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不对称性环境下的民间借贷风险研究

2018-01-10钟立新徐文娟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逆向选择民间借贷

钟立新+徐文娟

摘 要: 民间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密切关联。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和信息传播都依靠着以血缘、亲缘等强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两者的路径一致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民间借贷风险。在公民社会中,民间借贷依托于市场规则,信息传播依托于公共平台,两者通过公开化、市场化的操作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民间借贷风险。在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民间借贷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容易造成两者的不相匹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违法成本低,从而使得正常的民间借贷容易异化为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现实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例展示了民间借贷危机发生的微观机理。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民间借贷;关系网络;逆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7) 02-0066-08

A Study on Alienation of Private Lending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 from Acquaintance Society to Civil Society

ZHONG Li-Xin XU Wen-Juan

(School of Finance and School of Law,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private lending. In acquaintance society, both the private lending network 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are composed of strong relations such as blood relatives, the coupling of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private lending risk result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civil society, the occurrence of private lending depends on the market rul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depends on public platform. They are coupled by transpar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which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private lending risk result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acquaintance society to civil society,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 does not match the diversified private lending relationships. The low illegal cost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private lending. A private lending dispute case shows the micro-mechanism of the private lending crisis.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rivate lending, relationship network, adverse selection

一、引言

民間借贷是指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社会组织或企业法人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在传统的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个人之间,大多以亲情、友情为纽带,情感性或道德性因素在前期的借方成功获得所需资金和后期的贷方成功收回资金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明显增多。这些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民间借贷其关系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熟人圈,传统的道德、情感约束力在民间借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明显下降。那么,在一个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相互交织的转型社会中,民间借贷风险具有怎样的特征?该如何提高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呢?本文将从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匹配性的角度,考察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民间借贷风险的来源特点,比较熟人社会、公民社会、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风险管理模式差异。并通过对一则民间借贷纠纷案例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探究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发展机制。

二、社会资本和信息不对称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和特征,包括了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道德、权威、信任等内容。社会资本作为个人或团体的关系资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仅能提升个人或团体的福利水平,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

社会资本具有累积性、不可让渡性、使用价值递增和一票否决等特征。所谓累积性,是指社会资本更多地体现为历史沉淀。所谓不可让渡性,是指社会资本体现出拥有者个体的独特性。所谓使用价值递增,是指社会资本会由于被不断使用其使用价值会越来越大。所谓一票否决,是指社会资本会由于一次失信而造成违约者社会资源的极大损失。endprint

在熟人社会中,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具有血缘、亲缘等强关系所形成的关系资源。这类资源具有先在型特征,不会因个体未来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公民社会中,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所形成的关系资源。这类资源具有后建型特征,随着个体未来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本既包含了血缘、亲缘等强关系,又包含了学缘、业缘等弱关系。多种关系交织构成多样化的资源。

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换句话说,倘若信息不对称,即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就会造成不公平交易。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代理人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所谓代理人问题,是指代理人在决策时往往会考虑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有可能造成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信息较多的交易方利用多余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对方受损,从而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效率降低。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信息较多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民间借贷中,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融资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人违反借款合同,擅自改变所借资金的用途。二是融资人通过故意隐瞒投资收益来逃避其偿付的义务。三是融资人对所借入资金缺乏管理,从而导致所借入资金的损失。

