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澜不惊撼人心

2018-01-10蔡宏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蜕变剖析屈服

蔡宏

摘 要:通观《故乡》全篇,其间并无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矛盾冲突,作者只是通过闰土三十年间的变化和几件平凡小事,以冷静省俭的笔触,平淡本色的叙述,完成了闰土“这一个”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榨下逆来顺受,没有反抗能力也不想反抗的苦难农民的典型;刻画了杨二嫂在同一环境中,性格行为不幸蜕变的小市民典型。正是这看似平淡本色的描绘,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剖析 蜕变 金钱的重要性 灵魂麻木 六个孩子 屈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87-02

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以自己对社会、人生细致入微的体察,独到深刻的理解,严格缜密的剖析和精湛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我们留下了《故乡》里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催人反思,振聋发聩的艺术典型。虽然,闰土和杨二嫂,一个是旧中国破产农民的代表,一个是风雨飘摇南方小镇的市井小民,但却又都有着同一历史大背景下生活苦苦挣扎,精神日益沦陷的悲剧人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这一个”,更加具有时代特征。下面,试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一粗浅分析。

1 历史背景

鲁迅先生写作《故乡》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严重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国际方面,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农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史料记载,自《故乡》问世前十年,浙江沿海地区多次遭遇严重潮灾、洪灾。农户收入巨幅减少,入不敷出;但地租和摊派等苛捐杂税却不断增加,加之兵匪掠夺、高利贷猖獗等原因,农民破产普遍存在。于是,《故乡》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场景。虽然作者说记不得故乡原有的样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回乡的第一印象是真实的;没有了生气的故乡,正是整个社会萧条的写照。于是,《故乡》的人物命运,也就成为了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缩影。

2 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圆规”

《故乡》的体裁虽然是小说,但却有着鲁迅先生自身生活和经历的痕迹,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刻划,运用的是他一贯的白描手法;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从人物出场的顺序看,首先闯入我们视线的是杨二嫂。

杨二嫂的出场先声夺人。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随着一声“尖利的怪声大叫”,循着这样一个放肆、无礼又泼辣的声音,只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这是对杨二嫂的一个没有任何好恶的客观描写,一个纯粹的初次见面的普通印象。接下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杨二嫂的神情傲慢无礼。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只这一句,杨二嫂就依仗年龄和历史优势,把“我”从心理上“压”了下去。

听“母亲”说这是杨二嫂,“我”记得了,那个人称“豆腐西施”的人。那时的她“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除此,那时的杨二嫂,并没有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杨二嫂很以自己当年的“知名度”自豪;人称”豆腐西施”,谁不知道西施是美人呀?那种对“迅哥儿”的鄙夷神色,那种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话语,直到把“迅哥儿”说的“惶恐着,站起来”。才又说出了那些先发制人、强人所难的话来:“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杨二嫂吃定了这个宽容、敦厚的人家;她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迅哥儿”這次回乡就是因为家道败落,老屋也保不住了,回来带母亲到异地去的。

杨二嫂的话语强人所难。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面对昔日的街坊,又是年长着自己的杨二嫂,面对着她的强词夺理和不由分说,“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杨二嫂的行为不可理喻。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时的鲁家成了杨二嫂的泄愤之地,扫荡之所;“迅哥儿”的疑似“有钱”,成了她“拿去”鲁家旧物,顺手牵羊鲁家物品的“理由”。仿佛,“迅哥儿”的“有钱”,应拜她幼时一抱所赐;又仿佛,所有的人都欠着她的。最后,连“我母亲”的一双手套都不放过。

及至等“我”和母亲离开故乡的头一天,那个“每日必到”的杨二嫂又来了,还以诋毁闰土为功,“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这一细节,为杨二嫂的一系列行为做了最后的注脚。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为“我”的窘境愤然不平;为杨二嫂的尖酸到刻薄,泼辣到泼皮的言行愤然不平!

其实,当年的杨二嫂并不是这样的。

早年的“豆腐西施”家境还好,只是在店里坐着,卖豆腐的生意就能做的很好。那时的杨二嫂家里有钱,不为衣食所困,心态是平和的;衣食无忧,舉止也应该是得体的。“豆腐西施”的绰号,不仅说明她曾经年轻貌美,也说明她那时的人缘也好。但当经济萧条的凛风,吹皱了“豆腐西施”光滑的皮肤;当生意每况愈下,身无余钱可以购买脂粉;当生活渐渐难以为继,“豆腐西施”陷入了焦虑和不安。也许是为了生存,也许是为了怕受欺侮而虚张声势,也许是为了安抚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杨二嫂人性中的“恶”渐渐显露出来,变的言辞跋扈,行为乖张;一任自己的灵魂坠落进恶的深渊。

《史记· 管晏列传》中有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人性与经济的关系;后来这句名言,就成为人们在特殊境遇中价值取向的依据。

鲁迅先生也毫不讳言金钱对于人的重要性:“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61页。

可悲的是,杨二嫂正是这样一个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出卖了自己良知、尊严和操守的人。虽然,金钱和物质对于人的生存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艰难的生活必然导致损人利己,践踏人性底线。杨二嫂的恣肆和张狂,是一种无奈,更是人性的自我堕落。

