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中的身份寻求
2018-01-10李娟
摘 要:本文以文化研究的文化身份为视角,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系列作品进行研究解读,从最初的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几部小说到第五部小说《拯救溺水鱼》,从关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比冲突和交融转变到关注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谭恩美是如何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的。
关键词:《喜福会》 《接骨师之女》 《拯救溺水鱼》 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05-02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文学理论研究趋向文化研究,而文化身份与认同就成了一个热门主题,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断寻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身份认同。学者韩震认为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时,探讨具有某个民族特征的人在另一民族的主流文化中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就成了文化研究语境下的重要课题。理查德汉德勒指出: “20世纪中以来,身份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出的学术和文化构架,尤其在美国的社会科学领域或群体域”。斯特亚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是“存在的”,“变化的”,是有源头的,有历史的。因此我们通过研读谭恩美的作品来看美国华裔作家是如何进行文化身份的探寻,分析华裔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无奈和挣扎以在面临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中的失落,这对华裔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和建构都是很重要。
很多在美华裔女作家都试图通过记录自己和父辈们的生活,反映和探讨种族历史与传统文化,打破旧的思维模式,修订新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并努力为修改负面的性别身份而努力。这些女作家中谭恩美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数部作品都深受欢迎。美国华裔文学评论家黄秀玲认为:“谭恩美目前在美国主流文学界占有相当令人尊敬的一席。”她先后发表了几部知名长篇小说《喜福会》《财神爷之妻》《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这些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试图通过描述华人移民后代的亲身经历来探讨身为华裔美国人的意义。她还善于描写看似矛盾实则深厚的母女之情来解说美国华裔妇女的身份困惑与转变,透露出对处于中美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双重文化身份的迷茫与困顿。在她的作品中母女矛盾都会最终和解,这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显示出美国华裔群体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变迁。
2 谭恩美作品中女儿形象——美国文化身份
每个社会人都以一定的身份存在,人类主体性的内在表现就是寻求和确认自我的身份。作为一个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地道的美国人,但是她的美国公民身份却不能保证她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的确立,因此谭恩美的身份寻求就体现在她的一系列小说中。在小说《喜福会》中贯穿了四对母女间的矛盾,《灶神之妻》重点刻画了一对母女,《接骨师之女》中描写了祖孙三代人,两对母女之间的故事。女儿们都生在在美国,认同西方文化。然而她们典型的东方外貌特征,家庭生活中母亲们有意识地输入的传统中国文化使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母女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而凸显,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喜福会》中尤为突出。母亲觉得女儿吴精美是天才,不惜当清洁工给女儿换来学钢琴的机会,女儿却不以为然,不认真练琴,认为母亲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她,自己永远成不了母亲所希望的那样的女儿,所以她在演出中故意演砸而让父母难堪,还故意在考试中胡乱填写而让自己考不到A而进不了母亲心仪的斯坦福大学。最后还发展到辍学。而另一位女儿薇弗莱有下象棋的天赋,母亲龚琳达竭尽全力为她创造下棋的条件,但她反感母亲这么做是希望女儿成功后有炫耀的资本。盛怒之下,在市场上她冲母亲大喊“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作为移民第二代的女儿们完全不能理解母亲们的苦心,她们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觉得自己的母亲把她们当成了私有财产,没有尊重她们的意愿,这是中美两种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女儿们认为自己是美国人, 积极地接受着美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认为对父母的孝顺不但不是什么美德反而是荒谬的。《灶神之妻》中的女儿珍珠从小所受的西方自由、独立的价值观的熏陶,很不满意母亲的“专制”,觉得母亲不够尊重女儿,每次跟女儿说话都好像跟她吵嘴似的。不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决定要女儿一家带孩子一起去参加她朋友的订婚宴会,还说“珍珠啊—你非去不可,没二话好说的”。
《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小时候偷偷抽烟被母亲发现而批评,她认为母亲干涉自己,还抗议说她活着不是为了满足母亲的要求,她是美国人,请尊重她的隐私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母女之间的问题不是某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两代移民所代表的各自的不同的價值观的碰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女儿们并不焦虑和矛盾,他们非常明确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想按美国人那样去生活。但是她们的身份却得不到自己父母的承认,所以她们能做的就是解构中国文化身份,确立美国文化身份。女儿们的解构和确立的方式就是拒绝接受母亲们输入的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怪异、荒诞,她们刻意在各种差异的比较中来强化自己的美国身份。谭恩美把母女之间的矛盾刻画得很形象,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就是她的身份焦虑,她借助于书写来表达,以期达到消除焦虑,明确自己文化身份的作用。母女间的矛盾越大越不可调和,说明作者自己的焦虑越强,越迷茫。
3 谭恩美作品中母亲形象——中国文化身份