三、熟人社会和公民社会中信息对称对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作用机制

社会资本在熟人社会和公民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熟人社会中个体既需要依靠社会资本来获得自身发展,同时又会受到社会资本对自己多个方面的约束。公民社会中个体可以主动寻找社会资本,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资源结构。社会资本的约束则主要表现为公共约束。对称性信息在两类约束的有效性发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表现出极强的局域性特征,即局域社团网络结构特征。这类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局域全连接。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具有血缘、亲缘等强关系的人群中。群体内个体与个体间相互熟识,并对对方的家庭条件、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个体间彼此的直接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局域的全连接形式,即内部每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有连接。二是社团间连接稀疏。由于传统熟人社会中人员的流动性较小,个体间关系主要体现在群体内部关系。群体内部大部分人员都需要通过少数几位群体内的能人才能与群体外部人员建立某种间接的关系。我们将那些与其它社团中的成员有直接连接的个体称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员,那么熟人社会中的民间借贷网络整体上表现为大量的非结构洞位置人员和少量的结构洞位置人员。三是结构洞位置的重要性。从熟人网络的整体结构角度来看,如果不存在位于结构洞位置的人员,那么整个网络就是一个个孤岛形成的分立结构,即构成不了网络的整体性。在分立的结构中,借贷者间的资金流动是十分有限的,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其危机也只局限在群体内部,不会對外部社会造成冲击。结构洞位置人员的存在,形成了两方面的作用。对内部人员来说,扩大了资金的来源渠道或投资渠道以及潜在的资金量。对风险控制来说,通过对结构洞位置人员的管理,可有效降低局域性风险向全域性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在熟人社会中,信息主要借助于人际关系网络来传播。人际关系的局域性、内敛性和相对封闭性特征使得信息传播表现为短距离、内循环和保密性等特征。民间借贷关系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表现出很强的匹配性。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是否匹配,可依据违约信息传播是否能有效遏制借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来进行考察。在熟人社会中,违约人可能受到的惩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道德惩罚。通过群体内部的舆论场,使违约人受到道德谴责;通过限制或剥夺违约人参与群体活动的权利,使其受到情感上的孤立。二是经济惩罚。群体内部的违约行为成本高昂。由于内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违约行为所导致的直接经济后果是违约人今后再也无法在群体内部找到愿意给予其资金融通的人员,从而使其未来的经济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三是资源限制。对于具有封闭性特征的群体,内部人员只有通过位于结构洞位置的人员才能获得外部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限制违约人通过结构洞位置人员获得外部社会资源,将使得群体内部的道德惩罚和经济惩罚效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对已违约人和潜在违约人都会形成一种震慑作用。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的交叉重叠将使得融资人的违约信息能即时传播到对其具有约束力的人群,借助于道德惩罚、经济惩罚和资源限制等的多重惩罚限制使违约人付出高昂的违约成本,从而对违约人和潜在违约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在公民社会中,民间借贷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随机网络结构形式。这类网络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结构的开放性。在基于学缘、业缘等弱社会关系的民间借贷网络中,不同个体间连接的随机性特征明显,不存在具封闭或半封闭特征的局域全连接社团。二是个体间连接形式的多样性。在网络中,有着少数具有较多连接的大节点,反映的是一对多的民间借贷形式。大多数节点的连接呈泊松分布的形式,反映的是P2P的民间借贷形式。三是网络结构的动态性。公民社会中个体的流动性增强,人际关系随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变化。民间借贷关系呈现出短时间内的稳定性和长时间内的变动性。

在公民社会中,信息传播网络表现为以少量公共信息平台为中心节点的网络结构形式,与民间借贷网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公民社会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信息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从结构上来看,绝大多数个体都与公共信息平台有直接连接。二是信息传播网络呈现双层网络结构特征。其中一层网络由平台与平台间的直接连接构成,另一层网络由个体间的直接连接构成。两层独立的网络通过个体与平台的直接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三是信息传播网络中的信息筛选功能。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来源较为可靠,有专业人员负责虚假信息的辨别,从而有效降低了个体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endprint

同熟人社会中的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一样,公民社会中的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也表现出很强的匹配性。即违约信息传播能有效遏制民间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从对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社会中的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都具有全域性特征。即资金借贷主要发生在具有弱关系的人群中,信用信息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到达每一位关联人员那里。由于融资人的任何一次违约行为都会被保留在其信用档案中,因此其违约行为可能受到的惩罚较之于熟人社会中的惩罚力度更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法惩罚。规范的民间借贷合同对融资人具有很好的约束作用。融资人违约不仅要承担合同约定的经济赔偿责任,同时要为自己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二是经济惩罚。不良的信用档案将使得融资人资金借贷成本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能是无法继续借到所需资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经济活动的范围。三是资源惩罚。在公民社会中,不仅资金借贷过程中需要考察个人信用,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交通工具的使用、公共产品的利用、上学、就业等,都需要考察个人的信用。融资人的违约行为极大地限制了其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对已违约人和潜在违约人都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诚实守信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四、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影响

