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高师语文教学法研究
2018-01-10胡婧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法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高师语文教学法以其自身的教学优势及特色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更侧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转化过程。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改革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重心,如何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教训来构建独立的精神世界,成为建构主义理论下高师语文教学法的重点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出发,通过分析高师语文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一些粗浅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师 语文教学法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30-02
高师语文教学法作为我国一门重要的师范类应用理论学科,不仅有其独立的教学理论,同时在高校教学中,还有其固定的教学方法及流程。在这些方法中,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个人素质的不同进行融合和改进,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的高师语文教学方法。
1 高师语文五种教学方法概述
1.1 自学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能力,在高等师范专业中,学生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自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读和看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对教材文本的迅速把握,同时又可以在教师的指导过程小学到指导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1.2 研讨
主要是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之后得出解决方法。从学生自学到集体探讨,不仅可以及时将学生所习得的内容进行深层转化,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讨论中及时发现自身观点的盲区,这种通过理性探讨来获得教学经验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思考,同时在集体讨论中,学习者思想的相互碰撞也能加强彼此对自身教学的认识,从而发现不足之处。
1.3 自讲
学生自讲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过程,在自讲中,学生的因性格、能力和素质等因素的不同,教师对其自讲的要求也就因人而异。比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不表达,因此对其自讲的要求应侧重于自信心的培养和锻炼。而对于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在自讲过程中就需要侧重培养他们深入思考,遵循逻辑的能力。通过自讲方法的落实,使学生在讲台上真正了解自己,克服自身缺点,从而提升个人教学素质。
1.4 见习
要想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转化,就必须组织高质量的见习活动。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视频和音频课进行观摩,以及听取优秀教师的教学讲座,可以有效地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实现与现实教学的对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在见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理论的理解也会有具体形象的展示,然后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能力的转化。
1.5 讲课
同自讲过程不同的是,学生的讲课内容需按照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来进行准备。从备课到实践教学,学生需要走一套完整的流程。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讲课,然后进行评议总结。讲课能力的锻炼不仅是学生未来走上讲台的第一步准备,同时也是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加强讲课环节的训练可以为未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前我国高师语文教学法中面临的困境
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随着学习者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融合了新的理念和精神,同时,对于内容和方法的要求相较于以前也有了一定的创新。也正是因为这种转变,高师语文教学法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习自主学习的培养。
2.1 教師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的错位问题
高师语文教学主要是为小学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着重于学生未来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学生在高师阶段的学习目标应以小学语文教育能力为主,通过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将其转化成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高师语文教学法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课程主要侧重于研究,过分强化学生在教学理论水平上的提升,不断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员,而对于这门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而言,执教能力训练的缺失成为了该专业成材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初登讲台,对于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能力认识不足,很多时候都是一方输出,一方屏蔽,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2 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推进,高师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首先课程类型的单一化理论灌输使学生感到厌烦,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学习不仅难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与吸收,同时抽象化的概念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只有少量的时间花费在对优秀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观摩中,难以真正将学校所学转化为个人教学技能。从教材的内容来看,缺乏灵活性,很多理论的实践条件没有可行性,而且针对的目标不明确,难以真正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此外在教学实践的训练环节设计不够,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依据,但如何进行落实和实践转化,高师语文教学中并没有相应的训练来进行巩固和强化。这种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在当今时代已显得不够合理,学生在繁杂庞大的理论知识中找不到真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过多著名的理论研究虽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打破了固化的思维模式,但从结果来看,学生难以在课堂中真正将语文的精髓传达给未来更多的学习者。并且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来看,很多学生基本的语文教育素养都不够,课堂中的教学目标无法精确地完成。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高师语文教学阶段中课程分配的不合理。
2.3 教学评价不够合理,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在高师语文教育法中,有一种学生讲课的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临场发挥能力,虽然在讲课之前,所有的流程和标准都是依照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进行安排的,但在评议环节,学生讲课的好坏评议主要来自于同学及老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存在很大差距,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给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分析。比如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进行吸引,但成年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约束能力来进行控制,这就导致了课堂中学生能力评价的误差。对于学生讲课的好坏程度,不仅要从听課教师的角度来看,同时也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评议。此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考试和评议时,单一的考试形式局限了学生对能力的培养意识,如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成绩要求,致使很多学生只追求课业内容的熟练掌握,但对于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则选择忽视,这种重心偏移的学习观念导致了未来教学技能的严重缺失。
3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师语文教学法的改进方向及措施
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借鉴,开始注重语文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培养放在首位,使其在生活实践中去不断感知语文,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灌输层面,更进一步的是对语文教育中内涵的深层挖掘,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摇篮,语文教学法的课程应该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在未来的教师培养中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
3.1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全方面的职业素质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首先应立足于我国新课标中对教育改革的需求。只有双方的目标一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完美地对接。因此高师语文教育法的理念革新成为当下势在必行的首要问题之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要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中心,因此主动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对教学思维的转变,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维不仅可以及时把握语文教育要求的动态,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比如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中,议论文的增加该如何进行解读。这种体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做多深层次的解读,都是需要高师教育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这种教学思维的突破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是具有激励意义的,通过对语文教育的深入探究,逐渐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课改需求。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高等师范院校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教师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活体窗口”,首先要接受较为先进前沿的教学内容,如果始终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小学生对于语文教育的认知能力也就始终无法进步。高师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不仅打开了高等师范学生的眼界,同时也为未来小学生的开阔眼界打下了基础。只有从教学内容本身进行改革,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与突破。
再次,“以人为本”,发展全面素质教育。高校的侧重应在于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同样需要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未来教师的同时,高师学生不仅是小学语文知识的传递工具,而应该是未来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语文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高师语文教学课程要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传播语文教育。
3.2 依据新课标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有很多小学开始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验,在现代社会的媒体传播下,高师教育要认真吸取小学语文教改的优秀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对新课标进行研读,解放思想,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首先,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建构时,要丰富教材的形式。从目前教材版本来看,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同小异。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很多版本的模式都呈现同一阐述流程,对于著名理论的讲解和引用,大多也比较规范,少有创新独特的思想出现。但在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很多理论的研究难以真正落实到课堂。比如在教学理论中要求教师要预设问题,并及时进行追问。但具体在哪一个环节设定问题并进行追问,需要依靠具体的课堂实况和学生水平来进行考量。这种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无法从深层对教材本身进行思考和内化,因而内容的选择与编写要呈现多样性和可行性,才能更好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在教材的表达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很多理论性教材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哲理思辨色彩浓重,抽象性的语言遍布全文。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缺乏生动性的语言表达不仅容易引起厌倦情绪,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将所学理论很好地转化为教学技能。比如思维导图的运用,通过图画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将知识进行了串联,并且这种形象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更为生动有趣。
3.3 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活动
在高师语文教学法中,教学实践的训练课程是学生今后走上讲台的重要基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指导主要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深入了解必须要从丰富的教学经验中进行获取,通过各种课堂演练,使教师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课堂突发状况,并且通过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吸取较好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教师板书板画的设计,三笔字的训练内容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技能。通过在真实课堂中进行演练,可以充分感知到小学生在不同方法上的吸收效果。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丰富多样的实践训练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从知识理论到动手实践的能力跨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考验着学生自身的语文教育素养,同时对于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极高。在高师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同时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以服务学生为目标,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高素质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 封敏.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93).
[2]周浩.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6(02).
[3] 王晋,李从建,王鑫.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探析[J].才智,2016(06).
作者简介:胡婧(198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