”的小,也有广场健身、全民健身的大。经常坚持武术运动,可以使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通过武术活动,还能够培养勇猛、顽强、果断、机智等良好的意志。时至今日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频发,通过武术的学习,有助于通过在强健学生身体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中欺凌者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自觉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使受害者培养自身勇敢,机智的良好意志,有力的抵制暴力事件的发生。使暴力事件的热心保护者和冷漠的局外人敢于仗义执言,有能力,有勇气组织暴力事件的发生。“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师长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学校教师等长者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品格的养成。著名学者王岗教授曾撰文“文化自信指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与武术教育是并行不悖的”。武术包含中华博大的文化知识,可以有效的启迪学生中的善念,开发学生的善良与正义之心。

4 尊师重道,勤劳勇敢的行为引导

《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有最对的师傅”。各项规矩的制立是为了让弟子更好的恭敬于师,同时修炼己身,放下自身的高傲习气,以恭敬之心去学习。

武术的习练不是一朝一夕、一曝十寒的成就,其过程是痛苦与寂寞甚至是枯燥无味的,这就要求武术的习练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通过武术的学习,一方面防病健身,塑造强健体魄,塑造学生的气质,使学生能够“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而不是如今因手机而形成的“低头族”,或者是“哈日”“哈韩”一类盲目模仿电视剧里的娇弱男子,“伪娘”,坚决避免男子汉女性化的趋向;另一方面能形成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信念。正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习武之少年人要做到“强与雄”,必须经过长时间不懈的锻炼,即所谓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的过人胆识。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宽容那些进步很慢的拳手,但却非常反感那些遇到困难与受到挫折就想退缩的拳手,我们可以原谅那些在对抗比赛中挫败的拳手,但却非常反感那些遇到强手或受到打击就失去自信的拳手。武术训练所推崇的,是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顽强、屡败屡战的拳手。胆怯、虚荣、不吃苦、没有毅力,缺乏韧性,永远与真正的中华武术习练者无关。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辍学、轻生、暴力指向家庭等悲剧事件,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意志品质薄弱的问题迫待解决,武术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意志品质。

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武术伦理核心的“武德”教育,更是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融,传承武术的健身等价值,阐释武术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体质,升华学生的心态情操与武德修养。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加以自律,学校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其它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功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学生。

5 结语

武术充分汲取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作为一枝奇葩屹立于文化百花园之中。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武术的武技、武礼在强身健体、养性育德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使身体强壮,而是雕刻人的灵魂,使社会道德化,令美德占据主导地位”武术与体育都是身体教育的重要内容,都需要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来对待。著名学者王岗教授曾撰文:“中国武术真正的文化归属是一种教化,它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一种近乎终身洗染的过程。”武术的发展应该依托于学校教育的平台,重现展现武术的技与德之魅力,为武术在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守靖,郭志禹. 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06(07):64-67.

[2]罗 唯. 试析民族精神在我国武术学校中的弘扬和培育[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07):20-22.

[3]李 斌. 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2005(05):24-25,59.

[4]陆 春. 在校青少年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 青年探索,1992(06):29-32,25.

[5]王翠丽.大学生知行观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4:1-3.

[7]塞莫斯·古里奥尼斯.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M].沈 健,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1.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On “School Wushu” Enhancing the Value of Students National Spiri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u Chaosheng

(Department of P. 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history,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national culture erosion phenomen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and points out that in view of national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has been promoted into the campus activities, Wushu education helps to establish the idea of todays students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value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que and virtuou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School Wushu should be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content such 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national spirit.

Keywords:New situation school Wushu national spirit value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