在民间借贷中,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融资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如合同签订前借款人刻意编造有利于借款的项目条件,合同签订后借款人将资金用于风险更大的项目等等。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从而使得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局域性社团网络结构和全域性随机网络结构并存的特征。这类网络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局域全连接社团的封闭性特征减弱。与熟人社会中的全连接社团相比,这类社团虽然还保持着局域的全连接形式,但群体内部的大多数个体与群体外部的个体间保持着直接的联系。结构洞位置人员的特征和作用不明顯。二是社团外连接的变动性较大。民间借贷既有基于群体内部强关系的借贷,也有基于群体外部弱关系的借贷。内部的借贷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外部的借贷关系随时间推移有较大的变化。三是社团间连接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某些社团间的联系较多,另外一些社团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社团连接的异质性特征主要反映了个体在处理熟人关系、半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时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于理性人来说,能区分出不同关系之间的差异,自己的行为也会有所差异。而对于无法很好辨别这三类差异性关系的有限理性人来说,往往容易呈现出倾向性连接的特征,即借贷过程中过于依赖群体内部人员和少数外部群体。在具有较强倾向性连接的人群中,风险较易在某几个群体中传播,借助某些潜在路径甚至会扩大到整个网络。

在社会转型期,信息传播网络表现为局域信息平台与个体间直接连接和个体与个体间直接连接并存的网络结构特征。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局域信息平台。在某一个范围内的个体与这些信息平台有直接连接,超出范围的个体与平台无直接连接。二是存在着与借贷网络有某种程度重合的随机网络。个体间的信息传播不局限在强关系群体内部。强关系人群中的信息和弱关系人群中的信息能够相互传播,信息传播的边界效应不明显。三是来源于不同渠道的信息相互交织。信息的权威性特征不明显,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较高。

从对民间借贷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网络呈现出局域性和全域性并存特征,而信息传播网络主要呈现出局域性特征,这使得两类网络容易出现错位或相互间的不匹配,信息的不对称性加重,从而导致民间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频繁发生。民间借贷网络的全域性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局域性将使得群体内部的道德惩罚、经济惩罚和资源惩罚效力降低。全域性借贷网络和局域性借贷网络并存可以使得融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活动在不同的区域内。而信息传播网络的局域性使得融资人在某一区域内的违约行为不容易被另一区域内的潜在投资人提前观察到。因此,融资人在某一处获得违约收益后,可以到另一处继续获得违约收益。这种违约行为无法受到有效惩罚的现象,将起到逆向的激励作用,使潜在的违约人也采取相关的违约行动,从而导致大范围内的搭便车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五、社会转型期民间借贷异化风险案例

下面我们通过对民间借贷异化的个案分析,观察在民间借贷中,融资人如何利用熟人社会中的种种关系来提高借款的概率,同时通过公民社会中个体间联系的困难,逃避还款追讨和法院的判决执行。该案例为真实案例情景。我们通过案例的过程追踪,以及以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先把访谈提纲交给访谈对象,约定访谈时间,然后进行面对面访谈,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

(一) 逆向选择风险因素之一:速成型“熟人”关系网络

传统意义上的熟人关系主要是指基于血缘、亲缘的强关系,其在民间借贷中的担保机制能够顺利实现的基础是行为主体间关系的客观性和约束性。而以下案例中的“熟人”关系实际上是融资人通过短时间内大频率增加接触机会主动设计出来的假“熟人”关系,具有主观性和游离性。

