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临床研究

2018-01-11关婕婷刘宝珍呼永河周东海邵桂军李莲英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脂肪性转氨酶酒精性

关婕婷 刘宝珍 呼永河 周东海 邵桂军 李莲英

(1.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 2.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3.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过多,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后期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1]。现在NAFLD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T2DM)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T2DM患者中合并NAFLD约占40%~60%,非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仅占20%~30%[2]。目前治疗NAFLD除降脂、保肝及抗氧化外,尚无确切有效的手段,而中医治疗NAFLD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们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中医补心通脉汤(呼永河主任医师经验方)治疗T2DM合并NAFLD,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就诊的T2DM合并NAFLD的门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93±9.32)岁;T2DM病 程(4.72±2.91)年;NAFLD病 程(3.43±1.83)年;饮酒史(2.13±4.53)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07±7.69)岁;T2DM病程(5.28±4.57)年;NAFLD病程(2.80±1.95)年;饮酒史(5.70±9.4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T2DM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拟定。NAFLD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拟定。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233中糖尿病的分型辨证原则。

1.3 纳入标准 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70岁者,男女均可;符合T2DM合并NAFLD的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能配合者。

1.4 排除标准 (1)年龄≥70岁以上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疾病者;(4)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及合并感染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降糖、降脂药物口服,保持血糖平稳(FPG 5.5~7.5mmol/L,2hPG 8.0~10.0mmol/L);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中至少一项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加用护肝片(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片/次,每日3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心通脉汤,药物组成: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0g,牛膝10g,生地10g,黄芪20g,白术10g,菖蒲8g,茯神8g,麦冬20g,天花粉15g,茵陈10g,柴胡6g,枳壳10g。阴虚者加知母8g、黄柏8g、丹皮10g;湿热者加黄连6g、木香6g、大黄6g;气阴两虚者加黄精10g、太子参10g;阴阳两虚者加肉桂3g、桂枝3g、干姜3g;血瘀者加丹参10g、赤芍10g。由我院制剂室统一煎煮,每袋150mL,每次1袋,每日2次。

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MI、WHR(腰围/臀围)及血糖、血脂、转氨酶的变化情况。

3.1.2 肥胖程度 按照WHO及亚太地区推荐对肥胖诊断的标准中针对亚洲成人BMI的标准,BMI介于18.5~22.9kg/m2为正常,23.0~24.9kg/m2为肥胖前期,25.0~29.9kg/m2为Ⅰ度肥胖,BMI≥30kg/m2为Ⅱ度肥胖[6]。治疗前后分别计分:正常(1分),肥胖前期(2分),Ⅰ度肥胖(3分),Ⅱ度肥胖(4分)。

3.1.3 脂肪肝程度 参考《超声医学》[7]、《超声诊断学》[8]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肝脏B超检查并记录脂肪肝程度,分别计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

3.1.4 中医证候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234中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分别计分: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

3.1.5 安全性指标 血、尿、便常规,肾功能,记录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及临床症状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B超无脂肪肝表现;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ALT、AST、TG下降1/2,肝脏B超脂肪肝程度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肝功能ALT、AST、TG下降,但不足治疗前的1/2,肝脏B超脂肪肝程度无减轻。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 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4.2 2组患者BMI、WHR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MI、WHR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MI、WHR比较(±s)

组别 例数 B M I(k g/m 2) W H 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2 8.0 2 4±2.1 2 1 2 7.1 0 8±1.8 2 9 0.9 7 6±0.1 0 1 0.9 5 6±0.7 7 3对照组 3 0 2 8.8 3 5±3.4 5 1 2 8.0 1 7±3.2 1 4 0.9 6 4±0.0 6 0 0.9 5 3±0.0 6 2

3.4.3 2组患者FPG、2hPG、HbA1c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F P G(m m o l/L) 2 h P G(m m o l/L) H b A 1 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9.9 7 3±3.0 0 0 7.2 9 9±1.1 9 5 1 3.3 2 9±3.4 5 1 8.9 0 9±2.0 4 8* 8.3 9 0±1.5 6 9 6.9 6 3±0.9 0 2对照组 3 0 9.6 8 3±2.2 6 1 6.9 3 1±0.6 7 9 1 3.1 7 7±3.0 3 9 8.6 0 0±1.1 9 4* 8.7 0 7±1.1 7 6 7.0 0 7±0.5 9 8