3 闰土:从“英勇少年”到灵魂麻木

和杨二嫂不同,“我”与闰土曾经是少年伙伴。

在《故乡》中,鲁迅先生以其凝炼的笔触,极其省俭的用一个回忆对比,就把少年闰土以及三十年后的闰土推到了我们面前。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深刻的揭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在破产重压下苟延残喘的悲剧本质。

少年闰土是温饱无虞的。

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圆脸”,“红润圆实”的手,颈上还“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以看出,那时的闰土家,还是“仓廪实、衣食足”的。他的父亲除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活;一个农民,愿意勤恳种地,又有竹匠手艺,供一家温饱度日还是没有问题的。

少年闰土是机智自信的。

当“我“急切的要他捕鸟时,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那时的闰土快言快语,机智又自信,即使在“少爷“面前也能直抒己见,完全没有尊卑观念;有的,只是轻松愉快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快乐。

少年闰土是善良勇敢的。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勇敢的闰土会刺偷西瓜的“猹”,却不曾在意渴了的路人吃他的西瓜;“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心地的善良,使他对口渴路人有着本能的理解和宽容。

少年闰土是珍视友情的。

会捕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的闰土非常珍视与“我”的友谊。

“……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这些纯洁美好的情感,不仅成为“我”心里的珍藏,也使我们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小康农家的健康、活泼、热情、伶俐而又勇敢的少年。少年闰土的形象,为中年闰土的出场做了坚实的铺垫。

中年闰土:心中犹有热,面上已木然

当“我”三十年后再次见到闰土时,他那原本紫圆的脸已经变作“灰黄”且已布满了皱纹,眼睛通红,穿戴着破毡帽和极薄的棉衣,手也似松树皮般“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面对着昔日的小伙伴,他“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半天说不出话来,当他终于说出话来时,却是“恭敬”的叫了声“老爷”!这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此时的闰土心中所经历的那种一方面眷恋儿时友情,一方面为封建等级观念所禁锢的复杂心理过程。当“我”的母亲亲切的纠正闰土应照先前称呼“迅哥儿”时,他却诚惶诚恐的认为不成“规矩”,可见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看了“我”对闰土的描述,一股悲凉涌上心来……三十年后的闰土,也只有四十多岁,但此时的闰土,不仅改变了容貌,更改变了他曾经活泼、自信、勇敢的性格。

究竟是什么使闰土在与“我”分别的这些年中,失去了温饱,失去了机智与自信,失去了健康与勇敢……

“我問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估计这个就是老六了;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第七个……

事情逐渐清晰起来:首先是多子。四十多岁的闰土,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在“收成又坏”的状况下,让孩子们吃饱已是捉襟见肘,更何况还有兵灾匪患、苛捐杂税、天灾频发?!在这一年年的艰难度日里,生活的重压剥去了他脸上的红润,销蚀了他的机智和自信,蚕食了他的健康和勇敢……那些终日劳顿却不得温饱,低三下四的委曲求全,看不到出路的孤苦与无助……这些细节,深刻揭示了这让人揪心形象的悲剧本质并不在于闰土贫困辛劳的外表,而是深嵌于其灵魂中的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屈服。使人感到了一股透骨的寒意。

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接着又以“一副香炉和烛台”为道具,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揭示了闰土在经济破产中找不到出路,把麻木的灵魂寄托给神灵这一精神状态的悲剧色彩;并且还通过对“杨二嫂”的塑造和“一包干青豆”,折射出闰土性格的纯朴、忠厚与善良。至此,一个被苦难生活铸就的衰弱、呆板、漠然、麻木的闰土,带着他那个时代的印记,进入了现代文坛不朽的画廊。

4 “闰土”与“杨二嫂”的比较:

然而,“仓廪实”、“衣食足”,如同并不必然导致“知礼节”和“知荣辱”一样,困窘的生活,也并不必然导致人性的陷落。作为《故乡》的典型人物,“闰土”与“杨二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最本质的的不同是:一个是受尽磨难,依然敦厚善良的闰土;一个是曾经美好,遍尝冷暖之后却不再美好的杨二嫂。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作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对于闰土,是欲说无语,剖肝沥胆哀其不幸。相比杨二嫂,鲁迅给了闰土这个儿时伙伴更加深刻的同情与悲悯。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充满情感且冷静的语言,展示了少年闰土的全部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中年闰土从外形到内心、遭受深重苦难,无助无奈却依然善良重情的人性特征。笔下那种哀其不幸的内心疼痛,溢于言表,撼人心魄。

对于杨二嫂,则是刻画冷峻,尽书巧取怒其不争。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因为,匕首般犀利的文字刺向杨二嫂的同时,也深深刺进了鲁迅自己。作者在杨二嫂的身上虽着墨不多,但层层紧扣;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都生动鲜活,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通观《故乡》全篇,其间并无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矛盾冲突,作者只是通过闰土三十年间的变化和几件平凡小事,以冷静省俭的笔触,平淡本色的叙述,完成了闰土“这一个”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榨下逆来顺受,没有反抗能力也不想反抗的苦难农民的典型;刻画了杨二嫂在同一环境中性格行为不幸蜕变的小市民典型。正是这看似平淡本色的描绘,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猜你喜欢

蜕变剖析屈服
牙被拔光也不屈服的史良大律师秘书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The Classic Lines of A Love so Beautiful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正本还需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