案例情景:甲曾经是乙的同事,两人早已退休在家,有十多年没有来往了。一天,甲主动找到乙家里,两人聊着家长里短,显得十分投机。经短时间内的频繁来往后,甲和乙的关系已由普通的旧日同事关系转变为知心朋友关系。在其后阶段,甲多次和乙谈到自己在丙处的投资,并带乙到丙的承包基地参加农家乐活动,考察那里的蘑菇种植和竹林鸡养殖等情况。乙从自己的观察以及旁人的只语片言中,已经了解到了丙不仅是一位能干的企业家,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社会关系网。比如丙有两个哥哥,一个在省委任要职,另一个是中央台节目主持人。乙觉得如果能有丙这样的朋友,自己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也就多了一条路子了。endprint

案例评述: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是背景和关系,利用圈内关系资源行为人可实现其食利目标。在以上案例中,甲和丙正是利用了投资人对关系资源的期盼,提前设计形封闭实开放的“熟人”关系圈,使投资人短时间内在立体式、多维度信息的轰炸下一步一步主动嵌入到该关系圈内,从而为下一步实施“熟人”间借贷作好铺垫。

(二) 逆向选择风险因素之二:虚幻型“信用增级”

常规的信用增级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资产库自身实现增级。另一种是外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第三方担保实现增级。信用增级成功的标志是可赔付资产或渠道的真实增加。而以下案例中的“信用增级”实际上是属于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提升声誉,具有非真实性信息特征,没有相应的实物资产和道德惩罚机制作为信用担保。

案例情景:在甲、乙、丙等人的频繁交往和接触过程中,留给乙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个场景。某一天,丙在饭店请甲乙等人吃饭。席间,来了几位所谓的“大人物”。他们所透露的信息使得在座者个个趋之若鹜,恨不得立刻将自己所有的家当都拿出来,以实现快速发财致富的梦想。某一天,在甲乙丙等人在公园聚会期间,来了一位“银行人士”,对丙所经营的种养殖项目予以高度评价,并提出如有需要银行方面可予以优惠贷款。丙以不缺资金或银行手续较为繁琐为由蜿言谢绝了银行方面的好意。某一天,甲乙丙等人正在丙的养殖场参观,突然一个电话响起,丙接电话后匆匆准备离开。原由是丙在某地开的一家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这几日出口订单猛增,原材料和生产能力告急,需要丙亲自赶去商量决定几项重大决策。

案例评述:在银行考察个人信用的方法中,有5C评价法,即对借款人的品质、能力、资本实力、抵押和经营条件等方面进行考察。信誉和实力在信用评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上案例中,丙方通过设计种种虚假情景,使得自己在乙方等人的脑海中形成有产业基础、有资金实力、有销售渠道、有充足担保品的良好信用形象。借助融资方虚幻的信用形象彻底打消了潜在投资人对所投资项目的疑虑。

(三) 逆向选择风险因素之三:微型版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又称拆东墙补西墙,其前期能够获得大量投资人投资的基础是那些投资人短期内所实际获得的高额回报。由于项目方所支付的这些利息和回报并不是来源于项目实际投资所获得的现金流,而是来源于后续一茬茬新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因此其崩盘是迟早的事。庞氏骗局的实质是项目现金流和所支付高额回报之间的巨大差额。以下案例中融资方以“预期未来高额回报+短期内实物回报”的形式来吸引投资人投资,其所设计的骗局较传统的庞氏骗局更为隐蔽,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更具欺骗性。

案例情景:一天,甲请乙到社区食堂吃饭。在聊天中,似乎是无意间透露出自己在丙处有投资,而且收益不菲。乙一方面平时有资金节余但没有满意的可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对甲欲说还休的表达充满好奇。在投资欲和好奇心的双重驱使下,乙追问得知,由于目前绿色食品广受青睐,丙不仅在养殖和种植项目上收益博丰,而且又增开了好几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出口农产品,因此在资金投入上和产出效益上呈联合增长趋势。目前加入丙的投资项目是一个获得高收益的绝佳时机。而且甲愿意作保,如果到时乙想撤资,想转让多少甲就愿意受让多少,保证乙旱涝保收。由此,丙成功地从乙处拿到数十万资金。其后,丙每次都是亲自将“利息+自家地里的土特产”送到乙手里,乙家里的餐桌上从此“绿色”食品不断。因为有了前几次的及时还款和感情投资,乙对丙的项目已深信不疑。后续几乎将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借给了丙。同时,在与他人的聚会上,乙还经常谈起丙的仗义和能干,无意中给丙做了项目广告和口碑广告。后续有几位与乙熟识的人借钱给丙,或多或少也受到乙的示范性影响。