3.4.4 2组患者转氨酶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转氨酶指标比较(±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转氨酶指标比较(±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GGT(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7.043±16.426 22.141±7.383* 23.290±13.592 20.270±5.547*△ 47.133±49.663 30.101±10.459**△△对照组 30 29.297±15.857 27.530±13.538* 26.793±14.694 25.580±10.895* 51.423±51.842 44.087±23.458**

3.4.5 2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6.369±1.5535.130±0.999 3.772±3.835 2.334±1.865* 3.434±1.128 2.506±0.684 1.191±0.500 1.091±0.321对照组 30 5.748±0.8594.961±0.819 2.794±1.949 2.123±0.560* 3.332±0.858 2.722±0.742 1.340±0.516 1.174±0.255

3.4.6 2组患者肥胖程度、脂肪肝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5。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肥胖程度、脂肪肝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3.5 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现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事件。

4 讨论

T2DM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IR)两大方面,而IR贯穿T2DM发病的始终;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因素包括IR、氧化应激、胆汁酸代谢紊乱、自噬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细胞、遗传、铁超载、慢性应激等[10]。研究表明NAFLD患者在肌肉、肝脏及脂肪组织中IR发生率较高,即使排除超重和肥胖受试者,IR的增加也会提高脂肪变性的发生率[11-12]。所以NAFLD和T2DM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类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等[13]。

中医无NAFLD的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肝着”“痰痞”“痰浊”“积聚”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是因长期嗜食肥甘,加之懒于劳作,或因七情内伤、调摄失当,或因不慎感受湿邪疫毒,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最终导致水谷化生精微不利,凝聚成湿为痰,阻于肝络而发病[14]。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有内、外两个因素:在外由于高热量饮食,致使脂类代谢产物不断堆积,此谓中医所言过食肥甘引起痰浊内生;在内由于肝脏代谢分泌功能紊乱,血中的脂蛋白、葡萄糖等产物不能有效分解,停聚在血及肝脏中,发生内源性高血脂症[15]。目前关于中医治疗NAFLD取得不错疗效的报道较多,常见有化痰消瘀法、疏肝泻浊法、健脾补肾法、疏肝清热祛湿法等,但尚处在探索阶段。

我们认为T2DM合并NAFLD的病因病机与心也有密切联系。《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说明消渴之人,首先伤津,必大量饮水自救;而水停胃脘,水之阴寒随浊气上至于心,游溢心脉,浊蒙心窍,日久侵乘阳位,心神难收,心火不能归于心而被暗耗。肝为心之母,假借君火协肝火,共操舒展阳气之神机,但因心神消耗而气阻,清气不能正常转运、布息,致使津液失布,停聚肝脉发为本病。方中用党参、当归补气血以养心神;牛膝、生地补肾水,肾水上荣于心,补养心神;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行气通脉;菖蒲、茯神开心窍、敛心神;麦冬、花粉生津止渴,补肺阴,肺为肾母,补肺阴以滋肾水,进而补心神;柴胡、枳壳、川芎、茵陈疏肝通脉,清利湿热。全方通过养心神以通肝脉,寓通于补,辨病辨证辨因互参。

2组患者治疗后糖脂、转氨酶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AST、GGT、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中医补心通脉法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在改善肥胖程度和脂代谢紊乱等方面,虽未得出有效结果,但因观察周期仅3个月,有待今后延长观察周期以考证。

[1]CHEN B,LI L I.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Ganoderma Triterpen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Mice[J].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2014,31(2):148.

[2]刘东慧,颜勇,刘美晓,等.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1): 57.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56.

[4]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4):26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董砚虎,孙黎明,李利.肥胖的新定义及亚太地区肥胖诊断的重新评估与探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2):5.

[7]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603.

[8]康永军.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6.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10]王虎,滕田,王莉,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4):769.

[11]ALAM S,MUSTAFA G,ALAM M,et al. Insulin resistance i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6,7(2):211.

[12]YKI-JÄRVINEN H.Liver fa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Dig Dis,2010,28(1):203.

[13]袁宁.降糖药物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2): 177.

[14]隋晓丹,邓厚波,刘铁军.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8):1708.

[15]徐三鹏,白洲霞,杨少军.从“浊毒”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原因[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92.

猜你喜欢

脂肪性转氨酶酒精性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及荷丹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治疗效果
转氨酶高与肝炎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