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11姚月琴严国军赵红军
姚月琴 严国军 赵红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盐城 224005)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姚月琴 严国军 赵红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盐城 224005)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推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产业逐步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组织生产模式的改变使得大量工作岗位内容产生变革。创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文章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机电类学生的职业能力新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情况,构架了“四层递进”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产业升级;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
未来10年,我国制造业将迎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目前科技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不足是制约制造业飞速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高职机电类专业须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抓住发展机遇,瞄准机电类学生职业能力新内涵,强化学生创新特质培养,主动匹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电技术人才需求简析
“中国制造 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 4.0”,是实施制造强国30年战略中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正在引领制造业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核心内涵是创新,根本保障是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此,笔者对江苏悦达集团、江苏江动集团、盐城国家大数据产业园等具备工业4.0生产管理模式的企业进行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机电类人才需求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1.生产线单一操作型低端岗位逐步向“一岗多能”发展
相比于传统生产线,智能化生产线上加工、装配、产品检测、包装等简单操作已由机器人来完成,生产线设备运行监控、调试、维护成为现场一线技术人员的主要职业能力,现场操作则变为基本职业能力。从智能化生产线构成来看,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工业网络传输等技术的引入对机电类学生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所以,企业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丰富、技能操作熟练、创新能力突出且能胜任“一岗多能”的高层次一线技术人员。
2.产品设计研发向“产品规划与虚拟制造一体化”方向转变
传统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只关注产品设计与工艺分析,最终呈现的是一套设计图纸,而智能制造类企业产品研发人员需按照产品规划、虚拟加工、加工工艺分析反馈、优化设计的流程设计产品。CAM、CAE、CAPP、CAD、ERP 等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基于模型的产品规划与虚拟制造一体化成为产品设计的主流,所以产品研发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知识储备以及自我学习与自我塑造能力。
3.制造一线人员向技术服务岗位的转变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处于 “工业2.0”补课、“工业 3.0”普及、“工业 4.0”示范的阶段,当前制造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是主攻方向。制造生产线的技术升级造成一线生产型员工需求大量削减,笔者调研的江苏江动集团的多缸柴油发动机装配线是盐城市智能车间示范项目,一期投入3000万,一线生产型员工较之前减少70%,人员逐步向技术服务岗位分流。
二、高职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层次需提高
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分析得知,“知识储备全面、专业技能娴熟、特定领域创新、职业素养塑造”正成为当前机电类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的主要特质。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机电专业学生工作对象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工业网络、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等智能制造的知识技能逐步成为主流。因此,一方面基础性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层次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学生动态更新职业能力的自我塑造要求也更高。
职业能力需求层次的提高,给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组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挑战,学校应更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提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2.人才培养难度在增加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不足,学生规模已成为学校生存的关键。以我校为例,从2012年开始机电专业生源组成有高中普招、自主招生、中职单招、中职注册几种类型。生源整体显示出质量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固化,中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未达标。另一方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机电专业学生具备复杂问题创新解决能力和新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这样的学生获取产业升级所需的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机电专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四层递进”职业能力训练平台概述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机电专业人才提出新要求,目前的培养质量与之相比还存在差距。为此,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技能为抓手,将机电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划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创新、产业发展对接四个阶段,并分别为之搭建专业社团训练、校级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升级拓展四层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1.“全覆盖、双导师、两考核”专业社团训练平台
机电专业目前设置工业机器人、机械创新等4个专业社团,覆盖机电专业所有基础课程。学生通过专业社团,应用积累的专业基础知识探索、发现创新项目并开展研究。专业任课老师与社团负责老师组成双导师,将学生的创新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摆脱师生互动受制于课堂的窘境。二级学院层面创新评价体系,将专业社团训练成果纳入学生奖学金考核体系和专业社团组织成效对接老师年度考核。(如图1)
图1 专业社团训练平台构成
2.“两融双赢”型校级技能竞赛训练平台
国家、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但不少高职院校临时将少数师生集中进行集训,竞赛项目所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未能惠及每位学生。针对此类问题,构架 “两融双赢”型校级技能竞赛训练平台,两融——校企深度融合与师生全面融入,双赢——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水平提升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双赢。各专业根据对接的省技能竞赛赛项,合理设置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3.“专创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遴选方面,尤其是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遴选过程中,存在项目与专业核心能力关联度低,学生临时汇报,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未能促进专业建设与激发学生专业认同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坚持“两个一”,申报项目一定来源于专业社团创新训练项目,申报项目一定经专业社团培育一年以上。将专业与创新作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评价重要元素,从而促进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专业核心技能的关联。