案例评述:在传统的庞氏骗局中,将人看成是完全理性的。因此,融资方通过短时期内的高额回报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只有当参与人数量呈加速增长的时候这类项目才不致于立即崩盘。而在以上案例中,感情和预期是融资方吸引潜在投资者参与的重点。其基础是需要认识到人是有限理性的。有乐观的长期预期人就不会太过计较眼前的具体损益值大小,有感情的投入人就不会斤斤计较只有在数学表达式上才能体现出来的大于小于关系。该融资人种种良苦用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延缓投资人对即期高额回报的诉求。

(四)逆向选择风险因素之四:利滚利“自动续存”

银行存款的自动续存功能具有双赢功效。对存款客户来说,自动续存功能在减少操作手续的同时增加了利息收入。对银行来说,自动续存功能使得银行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较为稳定的长期存款。而以上两项功能的发挥只有在存款无风险条件下才能实现。在以下案例中,融资方以自动续存、利滚利等说辞诱使投资人主动放弃即时提款。其风险将呈几何数级增长。

案例情景:在乙与丙签订借款合同的过程中,丙主动提出到期如果乙不把钱取出来的话,可以连本带息续签一份借款合同,同时续签合同的利率也会有相应增长。乙在最初签订的借款合同中,并未增加相应的续签条款。当先还款再借款已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乙消除了顾虑,主动提出可以按照自动续存的方式将自己的钱长期放在丙处。丙通过甲适时来续签一下合同,同时也会给予乙一些小恩小惠,以避免其可能出现的猜忌。

案例评述: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主要以解决短时间资金短缺为主,并不以获得高利息为目的。所以,当融资人到期无法拿出钱来还时,熟人间一句“别急,慢慢还没关系”就实现了借款延期的功能。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融资人到期无法还钱的大部分原因是资金链出问题了。如果给予借款延期,实际上是使得本来可能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而最终变成无效。在以上案例中,投资人以熟人社会中的借款延期处理方式来处理陌生人社会中的借款延期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投资人已经将融资方当成是一种熟人关系,自认为对融资方有十分的了解,因此,并不认为这其中存在着故意违约的可能。

(五)逆向选择风险因素之五:“高保障”债务转让endprint

债务转让是指在不改变借贷合同中的债务内容的前提下,债权人、债务人、债务受让方通过订立债务转让协议,实现债务的全部或部分转移。债务转让往往在原债务人没有能力偿还借款的情形下发生。在以下的案例中,融资方的债务转让使得债务链进一步延长,从而更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

案例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丙通过甲支付给乙利息的时间间隔逐步延长。每次乙打电话向丙要求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时,丙都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诿。如在外出差啦,正在讨要应收款啦,货物出售困难啦等等。因为有甲的担保,乙一开始并未担心会拿不回那些借出去的钱。直到有一天发现丙的种植场和养殖场都已被土地所有人收回时,才真正着急起来。在乙的电话催促和报警威胁下,一天,丙带来了一位据说是在省城承包着某个国有大项目的第三方人士丁。丙自称向乙借的钱都投资在了丁的大项目中,所以现在来征求乙的意见,希望能把债务转让给丁。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是把丙在丁的项目中的债权转让给乙。乙在实地考察了丁的项目的真实性后,认为丁有实力来还清所借款项,因此最后在债务转让协议上签了字。