小说《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出生、生长在中国,虽然她们后半生生活在美国,不过她们大都不懂英文,“女儿们不耐烦母亲们的汉语交谈,而当母亲们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向她们解释,女儿们则嘲笑她们的英语……”。她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用中国式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母女之间的代际争执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在冲突中并没有客观地描述中国文化,没有想要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为中国文化争得一席之地,而是夹杂了很多中国人也不认可的荒诞怪异的元素。比如《喜福会》里许安梅的母亲得知母亲病危,为挽救母亲的生命,甚至毅然从手臂上割下一片肉来给母亲做药引,来为自己的母亲尽最后一次孝心。她觉得这是儿女的孝道。龚琳达仅仅为了一个对父母承诺,竟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意思准备牺牲了自己的一生,从而饱受折磨。对美国人来说,即便是一家人,也要保有自己的权利。儿女的家庭也是独立于父母的,父母应该遵守基本的礼仪。中国的父母往往觉得去自己的女儿家就如同回家,不用事先告知。女儿们如果觉得“空余时间是宝贵的,应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很不孝顺。
《接骨师之女》中的母亲茹灵教育女儿不要把自己的真正心意表露出来,所有的情感表达越含蓄,意义就越深刻。在这种教育熏陶下来的女儿一直活得非常没有安全感,“露丝的自我防备心成了一叶障目,使她没能看到亚特的好意”从而让她的爱人对她产生了误会,让两人的关系有了矛盾。
从这些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的描述,谭恩美的视角是来自美国主流文化的,是不客观的。众多华裔作家中,有想要极力传承中国文化, 保留中国文化之根的,比如旅居国外的林语堂,比如任碧莲,他们笔下的人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也不刻意寻求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还有不少的西方作家的作品里会涉及中国题材,他们也都会有不少客观和公允的写作立场,那么身为与中国文化有如此渊源的华裔作家,为什么不站在客观的立场,多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恰当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一味地否定和歪曲自己的文化呢?谭恩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明自己在美国成长,写作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写的,她了解的中国文化是来自与父辈转述的“二手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谭恩美的作品也有自己的局限的,她想要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凸显自己的西方身份。
4 中西文化的交融——亚裔美国作家
虽然出生在美国,但是由于自己父辈都来自中国,所以女儿们都多少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她们对中国文化是熟悉的,难以划清界限。谭恩美自诩为写作者, 用英文进行写作,矛盾地书写着中国,当然她写的是真实的,因为这些都是父母口述的文化资源,但是她还是为了迎合西方主流文化进行了改写,选用了一些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然而不同于汤亭亭, 汤亭亭的父辈宁死也不回中国,告诉孩子们的也是中国的愚昧和落后,毫无故国情怀。谭恩美在中国还有同母异父的姐妹们,她們的父辈们也是想念中国,想要重回故乡,这一点从《喜福会》可以表现出来,书中的四对母女逐渐打破了僵局,用各种方式进行了沟通,而女儿们也开始正视自己的身份,逐步理解了中国式的母爱。小说结尾,吴精美在母亲朋友的安排下,尊从母亲遗愿,和父亲回到了中国见到了同母异父的两个姐姐,“她们对我,总有一种无法描绘的亲切和骨肉之情。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那融化在我血液里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这样的结局我们可以理解成从最初的拒绝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到最后欣然接受自己身上的中国基因,这是作者借助于小说让中美价值观,东西方价值观达到了融合。
《接骨师之女》的女主人公露丝在母亲患病即将去世之前,搬去跟母亲同住,有机会真正去了解母亲和外祖母,与母亲在精神上、回忆里有了沟通和理解,而个性压抑的露丝也学会了如何在美国社会里作一个勇敢独立的华裔女性。在《接骨师之女》推出中文版之后,有新京报的记者问谭恩美是不是觉得华裔美国作家应该有比一般作家更多的责任。她回答说她认为华裔作家有责任认识到写中国的元素并不应该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猎奇的心态,即使提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某些负面因素也不是为了要有异国情调才提到的,而是这些就是发生在她的家族里的事。总的来说,谭恩美作品是一种“民族视角”的文化认同,其中反映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具包容性的,她一向还主张淡化文化身份,逐渐消除两种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展示了中美文化从排斥、碰撞到逐渐理解和认同的转变过程。
后来谭恩美写了第五部长篇小说,跳开了狭隘的视角,不再以中国元素为主线,而是选择了更加宽泛的社会主题,2005年发表的作品《拯救溺水鱼》可以看作是谭恩美创作的新高度,也是她文化身份的最终确认。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美国人在缅甸和中国一带旅游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离奇事件。主人公何璧璧在出游前神秘死亡,12位美国人从旧金山开始,一路游览中国的云南和缅甸一带,璧璧死后的幽灵一路相随讲述他们的经历。故事还一直贯穿母爱的情感线索,璧璧对自己缺失的母爱的追寻。读完这部作品,就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让人了解了爱的真谛。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关注了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摆脱了族裔的矛盾情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她已经不再纠结自己的身份认定,而成为了一个关注宽泛视角的一个亚裔美国作家。
参考文献:
[1] 程乃珊.《喜福会》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月.
[2] 程爱民,邵怡,女性言说——论汤亭亭、谭恩美的叙事策略,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10月.
[3] 孙世权,文化身份如何被塑造和建构——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视角,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2期.
[4] 张喜华,论汤亭亭的文化身份构建策略,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5] 张坤.《接骨师之女》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月.
[6] 张琼.谁在诉说,谁在倾听:谭恩美《拯救溺水鱼》的叙事意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娟(197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