对优秀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SYB创业教育培训班、创业教育讲座等举措,培育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
4.技术升级拓展训练平台
技术升级拓展训练平台是指通过一个大讲堂(学校大讲堂)与企业技术专家交流,拓展学生与老师的视野;提交一个项目促使顶岗实习校内指导老师深入顶岗企业,挖掘企业新技术,推进项目化课程开发;增设一门课程,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实施周期与产业升级的不匹配。
在技术升级拓展课程的建设方面,一是瞄准ABB、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公司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引入智能设备开发的技术型企业参与课程建设,长期动态提供企业开发项目;二是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每年五月的专业调研,以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训练为抓手,聚焦行业新技术。通过技术升级内容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技术升级对接。
四、“四层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践与体验
我校自2015年起在机电专业群开展“四层递进”职业能力训练教学改革,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升级,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专业社团训练平台
按照四步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专业社团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成长为机电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起步阶段。
我校机电专业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参加专业社团训练,此时是学生专业认同度培养的关键节点。机器人专业社团在导师的带领下,设计制作了防爆机器人、水下探矿机器人、农业植保机器人等作为专业社团入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专业社团配置社团导师与课程导师,实施双导师负责制。社团导师负责专业社团建设与管理,帮助学生挖掘社团创新训练新点子、新项目。课程导师承担创新训练项目涉及本课程领域的技术指导,并及时将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优秀案例引入课程,整合教学资源。
社团创新训练项目一般实施周期较长,我们设定所有创新训练项目都参加省级项目遴选。项目团队每学期汇报阶段成果,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同时,推进奖学金评审机制改革,纳入学生专业社团成绩,保证了专业社团训练质量。
2.校级技能竞赛训练平台
实施“两融双赢”型校级技能训练平台,促使师生人人参与,整体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2017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的好成绩,获奖率达90.48%,其中机电专业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代表江苏省参加国赛。
在规划专业基础技能、综合技能、省赛项目时,考虑课程与竞赛项目的结合,实施“课程+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促使省赛知识与技能融入课程,惠及每位学生;另一方面课程结束即组织技能竞赛,避免赛项与参赛学生集中造成组织困难。我校机电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构架情况开展了电子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等六门“课程+技能竞赛”教学模式的课程。
合作企业优势之一是大量企业工程项目案例,竞赛内容来源于合作企业的工程实际,增进了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为学生就业选择与企业技术人才选拔搭建桥梁,同时提高了竞赛的实战效果。企业的另一优势是丰富的设备硬件资源,学校现有的设备无法满足机电专业的学生开展训练与竞赛,我们联系盐城高新区三家合作企业,很好地解决了竞赛硬件支撑,避免学校在教学硬件上的重复投入。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各专业社团充分利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等载体,注重项目训练过程考核,及时给予专业指导。近三年,机电专业学生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立项十余项。学校对各创业团队的创业激情和行动给予全力支持并帮助创业团队健康发展,有效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学校在盐城市科技创业大赛中连续三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一届和第三届大赛中,两次获得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唯一的一等奖,学校连续三届获得盐城市科技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
4.技术升级拓展训练平台
先进制造企业正从传统制造模式向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引起机电控制技术飞速发展,学校邀请了东南大学、ABB公司上海技术中心、甲骨文上海技术中心等高校与企业专家学者共开设智能制造专题讲座十余场;顶岗实习校内指导老师提供江阴核心电力太阳能组件上卸料搬运系统、上海欣阳汽车空调面板旋钮扭力测试系统等企业项目二十余项;引入苏州法奥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六家技术开发性企业参与技术升级拓展课程建设。通过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变化及其趋势,动态更新这些教学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发展目标。
我国已开启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调整性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减少的新形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思路、新模式的探索是高职院校的共性需要。我校机电专业通过实施“四层递进能力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确立了职业能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张磊,张弛.“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10):260.
[2]吴晓波,朱克力.读懂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9-246,213-219.
[3]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4]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120.
[6]田树勇.知识型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159-161.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s and Electricity based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YAO Yueqin,YAN Guojun,ZHAO Hongjun
(Yanche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Yancheng 224005,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especially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and also experiencing great connotation changes.Innovative students’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us facing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s and electricity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students’academic background,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training framework with “four levels of progress”.
industrial upgrading;vocational colleges;mechanics and electricity major;professional ability
G642.0
姚月琴(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赵红军(1985-),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B-a/2016/03/3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D/2015/03/023)。
姚歆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