案例评述:当民间借贷可能发生违约情形时,由于投资人一般都有风险厌恶特征,所以其首先想到的是能否及时拿到投资的款项及利息。当有第三方愿意承担相关的债务时,投资人就如同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签署债务转让协议,而不是及时到法院起诉或到警局报警。而这种所谓的“高保障”债务转让其实是融资方企图逃脱债务责任的一种欺骗性方法。在经过债务链的故意延伸后,很多时候实际债务人往往会变得模糊起来,并最终导致投资人无法找到真正负有偿债责任的相关人员,从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 案例发展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由于乙反复催促丁就是不还钱,乙也开始怀疑丙和丁是串通起来行骗。因此,乙将丁和丙同时告上了法院。最终,丙由于其它方面的一些行骗行为被逮捕了。而乙的出借款至今也未拿回,给乙造成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损失。

从案例发展的进程来看,先是丙通过构建一个熟人网络借到了钱。其次是丙通过熟人网络提高了自己的信誉。再次,丙借助信誉借到了更多的钱。最后,丙借助信息不对称逃避还债。

六、结论与展望

当社会发展到熟人社会和公民社会并存的状态的时候,传统的基于熟人社会有效的民间借贷市场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冲击,而现代的基于公民社会有效的民间借贷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者尚未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此时,民间借贷容易出现异化的风险。具体表现为道德不良者利用熟人社会的种种关系获取不法收益的同时,利用熟人社会的事实瓦解逃避了道德惩罚,同时利用公民社会的公共惩罚机制尚未完善逃避了法律惩罚。有不当得利而无有效惩罚,这导致了民间借贷容易异化为非法集资和诈骗。这不仅给个人带来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同时也阻碍了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民间借贷关系网络将呈现出既有强关系网络特征又有弱关系网络特征的混合关系网络特征。能否准确把握混合关系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机制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转型期政府对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政府对民间借贷风险的管理可以循着以下的路径进行。首先,通过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加大对民间借贷中的违约行为曝光。其次,通过构建自愿型信用数据平台鼓励民间借贷中的守信行为。最后,通过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增强对违约行为法律惩戒威慑。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通过搜集P2P网络借贷平台和其它民间借贷平台中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特征,找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两类网络结构的匹配性差异。从而推进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彩云,赵丙奇. 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内控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2013(7):71-74.

[2]吴宝,李正卫,池仁勇. 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1(3):84-105.

[3]杨乐,解莹,王尚银. 民间借贷的互动关系网络及其风险——基于温州民间借贷案例的分析[J]. 南方论刊,2014(6):24-26.

[4]方先明,孙利. 民间金融风险: 形成、传染与演化[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7 ):28-34.

[5]童列春. 民间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探索[J]. 中国农村观察,2011(6):58-64.

[6]吴重庆. 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J]. 读书,2011( 1 ):19-25.

[7]唐为,陆云航. 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吗——基于关系网络、信任与和谐视角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家,2011(9):77-85.

[8]陆铭,李爽. 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 J]. 管理世界,2008(9) : 161 - 165.

[9]任芃興,陈东平. 农村民间借贷行为中农户社会资本匹配研究——关系嵌入视角[J]. 现代财经,2014(9):78-88.

[10]Agostino Capponi, Peng-Chu Chen, Systemic risk mitigat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J], 2015, 58, 152-166.

[11]Paul Glasserman, H. Peyton Young, How likely is contag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5, 50: 383-399.

[12]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and Réka Albert.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 Science, 1999, 286(5439): 509-512.

[13]Duncan J. Watts, Steven H. Strogatz.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 1998, 393, 440-442.

[14]林左鸣,尹国平. 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1) : 5-14.

[15]林左鸣,孙东伟. 资源与技术的容介态经济及其异化现象研究[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3) : 5 -16.

[16]马艳,蔡民强,王宝珠,张思扬. 互联网空间的虚拟价值理论分析[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6(1) : 43 - 50.endprint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民间借贷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左手民间借贷右手不当得利
民间借贷类公证初探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在线披露
社交借贷的风险管理与借鉴意义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保险产品创新的完善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