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教学应关注整体统筹的教学策略①
2018-01-11
(1. 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江苏 海安 226600;2.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9)
·教学研究·
常态教学应关注整体统筹的教学策略①
庞德军1许亚平2陈卫春2
(1. 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江苏 海安 226600;2.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9)
本文以提高常态教学质量为议题,从教学现象和教材编写意图的角度,讨论教学的整体统筹策略。
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整体统筹
1 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省级评优课的现场,可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除了几十名学生和一些评委,其余都是各地赶来观摩学习的老师。为了展示“光的反射”教学的精彩,参赛选手租用专业的水雾发生装置,购置高强激光器,并在会场多个位置安装角度可调的平面镜……课堂上,多方位、高亮度的彩色光路相互交织,蔚为壮观。评委、听课老师纷纷拍照,赞美、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笔者却另有所思。首先,日常上课也能如此“高大上”吗?答案不言而喻。再就是效果问题,“场面效果”是否真正提升了“学习效果”?相信大多数老师不是为看热闹而来,而是想取得教学内涵的“门道”,因此,公开课、评比课应当为他们“过好教学的家常日子”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可行的借鉴。对大多数老师来说,真正关心的是常态教学,因为这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整体优化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研究常态教学,整体提升常态教学的质量,这体现了务实的战略眼光。
2 对常态教学整体优化的基本认识
2.1 常态教学不是随随便便的教学
常态的教学既不可能有众人出谋划策,也不可能有高成本的“包装”。但是,常态教学也并非随随便便的教学,而应是在全面、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课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讲”“练”“测”协调一致、切实有效的教学。
2.2 教学的优化需要具备“整体统筹”的观念
课堂是实现常态教学整体优化的主阵地。上好一节课固然重要,但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整体统筹,即统筹考虑教学内容,合理规划课时,精心选择教学方式,悉心谋划教学环节,切实从整体上(而不仅仅是某一节课)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应注重从某一教学单元或若干单元的关联性上进行整体考虑。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这是科学规划课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精心谋划教学细节、恰当选择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学重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也才能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有所创新。例如“光的反射”一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如果引入时的“热闹”冲淡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主题,那么“热闹”就应该“降温”。同时,在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之后还有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了解,如果以弱化前者为代价,挤出时间来进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辨析,同样也是很不合适的。
(2)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与课时。教学计划不应只是教学的大致进度,而应结合学期总课时(初中物理每周3课时)和教材内容,细致规划具体的教学课时和内容,确保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进程,并通过习题课与新授课的合理穿插,把握教学的推进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教学目标。
常态教学要重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合理设置习题课的意义在于对当前新授课(一节新课或相互关联的几节新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深化理解和应用,边学习、边回顾,有学有练,避免问题累积,促进有序提升。
(3) 强化“渐进建构”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整体统筹还体现在循序渐进、分步落实教学目标,“一步到位”往往欲速不达,甚至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例如,教材中“平面镜”是在“光的反射”之前,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平面镜”一节是从“像不能呈现于光屏”的角度说明虚像,这时不可能从物理规律上加以解释;而在经历“光的反射规律”认识之后,就可以结合“人为什么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道理,从光的反射规律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什么是虚像。这说明,对于虚像的认识,前一节不能到位,后一节不能缺位。这就是统筹的、渐进建构的教学思想与策略。
3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启示
教学统筹反映的是教学的一种“顶层设计”,包括整体统筹和局部统筹,同时还包括内容与时机的统筹。正如上述关于虚像的认识那样,苏科版教材分别结合“平面镜”和“光的反射”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推进认识。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妨再列举一二。
3.1 关于整体统筹的案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物质、运动及相互作用都与能量密切相关,因此能量及其转化是物理学也是科学的核心概念和观念。苏科版教材对于能量的处理颇具整体统筹的意味,如表1所示。
表1
总体来说,苏科版八年级教材大多是通过“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并主要从能量的外在表现或具体的能量形式介绍能量;九年级教材则从做功的角度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逐步外延,不断提升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和转移规律的认识。
3.2 关于局部统筹的案例
例如“密度”的教学,“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技能要求,且“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学生必做实验之一。而事实上,测量对象和方法是多样的,这种技能通过哪种类型的测量予以反映?如何赋予一定的思维含量,并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教材编写反映了统筹的要求。
(1) 教材以“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但如果在认识密度之后再回头看,这项活动不但包含质量和体积测量的技能训练,同时还解决了“如何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的问题。
(2) 教材在“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将“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列为学生实验,其中包括学会使用量筒(量杯),学习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这属于最一般、最基础的要求。
(3) 到了第六章末,教材在“反思与评价”中再次将密度的测量推进一步,提出如下的问题:“测量密度时,对于形状规则和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操作步骤有何异同?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将其放在水中,它会浮在水面上。若要测量该物体的密度,怎样测量它的体积?”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但这不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
教材中体现统筹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如何从中得到启示?一是要有强烈的感受,二是要善于迁移变通。对于教材来说,它在一节内容中需要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很难按照实际教学课时来编写,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处理,进行适当的切分。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通常是安排一课时,且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规律→交流小结。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会造成课堂容量过大,难点过于集中,学生体验不足,因而往往产生“烂尾工程”。原因是,学生缺少必要的技能准备,老师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指导学生对器材进行组装和调节;同时,学生缺少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观察,难以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这样来切分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组装器材、熟练实验操作,练习调节清晰的像,感知成像情况与物距有关;第二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是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技能准备为出发点的思路,是比较好的统筹处理方法。
4 结语
常态教学,需要回到本源上来研究的问题很多,有些甚至是很尖锐、深刻的。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常态教学研究的行列,与我们共同努力,从关注“面子”到关注“里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因教学统筹失当给学生带来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扭转“题海战术”的不良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九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 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九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①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整体优化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15jssjys-08)的成果。
陈卫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编审,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责任编辑,主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中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